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 | 十日內觀 10 Days Vipassana Meditation | 第二次參加經驗談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本文撰於2024年7月3日


我希望在重回工作之前,趁第二次十日內觀還記憶猶新之時將心得文字保留下來。

緣起

2022年的8月底我前往高雄觀因寺參加第一次的十日課程,當時的經歷有寫成文章在痞客幫跟大家分享過,毫不誇張地說,十日內觀改變了我的人生,而且它帶來的改變是永久性的,至今是我一生當中做過最正確的事情(沒有之一)。

後來,2023年的9月下半月我前往高雄法邁中心參加舊生三日課程,三日課程的時間非常短暫,很難達到十日課程的狀態,加上當時我同寢室的室友性格有不少特殊狀況,對我產生不少干擾,那一次對我來說並不是很成功的一次經驗,後來我了解到一味地忍耐或許也不是辦法,既然都千里迢迢來修行了,遇到過多的干擾事件還是應該找事務長反應或考慮退出課程,不要不好意思,但總之,我事後安慰自己這是當作培養葛印卡老師說的「忍辱波羅蜜」,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來面對它,還沒去過的網友也不要看到而退縮,因為絕大部分去參加的同學其實不會干擾到別人。

有了三日課程的經驗後,我覺得十日課程還是更適合我(主因是更有效果),便在2024年6月下半月前往嘉義參加第二次的課程。


嘉義內觀中心

此時的嘉義非常炎熱,我從小在北部長大工作,沒體驗過這種火爐般極致的悶熱高溫,好在所有的設施都集中在同一棟三層樓的建築物內,至少不需要去室外曝曬。

嘉義內觀中心的整體氛圍很祥和,雖然設施非常簡樸(簡樸的程度跟男生當兵的環境差不多,然後是的,內觀中心都不會有冷氣),也不影響從周圍的人們言行舉止就能感受到的和樂氣氛。同寢的室友是一位和我同年的中國女生,我們有短暫交流,知道她來自雲南,嫁來台灣,相處起來很友好,感謝她課前送了我幾枚綁頭髮橡皮筋,助我度過這十幾天的天氣。

課程很快開始了,我感覺到第二次上課的心態自然的有些不同,因為大致上知道後面的流程,對於可能發生戲劇化的事情已經有一些心理準備、或是甚至什麼都沒發生也有可能,除了未知的緊張感會少很多以外,第一天時我腦中就在盡可能讓自己心理建設處於開放的心態,不預設各種情況其實就是平等心啦~),不過我必須承認,在起初時我仍舊大大低估了第二次上課的挑戰難度係數。

 

『你們必須與實相同行』

課程剛開始的講授內容非常多,不過老師這句話我特別反覆心中默念,以便讓它在腦中印象更深刻。

我其實沒有很喜歡用這些中文名詞,它們乍看很令人費解,我更偏好先用英文和現代語言來理解,因為英文相對非常直觀、好懂,實相的英文其實就是"reality",可以分成不同的層面,我自身的 reality 便可以理解成「我自身的所有意識與潛意識作為一個真實的整體」,因為,人類若沒有經過訓練便只能知道自己表層意識的運作,對潛意識的狀態其實處於完全的無知、無明,所以無法看到真正的 reality。再回過頭來理解中文說的實相,指的也就是最終極的真正長相、真正的reality,我們平常在無心之中不曾窺見過的潛意識的真實面目,也是我們很常聽到佛教徒所稱「本來面目」最原始的意義。)

因此,要與實相同行,我的手術刀才能開到潛意識的最深處,根除痛苦。


Anapana

戒、定、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持戒後,我們又再一次地進入修「定(Samādhi)」,法門就是觀呼吸(Ānāpāna)。我發現對舊生來說,觀呼吸要克服的難題會少一點,「定」的在佛陀所教的八聖道當中有其中三項:正精進正念正定

