《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是今年初出版的暢銷書,我想這本書之所以暢銷,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歸功於書名,打中了許多人的心。因為生活在現代,因網路與社群的興起,導致有太多人與事,無所不用其極要引起我們的反應:手機、購物慾望、工作等,所以在希望「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的同時,又會疑問,怎麼可能「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這本書,總體來說,並不是專注教大家怎樣「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而是區分五個章節:「別硬是要參一腳」、「別在意每件事」、「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別白忙一場累壞自己」、「別硬是要分出是非對錯」。每個章節會再有一些小子題,比如「扭轉人生的放下力」,就這樣,全部有99個小子題,左邊那頁是標題,右邊那頁是講那個標題的內容,非常簡短。所以或許有人會覺得看了這本書有點失望,這本書比較像是99個格言語錄,什麼都有點到,卻談得不深,但我倒是覺得這樣簡潔的編排方式,某種程度也契合書名《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看完了《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整理出以下幾點,跟大家分享:
「別試著想改變他人」、「家人仍是他人」、「貫徹不插手原則」。作者書中提到的很多點,跟《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到「割捨別人的課題」不謀而合,因為分不清楚是誰的課題,所以會想涉入別人的事,想改變親密的家人,或是不熟的別人,然後在這不合己意的過程或結果中受傷。
所以不論是書中的「別硬是要參一腳」,或是《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到「割捨別人的課題」
就像書中有提到,在上司對你說出「你表現很好,對你很期待」等鼓勵話語後,自己會不自覺想要認真表現,以符合上司期待;或是別人面臨煩惱時,會給想給對方很多建議。
其實面對看似不同的這兩件事,作者認為作法都是一樣,那就是保持安靜。安靜做完自己分內的事,如果剛好符合上司的期待,那很好,如果不符合,那麼這份期待也只是上司一相情願的期待,不需要因此而有波動。當別人有煩惱,與其雞婆給予建議,倒不如貼心保持安靜讓對方冷靜。
我們經常會把一些事視為「正常」,沒有跟正常的事相符的,就是「不正常」。
「正常人並不存在」篇章中,提到很多人習慣覺得自己的想法「正常」,跟自己不一樣的就是「不正常」,其實世界上不存在想法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正常」的概念,其實才是不正常。
「人生並沒有幸與不幸」提到,生命會有死去,有開始,也意味會有結束。諸行無常,所以不是幸才是「正常」,不幸就是「不正常」,接納生命的模樣,才能過得比較安穩。
很多時候,會在意,是因為比較而來的。作者要我們不要去看平均值,跟別人比較,因為想贏別人的話,那麼一旦低於平均值,就會感到不安;如果真要比較,可以跟巔峰的自己,或是昨天的自己比。
另外,為別人做過的事,要馬上忘掉。一旦想著回報,不僅當初的美意會變調,而且還會製造無止盡的痛苦。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這本書本身的內容沒什麼難度,甚至有很多內容是我們早已經知道的,但要想通跟貫徹這99件事,其實是非常難的,就舉書裡的五大章節「別硬是要參一腳」、「別在意每件事」、「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別白忙一場累壞自己」、「別硬是要分出是非對錯」,每個字都懂,也都知道道理,但就是很難做到,所以可能才會以為這本書會有什麼秘訣。
有人覺得這本書非常簡單,反而看了有點失望。
在父親前陣子過世,因緣際會看了一些佛經。一開始讀《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我也是這麼覺得這本書蠻簡單,有點失望,在讀越多內容後,發現內文很多提到禪與佛法的概念,突然有點融會貫通,所以後來慢慢發現,只要幾個簡單的觀念能夠打通,自然能夠免除很多煩惱,而其實為自己製造很多煩惱的來源,往往是自己。
比如,這本圖書館預約排很久的書,在拿到後,發現內容有點像是從許多勵志書籍擷取而來的一樣,因而有點失望,但書名已經告訴你「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書裡的內容也確實有用,端看自己能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