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必學:為什麼討論時別急著說「早就知道了」?】

在碩博士的學術生涯中,討論和合作是日常,但你是否曾在對話中,遇到自己已經熟悉的觀點或資訊,忍不住直接說「這我早就知道」?


這種反應看似自然,但卻可能限制進步的空間。學會在討論中適時傾聽,不急著表達「已知」,不僅能提升討論的質量,還能為你的學術成長打開新的可能性。


以下3個觀點,幫助你理解為什麼**「傾聽」比「打斷」更重要**:


▋1. 不同的切入角度,帶來更多突破


同一個議題,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切入面向。即使是你已經熟知的觀點,從別人口中說出,可能帶有新的背景、邏輯或應用場景。


例如:

• 一個你認為「理所當然」的理論,可能透過別人的敘述,啟發你新的實驗設計方法。

• 你熟悉的數據分析技巧,可能因對方的視角,揭露新的變數或模式。


傾聽不只是禮貌,更是發現知識盲點和突破機會的途徑。


▋2. 傾聽是建立深層溝通的基礎


有效的討論,依賴彼此的理解與信任。而頻繁打斷對方或表達「我已經知道」的態度,可能讓對方覺得被忽視,導致討論變得淺層或失去深度。


學術討論的本質是交流,不是辯論。當你放下「顯示自己懂」的心態,給予對方充分的發揮空間,溝通才可能深化,甚至激發新的創意。


Tips:練習在討論時多問一句:「這件事,你的看法是什麼?」


▋3. 個人成長,從內部溝通開始


傾聽不只適用於與他人的交流,對自己同樣重要。

進步與突破,往往需要反思與內在溝通的過程。尤其是碩博士生,在追求成果的同時,也需要不斷釐清自己的定位:

• 「我擅長什麼?」

• 「我的研究價值是什麼?」

• 「下一步該怎麼走?」


這些答案,不會憑空出現,而是來自不斷與自己對話、檢討過去經驗的過程。


結論:別急著說「早就知道」,進步的可能性在於傾聽


學術討論的意義,不是證明自己比別人懂得多,而是共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與突破點。


傾聽是一種智慧,既是尊重他人,也是打開自己思路的鑰匙。

下次討論時,試著停下「我早就知道」的反應,多聽對方幾句,或許你會發現更多新意與可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