其中正念(正確的覺察)相對容易,正定(正確的專注)會稍具難度,各種紛擾的念頭需要強大的意志力逐漸收拾起來、並讓專注盡量延長,也就是考驗意志力的正精進,所以,這三者要緊扣著才能增益,為後面的作戰備足糧草。

如果只知道「正念」的話,很難在後面的 Vipassana 得到最大好處。但是當然,頭三天也還沒有走到真正挑戰的地方。

因為我以前就已經清除過一波的「潛意識垃圾」了,因而第二次上十日課不會有第一次所經驗到的極劇身體痛楚,甚至可以說幾乎已經沒有什麼痛感,最多就是有些酸麻、背痛之類,但都是容易忍耐的程度,也因為不需要處理這些痛,更有體力精進禪坐,例如說,我第一次課程中一天最多只能早中晚各一小時總共3小時的精進禪坐(即一小時內完全不動),但是這次可以達到一天4~5小時的精進禪坐,通常坐完起身還可以直接健步如飛。

不過,此時我心中暗自疑惑著,不痛了的話,該怎麼訓練?我們之前不就是要利用身體的痛來訓練「平等心」嗎?若不夠痛的話,那麼訓練效果會不會比較差呢?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很快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逐漸悟到了完整的解答。

 

Vipassana

終於,來到第四天,開始 Vipassana(內觀),內觀就是修行智慧(paññā, 中文:般若)的法。從第四天到最後,每天都是練習 Vipassana。

疑惑很快得到解答。沒錯,痛感是降低了,取而代之的卻是「沒有感覺」,在身體很多的地方,沒有感覺、很難感到感覺,就算有,也是極度細微到自己以為是不是幻覺的感覺。

這時我有點驚恐,難道是我的覺察力反而弱化了嗎?沒辦法,課程總要繼續上吧,我只能帶著疑問,把觀察速度放的極慢極慢,我忽然想到在這次出發前我有看到一位師姊的心得網誌,非常模糊的印象之中她似乎有寫到第二次的經驗學到「要有耐心的等待感覺升起」這樣的字句,我隱約在想,難道她當時也是發現會經常沒有感覺嗎?

有了這個想法後,我稍微安心了一點:「或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吧?」,殊不知,「沒有感覺」令人透支體力的程度,完全不亞於以前「到處痛」透支體力的程度!因為,必須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耗盡全身擁有的每一分覺察力,去觀察每一寸皮膚上極緻微細的感受,然後一丁點、一丁點的移動、移動、移動,每一次的移動又開始一次艱鉅的觀察任務,有時候實在覺得我會不會腦細胞耗盡、原地往生!

每到休息時間,我只能時不時走到課程公告的板子上,默背「平等心」的定義,在愉快的感覺升起時不期待它持續、在不愉快的感受升起時不想要它快點離開,然後很心累的時候默默地告訴自己這句話,平等心是修行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不是經歷什麼特殊的全身身體經驗,還有對自己反覆「這就是我此時此刻的實相,我要與實相同在」的唸唸唸,即使內在有一部分的我,仍覺得抓狂。


地、水、火、風

說也奇怪,在第五天時,我在某一次的禪坐中進入了全身麻感,我第一次的全身麻感發生在前一次的課程中,但是當時的感受粗重且劇烈,當時在全麻過後迎來潛意識的首度重擊,而這次則是細小的麻,宛如全身從頭到腳的皮膚發出了極微細的泡泡,在嗶哩嗶哩嗶哩啵啵冒泡的細麻中,我開始明白這一次所有的感受都變的比較細微的原因了。

打個比喻,我以前是清除掉潛意識的垃圾房之中的巨型垃圾,有如粗重的廢棄家具,而這次,我得清理小一點尺寸的垃圾,像是寶特瓶、飲料罐、包成一包的垃圾袋,我也發現了一個事實:「當垃圾越小,它會越難清理」,試想,如果有人的修行,已經清到剩下蜘蛛網和灰塵,那他可難了!蜘蛛網肉眼很難清晰看見、而灰塵既輕盈又容易亂飛,比寶特瓶這種可以隨手撿起的又更難上許多,所以可見,修行之路,將會越來越難,而非越來越容易。

