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釀影評|《阿婆非死不可》:在高齡失智的異想世界裡,悲傷不總是黯淡

raw-image

2024 年高雄電影節「臺灣越界」單元選映了四部臺灣電影,呈現本土題材的多元視角──《非想非非想》記錄表演團體「優人神鼓」自誕生至成名,一路走來的表演哲學與顛簸挑戰;《鳳姐》回溯 1990 年代臺灣茶室文化,刻畫一幅幅當時代女性人像;《金盆洗手》以公路電影形式,描摹黑白兩道的江湖況味;《阿婆非死不可》所探索的,則是高齡失智議題。

作為其中唯一的喜劇作品,《阿婆非死不可》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喜劇類型似乎與「高齡失智」八竿子打不著,它的輕盈基調與嚴肅議題也看似格格不入,但雜揉出的成品卻意外和諧。它試圖在議題性與娛樂度之間尋覓平衡,是今年在高雄電影節中相當有趣的一部作品。

跳脫悲情的失智症銀幕印象

放眼世界影壇,描繪失智症患者的電影作品不在少數,舉凡近年的《我想念我自己》(2014)與《父親》(2020)等,這些電影不但刻畫絲絲入扣,更分別為主演者拿下該年度的演員獎項。臺灣也有此議題作品,例如由楊力州執導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2010),以相較寫實的筆觸,勾勒失智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處境。然而,上述無論劇情片或紀錄片,不約而同以傷感基調上色,情節重點凸顯失智症患者的「失去」居多。

描繪失智症,是否可以套上喜劇調性?或者換句話說,能不能以幽默的方式看待悲劇?《阿婆非死不可》提出了不一樣的大膽答覆。

失智症病徵核心在於「遺忘」,其本身的悲傷毋需強調,但若能用輕鬆方式切入,也許能吸引更多觀眾關注該議題。而儘管《阿婆非死不可》並非無瑕,電視劇感稍嫌明顯,在議題上淺嘗輒止,奇觀式的人物塑造也確實犧牲某些敘事深度,但種種妥協並非徒然。它講述沉重題材但不循舊路,在選擇寫實刻畫或讓作品成為淚水炸彈之間,《阿婆非死不可》走上第三條路,以獨特的黑色幽默,甚或有些奇幻的影像美學,帶領觀眾走進這樣一個平凡而不無趣的臺灣客家家庭,令人眼睛一亮。

《阿婆非死不可》劇照/高雄電影節

家庭中的人物困境

背景設定於桃園龍潭,由楊麗音飾演的「阿婆」李春妹在開場即建構角色形象──這是一位精打細算、生性多疑,還會偷偷翻找社區鄰居信件,只為將折扣券占為己有的長輩。這樣貪小便宜、多管閒事的高齡角色,著實不是一位多麼有觀眾緣的人物。然而,她時而單純天真的行為,輔以演員自身的演譯魅力,卻又不會讓觀眾對她產生反感。

劇情以阿婆一角為軸,帶出此一家庭中存在的各種角色衝突,其中又以阿婆與媳婦最為顯著。張詩盈飾演的媳婦一向與阿婆無法和平共處,不僅來自傳統的婆媳問題,也關乎背景差異。媳婦本身作為閩南人,隻身在客家家庭中宛如外來者,不諳客語的她自然成為阿婆的攻擊對象,藍葦華飾演的兒子因而夾在其中,裡外不是人。

另一個衝突則是阿婆與孫女。孫女夢想留學法國,追尋她的藝術夢,阿婆則腳踏實地,無所不用其極澆灌冷水。愛管事的阿婆與正值青春期的孫女不合,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但當觀眾認為這僅是單純的祖孫矛盾,故事逐漸告訴我們,其實更像是阿婆與自己的「不合」。

年輕時的阿婆曾邂逅一位社區男孩,居住鄉村的她不曾見過世面,身肩照顧家人的重任,連臺北都只存在於遙不可及的想像裡。就在那時,這一位就要前往法國的男孩,親手將繁華想望帶至她的面前,連帶讓她也大膽做夢,留學法國的心願從那時在心中悄然發芽。

《阿婆非死不可》劇照/高雄電影節

巴黎越是甜美誘人,現實越是苦澀貧瘠──或許離開家鄉對她來說,從不在於目的地為何,而是攸關逃離本身,逃離她那一望便是終點的人生,逃離她卸下不了的人情包袱。不過因為家人,因為時代,因為性別,她始終跨不出這片困住她的土地──想離開的心願翩然輕巧,留下她的理由卻有千鈞沉重。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也遺忘心願、安分守己,告訴自己踏實才是正確的,說服自己日子沒有別的選項,於是逐漸從懷揣夢想的少女,成為憤世嫉俗的阿婆。直到孫女出現,才提醒她這段惆悵往事,讓她知道,其實她的人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如果」。

如此一來,孫女一角即出現多樣解讀可能,這個角色可能真實存在,亦可能是患有失智症的阿婆所想像出的人物。她彷彿阿婆的另種人生樣貌,無時不殘酷提醒著自己錯過的一切,包含她未完成的留學夢。因此,與其說阿婆處處看孫女不順眼,更像是阿婆始終無法與人生中的遺憾和解。

無論是阿婆與媳婦的衝突,抑或阿婆和孫女的矛盾,在在增添阿婆一角的複雜性,箇中遺憾也昇華了角色樣貌。她並非全然的善或無辜,失智疾患更引出她長期積累的相對剝奪感;同時也是由於性格中的瑕疵,角色人味因而出現。我們身邊或許都有這樣一個長輩,直拗固執,逾越界線,時常負面思考到讓人挫折,但在他/她那緊蹙的眉頭之間,可能藏著某些說不出口的失落。

《阿婆非死不可》劇照/高雄電影節

作品中的色彩美學

提及失智議題,第一時間浮現的色彩可能是黯淡、晦暗或灰階,《阿婆非死不可》卻出其不意,採用極濃烈、鮮豔的色彩。悲傷非但沒有褪色,反而顯影清晰輪廓,如剛刷上新漆的牆,凹凸不平的坑洞從不會消失,只是更為醒目。

本片於十月在高雄電影節首映時,畢業於法國盧米埃大學的導演陳怡蓉透露,自己受到法國「荒誕派戲劇」(Théâtre de l'absurde)的影響,儘管作品發想來自個人真實經驗,拍攝成片時希望採用奇妙荒誕的呈現方式,構築失智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美學也相輔相成,從場景到服裝道具,皆能察覺色彩的強烈存在感。

劇組參考以獨特色彩美學為名的法國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élie),以及超現實主義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的濃烈細膩筆觸,色彩使用的奔放大膽,都一一呈現於本片中。

《阿婆非死不可》劇照/高雄電影節

不該迴避的高齡失智議題

人們說影視作品反映現實,呼應時代,在現下的臺灣社會裡,何種現實不該被迴避?

我們試圖在那些絢麗搶眼的青春題材之後,看見較為沉重的議題──高齡照護,特別是高齡者面對失智緩慢而絕望的過程。當臺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如何面對衰老,面對遺忘,甚至關乎善終權的討論,確實應當在銀幕上有更多呈現。

《阿婆非死不可》正是這樣一部議題與趣味兼具的作品,為臺灣影視在高齡題材範疇裡,留下一次生動幽默的嘗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