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注意:不要再等「學夠了」才開始動手!】

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在面對研究時,常常會告訴自己:

• 「我還要再多讀幾篇文獻。」

• 「等我熟悉方法後再開始。」

結果呢?行動一再被推遲,進度停滯不前。


其實,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行動 (Learning by Doing),別再用「學不夠」當藉口!


為什麼我們總是陷入「等學夠了再動手」的陷阱?


1. 害怕犯錯

• 總擔心實驗失敗、方法不對,怕導師或同學覺得你不專業。

2. 追求完美

• 想要準備得萬無一失,結果永遠在等那個「最適合開始的時機」。

3. 錯誤的學習觀

• 以為只要看更多文獻、筆記做得漂亮,就是在進步,卻忽略了實踐才是真正的學習關鍵。


為什麼行動是最好的老師?


1. 動手才能發現盲點

• 再多理論也不如親手做一次,真正暴露你的問題和不足。

2. 加速學習 (Fast Learning)

• 行動讓你的學習目標更聚焦,幫助你迅速找到需要補強的地方。

3. 建立信心

• 完成一小步就能帶來成就感,讓你對下一步更有信心,形成良性循環。


如何克服「等學夠了再動手」的心理?


1. 採取小步行動 (Take Small Steps)

• 不用一開始就完成整個實驗或寫完整篇論文,從一個小任務開始,比如撰寫一段文獻回顧或測試一組數據。

2. 用實驗的心態面對 (Adopt an Experimental Mindset)

• 不用期待每次行動都要成功,把每次嘗試都當作一次實驗,即使出錯也是在進步。

3. 接受不完美 (Allow Imperfection)

• 學術的價值不在於一開始就完美,而在於每一步的探索與改進。


結語:想學得更快,先行動起來

當你覺得自己還沒「學夠」時,記住這句話:

「行動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Action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別再等了,現在就從一個小任務開始吧!