法的真實本質」書中說,佛陀本人不是一位宗教開創者,學習法的人不見得是佛教徒,佛陀稱呼追隨他的人為法的行者」(dhammaṭṭha),我挺喜歡這個稱呼。只不過,我以前以為法的行者所踽踽獨行的那條路,是一條雖然極為遙遠但平坦的長路,此時我意識到了,其實這是一條極為遙遠,而且艱險陡峭,後面將會越來越陡峭的上坡山路,而終點在極為遙遠的濃霧深處,此時的我,連要看都看不見。

全身的感受是轉瞬即逝的,一切都是無常,在全身的細麻泡泡後,我進入極度的疲憊,偶爾進入莫名地流淚,我知道周而復始地,「沒有感覺」復將來臨,我知道潛意識中有些雜染東西,已經慢慢被清除。

在困鬥許久的第六天我極度疲累,身體又出現了特異的體驗,全身感到非常非常沉重,彷彿沒有骨頭般綿軟沉重,連跟手指頭都舉不起來,當我躺到床上去休息時,整個四肢和身體瞬間有如凝固,沉沉地「睡著」,但我頭腦那當下居然是非常清醒的,實在是說不出的怪異,我不確定是否過度疲累,但我當下也沒去問老師,總之,最重要的是所有感受都是無常的,即使老師告訴我它代表什麼意思,也不見得有任何意義,因為它來了也會去。後來我在葛印卡老師的講課中,了解這個全身體驗應該就是「地大」的體驗。(也就是構成世界一切事物的「地、水、火、風」之一,它們統稱四界)。

第七天時下午的禪坐中復現全身流動,從頭到腳底如有大水瀑布不斷的流瀉,我記得老師曾說過會有這種情況稱為「水大」,我也知道它很快也會消失,以往我會驚奇於這種特殊的全身感覺、對於自己能達到這個階段會感覺有成就感,但在這個時刻,我對於「無常」的了知比之前深入了一些,對此已殊無喜悅,僅僅只是靜靜地觀察它的來臨與消逝。

當天晚間開示時,老師表示風暴將會在未來的兩天來臨,且今晚將會有學生睡不著,並指導了若是睡不著該如何應對,毫不意外地,我和兩年多前第一次參加十日課時一樣,在這天晚上又開始睡不著了,醒著到天亮。

第八天上午的禪坐,我的身體似乎融化在空氣中,從右側的身體開始往左半邊逐漸消融在空氣中,眼睛閉著,當下「強烈感覺」自己從右邊身體開始變成透明,慢慢直到全身都變成透明人,「我」完全成為「一股波動」,以一個和緩的頻率一波一波的湧動。之前我不論是全身細麻、或是全身瀑布,都還有「人的形狀感」,那些感受像是爬在身體表面上的,但是這會兒,「透明波動」則已經完全沒有人體的形狀感了,波動跟空氣之間界線融化,可說是與周遭空間不存在界線了,不過,這個現象一樣也很短暫,我想,這應該是所謂的「風大」,所以它基本上就沒有實體。

我在第一次參加十日課程期間,並沒有體驗到地、水、火、風每種全身狀態的呈現,但是,這並不影響我當初在這個練習中獲得極大的幫助,也就是說這些特殊的身體體驗,其實跟修行時得到的益處並非呈現正比的關聯度,而是只要我們在正確的禪修方法中用功,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經歷到這些事情而已,我自己認為這不能代表修為高低,畢竟老師一再的教育我們,培養平等心才是修行的唯一標準。

回復成「人形」後,我又再度感到很累、透支、虛脫,因此下午的課堂我幾乎只能亂坐一通,實在太疲憊了。

 

