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如果無法用變現的角度說明一項提案的價值,那就僅僅是一份願望清單而已

如果我無法用變現的角度說明一項提案的價值,那就是願望清單——僅僅是份願望清單而已。——吉萬.瑞巴(Jeevan Rebba),大塚製藥公司

 

raw-image



資料變現

 近年來,工作形式有很大的變化。管理者引入新的工作方式,幫助員工創新,而不只是打卡上下班,例如,繪製客戶旅程圖(customer journey)能幫助人們理解客戶觀點並改善客戶體驗;設計思考可以激發人們用創意解決問題,讓產品變得吸引人;「測試並學習」(test and learn)的做法則支持人們敢於去承擔執行小規模概念的微量風險,而這些概念有潛力發展成大事業。

 

這些新的工作形式為員工創造出直接為組織成功帶來貢獻的機會。不論所屬團隊或任職年資,如今員工更關注自己的工作如何影響整個組織,以及其工作方式的改變可能帶來什麼回報。以CarMax為例,其所有員工都能將自己的工作與CarMax的使命之一相連結:要不就努力賣出更多汽車,否則就努力收購更多汽車。擁有這般明確的目標,讓公司各部門中有創造力的人才可以發揮想像力,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工作內容來達成CarMax的使命,例如,銷售人員可以假設,若改善他們辨別商機的方式能賣出更多輛車,進而透過小規模實驗來證明這個想法正確。

 

像CarMax這種現代組織,能讓員工取用的資料資產對新工作模式至關重要。資料資產提供單一事實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且不斷有大量的新資料加入其中,這些資料通常來自於社群媒體、行動裝置、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組織成員——透過財務和社會責任的角度——利用資料資產來衡量、驗證、報告、說服和提醒。建立資料資產是為了變現。

 

本書呈現了許多組織積極追求資料變現的案例。在過去十年,微軟利用資料將其商業模式從產品導向轉為雲端服務導向,股價因而飆升。西班牙對外銀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BBVA)利用資料成為數位優先的金融服務公司。截至二○二一年,這家銀行連續五年榮獲富雷斯特(Forrester)所頒發的「歐洲行動銀行數位體驗綜合評比」獎項。最後是百事公司(PepsiCo)使用資料找到並滿足細微的市場需求,並與零售商從原先的交易關係轉變為合作夥伴關係。上述三個組織及其資料變現的歷程,將分別在第二、三、四章中詳細介紹。那麼,什麼是資料變現?

 

資料變現就是將資料轉化為金錢。金錢是所有組織——無論其是否以營利為目

的——的關鍵資源。組織需要來自客戶、捐贈者或公民的金錢,且需要謹慎管理這些金錢。組織使用資料不只是為了創造有價值的利益(客戶和員工滿意度、品牌資本、如願強化產品、精簡流程或公民福利)還需要決心實現財務價值——金錢——以改善其財務表現。

 

如今,不同種類的組織關注各式各樣的「財務表現」,哪項數字能向世界展示出你的組織可以持續保持高效率和高效能?可能是組織的淨現金流量、淨收入、非限定用途淨收入(如果是非營利組織的話)或其他衡量效率和效能的指標。在本書中,財務表現指的是收入和支出間的差距。

 

「創造有價值的利益」和「將這些利益轉換為金錢」兩者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將前者稱為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其意思是:創造出令人嚮往且有可能納入財務表現的利益。這些利益是資料提案的常見目標:更精簡的流程、更順暢的供應鏈、員工的滿意度或客戶想要的產品。本書主要探討如何從資料中創造價值。

我們會將後者稱為價值實現(value realization),其意思是:將這些提案創造的價值轉換為金錢,或簡而言之,增加收入或削減支出。價值實現讓資料變現得以落實。從資料實現價值是指將創造的價值(成果或客戶價值)轉換為金錢,或直接透過販賣資料獲得金錢。資料變現的終極目標是改善財務表現——削減成本或增加收入。專注於價值實現會提高對資料投資的回報率,並確保組織不會錯失任何賺錢的機會。因此,儘管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如何創造價值,但仍須謹記必須將已創造的價值實現。

