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科學的基礎-觀察,因為人類而昇華。

沒有光或空氣等介質時,可以觀察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先觀察完自己,在觀察外界,用以避免相互投射?

如果我們先觀察完自己,發現一直活在外界的包容裡,那又有什麼資格說,我們的觀察技術受到自己的限制與扭曲?

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主動對外界環境經由觀察所產生的能動性;溫水煮青蛙,這是被動對外界環境透過被觀察所產生的剝奪感,以上兩者的舉例都是觀察技術的超然與超越。

經由以上認知,再回到「在沒有光或空氣等介質的真空裡,又該怎麼觀察?」時,就會因此得證! 觀察本身就是一種自我限制更容易受到自以為是的客觀所扭曲,還必須加上照亮的主觀意識,形成觀照,來接近給予。 並不是知識因為我們的觀察而被限制,而是觀察本身就是限制,與我們無關。

即便這樣,我們還是無法放棄觀察,形成觀照,所以究竟我們是因觀察才感到活著,還是我們寧願讓觀察代替自己活著?

才知道,主客體的資源來源相當多元化,在形成具體知識之前,觀照竟然還能比觀察多得更多,而且以結果論來說,更容易形成良性產物,隨時證明自己處於正循環之中。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更多的使用觀察,而非觀照?

因為觀照的「照」字,其實可以來自於遠眺後所擁有的希望、感受後所產生的夢想、誕生後被囑咐的使命,在抽象化的基礎上,再將其適當地配合天時、地利、人和融於來自然產生運用,需要刻意練習以及相當程度的意志力。 但這並不是我想要說的內容,我想說的事,是這種明顯高維度所帶來的神秘感,會讓他人感受到不平等,在正常人的世界裡,應該要沒有人可以用「觀照」就對現實產生良性影響,才是正確的環境。 而之後在少了這份「觀照」的環境,產生「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受後,你要我們怎麼說自己活在更好之中?

於是除介紹觀察與觀照的差異,以及昇華過程外,還要培養給予他人「觀照」的能力,才是觀察的真正昇華。 具體怎麼進行?

既然人人都會觀察,那關鍵就在於觀照的「照」字,只要喚醒對方心中對光的嚮往,往往就能成功。 時刻記住他人的好,接著在適當的時刻,再配合當對方做出正確的事情後,告訴他,這是你在什麼時候所做的事,所帶來的好影響,與我無關,我只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回饋給你而已。

「事了拂塵去,深藏功與名。」,這就是當觀察真正昇華到「觀照」後,所具備無用之用的Amazing Grace能力。



觀察昇華為觀照的具體過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所以最喜歡始力拼。 虎頭蛇尾有衝勁,奇美拉是Ugly,每次都能走到底,初心方能現美麗。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