風暴預言的實現

為了彌補下午沒有好好練習,我晚上九點回到寢室後,還是繼續禪坐用功,坐完之後,我感覺還可以,便要睡覺,躺上枕頭,我開始感到體內有一股無法解釋的悲傷湧出並開始流淚,當下在表層意識頭腦中我完全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只是拿張衛生紙擦一擦,想說盡快休息吧。

隨後,我腦中開始出現我現在唯一一個我視如至親家人和人生伴侶的畫面,而我的眼睛本身還在繼續靜靜流眼淚,又過了幾分鐘,突然之間,猛地有一個過往我們曾經激烈爭執吵架的事件的相關畫面衝出了我的意識表層,我的腦袋這才意識到是什麼事情使我流淚!

在一股悲傷的強烈衝擊中我的身體整個蜷縮起來劇烈而無聲地哭泣,我怕吵到室友,稍微壓制後趕緊跑去廁所,我才了解原來那時候我有這麼悲傷,這是我的實相,此時正在釋放。

我明白自己似乎總是用生氣、發怒去壓制傷心的感覺,傷心沒有被妥善處理便被壓到潛意識的深處。

風暴發生後其實我仍是非常茫然的,就跟我第一次十日課程一樣,當時浮現的風暴是腦中不斷浮起翻騰、歷時十數年的整個家暴經歷,當時發生過後我也非常茫然,是在與助理老師面談後才豁然解除。

助理老師曾經教導我要微笑地送走這些浮上來、即將被根除的痛苦,當然這一次,我也試著如此做,不過我蠻懷疑我自己能不能真的把它們給送走,差別在於,我已經不再和家暴施暴者有任何的往來和關聯了,所以浮上來的那些僅僅是回憶,我不會再接觸施暴者,因此我是安全的,然而,這次的是重要的家人、伴侶,生活中會繼續有所接觸,會不會導致我「送不走」這些內心的糾結呢?

當下,我心中仍留著一個疑問,直到後面才豁然而解。



諸行無常 頓悟 根除

葛印卡老師在第七日預告了風暴來襲,而在第八日的晚課開示,他唱誦了一段來自巴利三藏的 Digha Nikāya(長部)的經文,其中第16的Mahāparinibbāna Sutta(大般涅槃經),它的英文翻譯是兩句話:

Impermanent truly are compounded things,
by nature,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If they arise and are distinguished, their eradication brings happiness.

中文的意思我翻成是:

無常是一切交纏集聚的事物(一切事物皆是無常,中文普遍說「諸行無常」),
本質上升起後又滅去。
如果它們升起後並突顯了出來,將之連根拔起清除掉,便會帶來快樂。

如同兩年前我第一次上十日內觀時,我在未成年以前的家庭創傷升起並且的確以極為衝擊的方式顯現了出來,助理老師教我將它們拔起丟掉,至今我的確再也不受困擾,連我因為創傷所產生三十年如影隨形跟著我的廣泛性焦慮和憂鬱症,任何精神藥物和無數次心理諮商都治不好的症狀、揮之不去的自殺念頭,也奇蹟般消失不見,這兩年成為我人生當中活得最快樂、最解脫、終於能開始感受生命美好的兩年,說葛印卡老師和當年的助理老師是我的再生父母一點都不為過。

而如此簡簡單單、看起來有如廢話般不起眼的兩句經文,隱藏了極大的智慧,輕輕柔柔地描述了當初對我來說實際上蕩氣迴腸的療癒過程。

而這一次,我也希望顯現的事物能拔根而起,葛印卡老師特意在這一天所唱誦的經文,正是特別對著正處於風暴中心的學生們所說的。

第九日,繼續禪坐,再度地,有些時候我並沒有感覺。

念頭閃過腦海,昨晚的一切是我的實相,因為我在世界上從來是宛如孤兒般的存在,即使我非常不想承認,但我對於重要的伴侶的確有相當的執著,不過,這只是我本身的實相,他的實相是什麼呢?如果我不能也知瞭他的實相,那麼就難以在整件事情上完全的通達明白。


下午課時,我重新回憶起葛印卡老師說過的一個故事。

有個人去到了河水之中,他下潛了一次,浮了上來,
他又再度下潛了一次,又第二次浮了上來。
我們會認為,第一次潛下去和第二次潛下去的河是同一條河嗎?
我們會認為,浮上來第一次和浮上來第二次的人是同一個人嗎?

