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台灣軍工產業的挑戰與未來:技術、預算與文化的多重困境

台灣的軍工產業近年來面臨諸多挑戰,從技術創新不足、資金短缺,到文化及思維上的障礙,使其在全球軍事競爭中處於劣勢。吳崑玉在其專欄中深入探討了這些問題,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強調了民間參與與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本文將從技術、預算、文化與教育等多個方面,解析台灣軍工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技術與創新不足

台灣的軍工產業,儘管在某些領域已有所發展,但在無人機、衛星技術和雷達等關鍵技術領域仍面臨顯著挑戰。例如,台灣的無人機產業雖然在外殼和金屬組件等方面達到了較高的自給率,但在關鍵零組件如通訊系統和數位圖控方面仍需依賴進口,限制了無人機整體性能的提升。即便台灣的國防部於2024年首次開放「軍用商規」無人機的生產,預計會有3000多架無人機於2025年至2028年間服役,但目前的技術能力尚無法支撐大規模的生產需求。

此外,台灣在衛星和雷達技術上的發展也相對滯後,特別是與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的技術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衛星技術的落後,使得台灣在信息蒐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有限,無法充分發揮其地理優勢和戰略價值。

預算與資源配置問題

台灣軍工產業的另一大困境是預算分配與資源配置的問題。儘管台灣的國防預算在2024年達到了歷史新高,達6068億元新台幣,但仍然未達到美國建議的GDP佔比3%。此外,預算往往會受到立法院審查與凍結的影響,這不僅延遲了武器系統的採購,也使得軍方無法在需要時快速獲得所需裝備。過去幾年中,多次發生國防預算遭到凍結或縮減的情況,特別是在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國防預算的增長未能有效滿足軍事需求。

例如,台灣的雷達系統雖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研發,但由於資金不足,許多雷達設備仍需依賴進口,這加大了技術差距並限制了整體軍事防衛能力的提升。要突破這一困境,台灣需要更有效的預算規劃和資源整合,並尋求更多的民間合作與技術轉移。

文化與教育上的障礙

台灣軍方長期以來受到傳統軍事文化的影響,這種文化強調紀律與服從,卻未能有效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軍官們在面對現代化戰爭需求時,常顯得反應遲緩或過於依賴傳統方法,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不足。以無人機應用為例,在最近的一次演習中,台灣軍方未能充分利用無人機的優勢,反而依賴傳統的偵查方式,這反映出台灣軍隊在現代戰爭需求面前的創新能力缺失。

此外,台灣的軍事教育體系也未能充分培養出足夠的創新型人才。儘管人工智慧(AI)在全球軍事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台灣的軍事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仍然不足,許多軍官對AI輔助決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欠缺。這種教育體系的滯後,進一步限制了台灣軍工產業的發展潛力。

民間參與與合作的潛力

儘管台灣軍工產業面臨諸多挑戰,但民間企業的參與和合作已逐漸顯示出其潛力。以「無人機國家隊」為例,台灣政府已開始鼓勵民間企業參與軍用無人機的生產,並且透過合作提升生產能力和技術水準。長榮航太、智飛科技等公司獲選參與製造軍用無人機,並在2025年至2028年間生產3000多架無人機,這表明民間企業的參與對於提升台灣軍工產業的自主能力至關重要。

另外,中科院的技術轉移計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超過4000家民間廠商受惠於這些國防技術的輔導和轉移,這不僅推動了台灣軍工產業的創新,還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機會。

結語:從根本上改革與調整

總體而言,台灣的軍工產業要想突破目前的困境,必須從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文化與教育等多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改革。首先,台灣應加強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其次,改善國防預算的分配與審查制度,確保軍方能夠及時獲得所需資源;最後,改變軍方的傳統文化,提升軍官的創新思維和靈活應變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民間企業的參與與合作將是提升台灣軍工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推手。只有通過綜合改革,才能在未來的軍事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並有效應對外部威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