 

用資料創造價值 

過去幾十年中,組織在「從資料創造價值」這方面已然擁有許多收穫,但最重要的收穫是:若想用資料創造價值,個人或系統必須採取原本不會採取的行動。資料需要被用來改變做某事的方法或創造新事物。創造新價值的是更好的流程和產品,而非資料本身。這個概念是資料價值創造過程的核心,通常被稱為「資料-洞見-行動」(datainsight-action)。在這個過程中,人(或者系統)用資料得出洞見,而洞見指引行動,行動則帶來有價值的結果。如圖一.一所示,要先有資料、洞見和行動,才有可能創造價值:長出有價值的果實前,果樹需要足夠的土壤和養分、適量的陽光,以及細心澆水。

 

如果資料價值創造的過程遭逢中斷或停滯——可能種子種得很好,但沒有陽光或水——那麼相關的投資就只是沉沒成本。要先有完整的「資料-洞見-行動」過程才能創造價值,這是資料變現的基本概念,而你可能在資料相關的研討會、課程或活動裡聽過它——這是本書的核心概念。

 

用資料實現價值

用資料創造價值只是必需條件,但仍未臻完美。最後一步是確保創造出的任何價

值——無論是更好還是全新的事物——都能對組織的財務表現有所貢獻。換句話說,「創造出的價值」需要轉化為金錢,這個步驟就是價值實現。除非財務價值已經實現,否則資料變現未盡完成的話,組織的經營成本反而更高。

 

試想一下:水果不能把自己摘下,留在樹上的水果,既不能食用也無法銷售。如圖一.二所示,栽種果樹的目的是讓人們享受其果實。

 

價值實現可以一蹴而就,或分兩步驟進行。在單一步驟的過程裡,資料被用來換取某種形式的金錢,從銷售資料獲得的金錢是真實且可計算的。試想一間像尼爾森(Nielsen)般的資訊企業,向電視聯播網銷售客戶行為資料。尼爾森為資料定價,電視聯播網則支付相應的費用,資料的價值在交易中得以實現。

 

如果價值實現的過程要先創造具有內在價值的事物,然後再從中獲得財務價值的

話,就是兩步驟的價值實現過程。第一步的價值創造是資料變現提案的成果,但第二步的價值實現可能需要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第二步的責任可能落在高階管理者或領導者身上,因為需要更高層級的權力。舉例來說,假設招聘團隊利用資料改善新進員工到職流程的效率,這是第一步,效率提升本身就有其價值。關鍵的第二步發生在把效率轉化為金錢時,譬如削減人力並降低新員工入職作業的預算。當組織擁有的資源多於維持日常營運所需,則會被稱為「寬裕資源」(slack)。因此,更有效率的新流程所創造的寬裕資源會被除去,因而改善組織的財務。

 

也許有另一項資料變現提案帶來客戶所重視的產品改進內容。在這種情境下,第二步就需要產品負責人提高產品價格以反映價值的提升,讓額外的收入流入損益表。

 

第二步——實現價值——往往是最棘手的部分,削減預算和重新定價並非人人都能做到。假設組織不急於削減開支或不願提高價格,在這種情況下,流程負責人可能就只會讓員工來利用寬裕資源,或者要產品負責人讓客戶免費享有產品改善的價值。在某些情境下,這麼做可能是眾望所歸,但若是沒能除去資料變現提案

所產生的寬裕資源,或者未能從客戶端提取產品的額外價值,這項資料變現的提案就無法為組織的財務表現作出貢獻,因此不算是成功的資料變現。

——摘自臉譜出版《MIT麻省理工資料變現入門課》從必備知識到實務案例,教你善用組織資料創造績效與價值,資訊時代下從基層、管理者到企業家都該懂的關鍵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