學 Vipassana 之前,我一定會覺得,那當然是同一條河、同一個人呀,這有什麼好問的?

但是,如果我們對無常有正確的認知,那就會知道這條河水是不斷通過的,第一次下潛的河水和第二次下潛的河水,早就已經是完全不同批的水分子通過了,而且永遠都不再會有完全相同的一批水分子、以同樣的排列順序再度匯聚在一起通過,如此說來,那怎麼會是同一條河?

一個小寶寶看起來小小的軟綿綿的好可愛,過了5年後他已經會走跑跳蹦,過了20年他成年了,過了60年他成了老頭子,人也是不斷變化著,人的組合拆解到最微細,也就是一團的原子組成,而這團原子,每分每秒都在變化、生滅,0歲寶寶和5歲小孩、20歲青年、60歲老頭,全部已是完全不同團的原子組合成的了(以現代科學的話來說,人體每隔七年全身細胞都會代謝掉一遍),當時間的度量尺度拉到極短時,我們人類的視覺太粗重,肉眼根本看不出來其實每一秒鐘人都在變化,也就愚笨的認為第一次潛水起來跟第二次潛水起來的是同一個人。

這就是為何要內觀、要禪修,內觀是將感受能力訓練到極致微細,進而親身去體證身心中不斷生滅的自然現象

我在此時此刻,和伴侶在一起生活,我們過得非常快樂,在這個當下我們匯聚在一起,這便是因緣際會,但是,在每一秒鐘向過去回望,我們是全然不同的,在每一秒鐘往未來而去時,我們也都會是不同的,那又怎麼能說,我們絕對永恆的忠誠不渝、永不分離呢?那是不可能的!我們總有一天會分離,人會死亡、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離開彼此,就如同內觀時我們不斷地觀察身體生起又滅去的感受,一切都是自然的現象啊!

頓悟了道理的霎時間,在葛印卡老師的指導唱頌中,我感到我的身心終於全然地與皮膚上散落著一區一區的「沒有感覺」共處一體,在努力了多日以後,終於不再需要不斷提醒和說服自己,平等心自然而然地流動並環繞我全身,原本體內那一塊隱隱執著著「我想要感覺,怎麼會沒感覺呢?好討厭啊」的我,消融了,不見了,我微笑了起來,感受到全然的和諧與寧靜,放下我執、我所,更趨近了無我的體證。

禪坐結束走回寢室的路上,我忽然想到一般人說的所謂「人生八苦」,不過,其實以原始的文字來看,應該不能說是八苦,巴利三藏的 Saṃyutta Nikāya(相應部)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轉法輪經)翻譯為英文是如此說:

Birth is suffering, ageing is suffering,
sickness is suffering, death is suffering,
association with the unpleasant is suffering,
dissociation from the pleasant is suffering,
not to get what one wants is suffering,
in short,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is suffering.

生、老、病、死都是苦,
怨憎會(與怨憎的感覺糾結)是苦,
愛別離(與愉悅的感覺分離)是苦,
求不得(想要得不到)是苦,
總而言之,對五蘊執取是苦。


所以原始的文義上,並沒有硬定的八種苦,生老病死等等,只是佛陀先做各種舉例,然後最後總結為:『只要對五蘊執取,那便會產生苦』。要解脫苦,關鍵點還在於放下這個「執取」上面,而並非是將自己練成一個「毫無感覺」的機器人,那可不是正道哦。

我忽然領悟,內觀的初學者大多數人第一次的十日課程中,處理的東西基本上是這句“association with the unpleasant”,處理身體上很痛很難受的“怨憎”,便引導出我潛意識中,人生當中最大的怨恨執著,然後解除它。