avatar-img
525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時間相處得越久,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吸引力,從來不是那些表面的光環或名銜。 • 不是你的學位有多高; • 不是你的論文發表在哪裡; • 更不是你背後那些光鮮的成績單和獎狀。 真正讓人靠近的,是這 4 種特質 1. 溫暖 • 能讓別人在壓力大的學術環境中,因為你
Obsidian 的真正威力,不在於它的功能有多炫酷,而在於它能幫你把點子連結起來。 連結與反向連結(Links & Backlinks), 可以把一條條孤立的筆記,組織成一張強大的知識網絡。 當你的筆記開始互相關聯, 它不再只是零碎的紀錄,而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第二大腦」, 幫助
誰說寫作只能坐在辦公桌前熬夜搞?其實,寫作靈感是到處跑的,你能不能抓住它,全看你的習慣。 比如,看 TED 演講時,別光看得熱血沸騰就結束了,趕緊拿筆記下幾句打動你的話,或你腦中冒出的想法。 這些零碎的片段,現在看起來像垃圾堆, 但信我,等哪天寫論文序言或社群文章時,這些小靈感就是你的救命
碩博士生是不是常常這樣: 早上刷個手機,逛一下網站,再滑滑論壇, 到了下午才猛然想起:「完了!還有實驗數據要分析!」 然後硬逼自己專注,結果五分鐘後又在看笑話影片。 拜託,靠意志力撐專注? 這招早就證明沒用,因為意志力是有限的, 像你這樣每天都在跟誘惑拔河,根本耗不起。 關鍵是
碩博士生活中,有太多「覺得麻煩」的時刻,但越早努力,越能避免未來後悔: • 覺得統計分析難,放棄學好, 研究到一半數據卡住,才發現只能說:「我不會耶。」 • 覺得寫程式麻煩,跳過學習, 面對大數據需要 Python 分析時,只能乾瞪眼:「我不會耶。」 • 覺得學術英文太頭痛,
碩博士生的研究壓力大,時間永遠不夠用,但你知道嗎?每天的小習慣堅持下來,效果不是相加,而是複利成長! ▌1. 每天進步 1%,學術成長快 37 倍 • 每天花 15 分鐘精讀文獻,半年後你在研究生討論會上,可能已經能引經據典。 • 每天寫 1 條實驗心得,三個月後,你的初稿框架就成型了
隨著時間相處得越久,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吸引力,從來不是那些表面的光環或名銜。 • 不是你的學位有多高; • 不是你的論文發表在哪裡; • 更不是你背後那些光鮮的成績單和獎狀。 真正讓人靠近的,是這 4 種特質 1. 溫暖 • 能讓別人在壓力大的學術環境中,因為你
Obsidian 的真正威力,不在於它的功能有多炫酷,而在於它能幫你把點子連結起來。 連結與反向連結(Links & Backlinks), 可以把一條條孤立的筆記,組織成一張強大的知識網絡。 當你的筆記開始互相關聯, 它不再只是零碎的紀錄,而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第二大腦」, 幫助
誰說寫作只能坐在辦公桌前熬夜搞?其實,寫作靈感是到處跑的,你能不能抓住它,全看你的習慣。 比如,看 TED 演講時,別光看得熱血沸騰就結束了,趕緊拿筆記下幾句打動你的話,或你腦中冒出的想法。 這些零碎的片段,現在看起來像垃圾堆, 但信我,等哪天寫論文序言或社群文章時,這些小靈感就是你的救命
碩博士生是不是常常這樣: 早上刷個手機,逛一下網站,再滑滑論壇, 到了下午才猛然想起:「完了!還有實驗數據要分析!」 然後硬逼自己專注,結果五分鐘後又在看笑話影片。 拜託,靠意志力撐專注? 這招早就證明沒用,因為意志力是有限的, 像你這樣每天都在跟誘惑拔河,根本耗不起。 關鍵是
碩博士生活中,有太多「覺得麻煩」的時刻,但越早努力,越能避免未來後悔: • 覺得統計分析難,放棄學好, 研究到一半數據卡住,才發現只能說:「我不會耶。」 • 覺得寫程式麻煩,跳過學習, 面對大數據需要 Python 分析時,只能乾瞪眼:「我不會耶。」 • 覺得學術英文太頭痛,
碩博士生的研究壓力大,時間永遠不夠用,但你知道嗎?每天的小習慣堅持下來,效果不是相加,而是複利成長! ▌1. 每天進步 1%,學術成長快 37 倍 • 每天花 15 分鐘精讀文獻,半年後你在研究生討論會上,可能已經能引經據典。 • 每天寫 1 條實驗心得,三個月後,你的初稿框架就成型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由於大家時間都很少,出社會要工作,閒暇的讀書時間更少,如何在剩下的人生中,找出有效率的閱讀法,這當然有基礎跟進階之分。請注意注意再注意,成年人的閱讀跟學生時代不同,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基礎進階,與我們長大後純粹提升自己是不同的。 千萬不要用過去聯考時代的閱讀法過度想像。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由於大家時間都很少,出社會要工作,閒暇的讀書時間更少,如何在剩下的人生中,找出有效率的閱讀法,這當然有基礎跟進階之分。請注意注意再注意,成年人的閱讀跟學生時代不同,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基礎進階,與我們長大後純粹提升自己是不同的。 千萬不要用過去聯考時代的閱讀法過度想像。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我們都讀過不少書, 看過不少知識型影片, 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少科學訓練 我們腦袋裡面其實裝了很多「知識」、「觀念」 包括:如何做筆記、 如何摘要書本重點精華、 如何學好一門知識、 如何讀出文章作者的言外之意、 如何探索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如何分析當下情況的優劣、 如何做好計畫時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只是如何學,成效如何,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了。有時候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自己學會了一些技能而不自知,或是很努力想朝自己想學習的目標前進,卻又覺得最後變成了原地踏步。 那超速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作者有辦法辦到在一年內就學會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的課程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