而第二次時,我處理的是“dissociation from the pleasant”和“not to get what one wants”,愛別離與求不得,它們其實是一體兩面,都是針對喜歡、想要、歡愛的東西的執著,只不過一個是已經有的怕失去、另一個是沒有的很想要,所以,身體不斷反覆以「沒有感覺」來呈現:

想要有感覺,不管什麼感覺都好,都給我來一點啊!」,這豈不就是求不得嗎

我現在有感覺了,唉,真希望這感覺不要又消失了啊!」,這豈不就是愛別離嗎

如此,便引導出潛意識當中,對自身最大的渴求、害怕失去的執著。引導出來之後,再去根除它。

想通了這一層時,我已經踏進了寢室,我驚詫於古人的發現,這種禪修方法居然如此的呼應於人類的所有痛苦!

我往前看,眼前彷彿見到伴侶的身影,潛意識中的「我」浮現了,腦中聲音再度響起,她對他說:『當我們未來有一天分離時,我必定能微笑著送你離去。』瞬時之間我淚如雨下,但同時卻開始笑了,顫抖彎身扶在床邊,身心被終於頓悟了的劇烈狂喜淹沒,同時感覺到哭泣時心臟的疼痛。

那一刻我清楚明白,我的執著已經根除。

 

智慧

第九日晚上的開示錄音,葛印卡老師再度回應了我心中的疑惑,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即便我知道自己的實像,卻不能肯定也知瞭他人的實像,那麼我便無有實像的全貌」。

不斷練習「平等心」,便可拓展感知範圍,了解除了自身以外的實相。為什麼呢?

"Wisdom is knowing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 出自於 Atthasālinī (法集論注),即:智慧是以不同的方式了知事物

其實,在第一次十日內觀的課程後我已經稍具這種能力也有所心得,例如,在所有外界或工作上觀察到的人際衝突或摩擦中,我能輕易的從不同人的角度,從他們的言行之中察覺他們的立場、所在意的事情、以及他們對事情的盲點,從而理解他人的實相,我在進行研究工作的時候蒐集全方面資料並快速組織起來的能力越來越好。

甚至,對於我過往家暴施暴者,我透徹客觀了解到那是一個極度可憐且活在悲慘中的人,我脫離了受害者的觀看位置,提升到了全知者的觀看位置,甚至當我體認到包含此人在內的許多痛苦悲慘的人,他們經常會用欺負弱小、虐待弱小來企圖脫離他們自己的絕境深淵,他們沒有累積到福報善緣去獲得正法、學習智慧、靠自己去解脫痛苦,我會感到頗為憐憫。

鍛鍊平等心「只是客觀的觀察,而不起習性反應」,慢慢就能成為全知者,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了知自身以外的實相,這就是智慧,而智慧將帶來悲憫心,帶來對生命萬物的慈悲。

不過顯然這一次,一旦回到了自己還極為執著的人身上時,我還是出現了盲區。

開示錄音中一段故事提到了對於「愛」的認知。古印度時,有一對跟從佛陀學習內觀的王妃和國王,在內觀到一定的程度後,王妃說「國王,我發現我並不愛你」,要是一般的國王可能氣炸了,不過這個國王只點點頭,也對這個他最寵愛的王妃說「我也發現我也不愛妳」,兩人一起去找佛陀請教,佛陀聽了他們的體悟後很高興「善哉!善哉!」

人總以為自己愛父母、愛情人、愛伴侶、愛小孩,但實情是,我們都是愛自己,因為我們對未來有所展望,而我們所「愛」的人們都是在成全我們對未來的展望、因為對方給予了某些我們期待及想要的感受或事物。情侶固然是如此,我和伴侶之間就完美的互相滿足了對方的期盼,而父母對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是因為愛孩子而計畫生小孩嗎?不是的,因為在卵子受精之前根本並不存在一個客體作為愛的對象,父母生小孩是因為要由小孩來滿足自己對家庭的想像、期待、展望,小孩出生後,更滿足了自己對養育過程體驗的想像、期待、展望,這一切都是在愛自己,而不是愛小孩。

原來人世間的愛都是有所期待的,都是我執」。

我同時便更深的理解了為什麼我的伴侶當時會做讓我不快樂的行為,他所執著的原來也是他的自我,悟通了以後,我便也觀到了他的實相。

所謂的「無我」,並非指「沒有我的存在」,而是通透地瞭知了我自身也是無常,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實體與靈魂,進而消融了我的執念,如此放下執著,才能有更純粹的愛,於我而言,已捨離了對他的我執,同時也通透明白他有著某些無法捨離的我執、我所。如此的捨離、對實相的瞭知,其實並不會造成生活上的影響,反而,能開啟另一個更透徹的全知眼光來看待一切。

最後面的幾個晚上,經常有舊日回憶浮現腦海,關於更多曾經與我交會的人,而我只是靜靜地體察著,往事有相當的相似,並且,我從睡不著又變成睡的比較多,有時在不知明原因突發的流淚後,便睏極而眠,或許某些事情,就這樣在夢中釋放了。

我想,佛陀的愛,是全然「無我」的慈悲,他的自我都已經完全消融了,不期待回報、不期待任何人滿足自己所求,他僅僅是不斷的奉獻服務眾人。現階段的我還只能隱約窺見這至高無限的境界,還無法體會,我的心尚須鍛鍊,目前還太過弱小,沒有力量身體力行去服務。不過,在第十日的慈悲觀中,我仍然獲得了很大的安慰,這次的助理老師也很慈祥,她說我們布下的種子,將會成長成大樹。

 

不是終點

回頭看這十天的過程跌宕起伏,我笑著想為什麼我花自己那麼長的特休假,來到這個沒有冷氣、輕輕一動床板就嘎吱作響、住起來既不舒服也不便利、每天四點就要起床幾乎天天禪坐到虛脫,還得自己手動洗衣服的克難地方「受苦」呢?

因為,不論艱難而堅持下來後獲得的「永久解脫」,比值得還要值得。兩次十日課程的體驗,完全一樣的錄音課程指導,對我來說卻是「學習主題全然不同的旅程,我相信未來的第三次課程也會出乎我的意料。

這一切的了悟,都是自己身體力行而來的「修慧」,並不是強行灌輸,常言道「明師帶進門,修行在個人」。佛說聞慧、思慧、修慧三種境界,只有修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光是用聽的、用思維想的,都還只停留在表層意識,無法真正改變一個人,因此,遠遠不及親身修行、親身體證而頓悟得來的智慧。

『大道至簡』

感謝這古老的智慧、致力於傳承殊勝正法的智者們,為全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遺產。


[全文完]



 

後記:記錄一些觀感

1.

我看過有人抱怨這、抱怨那,抱怨環境簡陋、抱怨身體痛、抱怨被同學傳染病毒、抱怨法工、或乾脆直接抱怨這方法沒有用。

作為一個修行者,我想,抱怨的本質皆是從自我中心出發,不斷對周遭加以評斷、產生感受並起反應(五蘊:色、識、想、受、行),對自我執著非常強烈、會也容易導致過度的妄自尊大,這樣情況下,要得到修行的好處會更加困難一些(學習任何新事物都會比較困難),英文的說法是這樣的人「ego 太強了」,對此我還是感覺比較同情。

對於不悅的感受,像我是習慣性壓抑,這樣並不太好,會壓到潛意識很深的地方,而有的人是放縱型的,例如上網大肆抱怨、當場發脾氣,但其實修行呢,是得學著走「中道」,我們應客觀的觀察、如實的觀察,但完全不起反應。

想想,為何完全相同的環境,大部分的人並不會這麼的激烈反應,但抱怨的人卻有會呢?環境並不會特別只針對某個人造成痛苦,因此問題並不是出在於他所抱怨的事物上,而是在他的自身上,若真正有學懂內觀的一點點入門皮毛,便不會淪為抱怨而浪費了寶貴時間了,那是相當可惜的。

2.

此外,我察覺到自己也不太喜歡看到一些人會用標榜免費的模式要大家去內觀,確實,內觀是免費的,去上課是完全接受供養,站在內觀中心的角度,這是為了保持法的純淨,絕對是正確的作為。

但如果有人是「明明有能力捐款卻因為聽到可以免費而貪小便宜不捐」,站在這個人的角度,貪小便宜反而會損害他個人的果報,畢竟我們是去吃別人善心提供的食物、無償使用設施水電、課程後須送洗床單寢具等,就算簡陋,也脫離不了要用錢維護。法是無價的,絕對不能用金錢衡量,但現實中我們仍然有使用到設施、物品、食物,我認為但凡有經濟來源的人,最低限度至少付一點必要成本,要不要再捐多一些則是個人的選擇,衡量自己能力捐款,實際上有利於自身修養、有利於自身的果報,何況,這已經是最方便的方式了。

鼓勵想要克服自己生命難關的人去內觀,並不是因為免費,而是因為內觀真正能令人受益。

不過,這當然只是我個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分享個人觀點並無意強迫讀者接受。

2015年開始以『膚淺』專欄在PIXNET部落格撰寫科學保養文章,累積1,912,351觀看人次,由於時日已久,這次重作不只會將過往撰寫的內容進行重編及彙整發布,回應時下保養市場與話題,也將推薦最新優質產品,讓讀者輕鬆在令人眼花撩亂的市場中鎖定適合自己的產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2021年打禪七的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那一瞬間明白了這四句話,就一瞬間過去而已,可是全瞭,沒有過程。 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四句話我從來沒有背起來過,連這四句話的前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都從來沒有懂過。 知了,就是那麼一瞬間,沒有語言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對於 '不二' 這個主題的感悟,並分享了她的旅程和閱讀心得。通過將 '不二' 的哲學觀念引入日常生活,讓讀者反思急著做出選擇與走上修行之間的平衡關係。
Thumbnail
2024/01/20~2024/01/21 「法鼓山線上初級禪修心得分享」 作為一個新手寫的心得,可能是非常不專業且稚嫩的,而且覺得很多體驗是未被覺察且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但還是想練習表達出來那些體驗——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去年在學校參加一個半天的禪修活動。那時候老師讓我們學習坐禪和行禪,後來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內觀課程的心得,詳細描述了作者面對身體健康的執著,並且再次體認佛法是修心,重點不在於出現何種感受,而是如何透過觀察感受來消融心的習氣反應。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2024/05/11 「道可道、非常道。」 沒有看過翻譯文 也突然懂得全意了 不禁屢屢回想禪七時,我認為說瘋癲話在哄我的果字輩法師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比我還明白我的情況。 她說:「禪修是妳的法門,妳一定要繼續禪修下去。」 其實幾年前我在禪坐的深度安定中觀照到「自
2021年打禪七的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那一瞬間明白了這四句話,就一瞬間過去而已,可是全瞭,沒有過程。 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四句話我從來沒有背起來過,連這四句話的前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都從來沒有懂過。 知了,就是那麼一瞬間,沒有語言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對於 '不二' 這個主題的感悟,並分享了她的旅程和閱讀心得。通過將 '不二' 的哲學觀念引入日常生活,讓讀者反思急著做出選擇與走上修行之間的平衡關係。
Thumbnail
2024/01/20~2024/01/21 「法鼓山線上初級禪修心得分享」 作為一個新手寫的心得,可能是非常不專業且稚嫩的,而且覺得很多體驗是未被覺察且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但還是想練習表達出來那些體驗—— 第一次接觸禪修,是去年在學校參加一個半天的禪修活動。那時候老師讓我們學習坐禪和行禪,後來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