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中世紀的社會衰敗以及黑死病的肆虐之後,在14世紀的義大利,一部分的上流社會人士開始發起新的文化運動,並接著對後續的幾個世紀發揮了長足的影響。
然而,實際上文藝復興的根源,並不是黑死病爆發之後才開始。
我們已經知道,早在11世紀到14世紀之間,多次的十字軍東征,導致基督文化世界與伊斯蘭文化世界展開大量的「交流」(實際上就是大量的破壞和文物偷竊)後,帶回了大量的典籍和文物。
以這些劫掠回來的文物作為基礎,身為羅馬帝國光榮後裔的義大利上流階層,試圖藉由研究這些典籍,重現羅馬帝國當年的榮光。
而在14世紀末發動的這場文化運動,雖然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但大致上所做的,則是承接由「文化交流」再度傳回來的古典文明紀錄,將其中的內容與當代社會的價值觀重新融合後,加以重新塑造的一股新的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讓歐洲不只重獲了羅馬帝國時代的醫學知識與技法,還多了阿拉伯人基於希臘古籍的研究,而衍生出的更多新興觀念。可說是一次歐洲世界與中東世界的文化革新,並因此誕生了原始的科學概念。
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則是藝術文化上的一大革新。文藝復興時代除了培育出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其中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等以外,還建造了許多精緻典雅的宗教建築。
在當時,新式大教堂的建立,參照了許多羅馬時代留下的石製建築工法、以及木頭拱頂技術,還發展了彩繪玻璃等,讓陽光能透過玻璃照亮祭祀場所,成為了一代建築概念的經典。至今許多的基督教堂古蹟,都是基於文藝復興時代革新的技術所改修而成,而那些跨越百年歲月的壁畫,也是使用當時所改進的塗料技術彩繪而成。
文藝復興時期,可說是中世紀之後,歐洲迎來最大技術革新的時代,這些技術革新也引導了科學,埋下後世科學觀念崛起的種子。
此外,大量的詩歌、繪畫、戲劇作品也在此時開始發展,而隨著這些科學知識與技藝的傳播和醫學的確立,以宗教主導的許多事物開始受到挑戰。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之中,科學知識(特別是醫學)開始與宗教展開激烈的衝突,然而這樣激烈的衝突與劃清界線的科學宗教之爭,終於隱約的讓精神醫學的前途,透出了一絲的曙光。
然而,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並未完全從瘟疫的肆虐之中解脫。
在黑死病一波接著一波爆發結束之後,歐洲還是零星的出現了幾次小規模的瘟疫,實際上,歐洲自黑暗時代起,就不斷的發生瘟疫。這是因為當時的人並沒有公共衛生的概念,並把瘟疫都當作是神的懲罰等等,基本上都是尋求宗教的解法,醫學在此時可說是幾乎沒有作用。
但即便在那個信仰主導的世界,人們在瘟疫之下,仍因社會需求,衍生出了一個特別的職業。
「瘟疫醫生」是一種在中世紀後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特別是14世紀至17世紀期間,專門負責應對瘟疫疫情的醫生。最早約在8世紀左右,就登場於歐洲的醫學舞台。他們以穿著長袍、戴著鳥嘴面具的形象而著名。
瘟疫醫生身上這套駭人的服裝,其實是文藝復興時代才完成的。在文藝復興以前,這些擔任瘟疫醫生的人,其實只是一些江湖郎中,甚至有些只是來打零工的市民。
實際上,瘟疫醫生自己也不懂如何治療鼠疫,但仍在經歷多次的瘟疫之後,有了一些對疾病的基本概念和想法,進而衍生出這套裝備。
文藝復興時期的瘟疫醫生,根據的是一套叫做「瘴氣理論」的學說,進而創造出這套裝備以應對瘟疫。瘴氣理論認為,具有臭味的骯髒空氣會導致人生病,而接觸身上散發瘴氣的人,也會得病。
而確切能驅趕瘴氣的方法,醫生們尚且不清楚。除了讓患者休息和吃草藥以外,瘟疫醫生還會用長杖敲打患者,因為當時的信仰認為,讓人感受疼痛,就可以驅走患者身上的惡魔。而這些散發瘴氣的人,就是因為被惡魔附身才導致如此。
其實以當時對疾病的認知,已經有點傳染醫學的雛形,雖然當時不知道細菌和病毒的存在,但用猜的也可以算是有五成類似。當然,用敲打病患驅魔這點,仍是基於宗教因素。
為了隔絕瘴氣,這些瘟疫醫生,身上穿著厚重的裝備、手上戴著手套、還舉著長杖等,都是為了與病患「隔離」出一定的空間。而鳥嘴型的面具,則塞著一層一層的藥草和芳香植物,藉此過濾臭味。
就現在的觀點來說,鳥嘴面具可以說是最早有系統的口罩。
由於每次瘟疫爆發時,街上就會出現大量這種瘟疫醫生,當時的歐洲人,漸漸的把這套裝備和「死神」、「瘟疫」等概念連結。也因此,當時的人如果在街上看到瘟疫醫生,多少就會刻意避開瘟疫醫生出現的地方,自發性的遠離。
某種程度上這種「恐怖」導致了人群自發性地規避大眾場所,對疾病的傳染有部分的控制力。
而瘟疫醫生除了治病以外,還擔任了記錄者的角色。瘟疫醫生身處第一線的感染現場,能夠紀錄患者的症狀,累積了一定經驗以後,能歸納出疾病的特性,協助後世辨別這次的傳染病為何。而當時透過大量的試誤,粗淺的了解到草藥是否對某些症狀有效,起到了現代公共衛生中掌握情報的重要功能。
而對於那些一看就知道沒有救的病患,瘟疫醫生也會提供安寧治療,用心理支持的方式讓患者面對死亡。這些方法,都對當時的社會安定有所貢獻。
某些情況下,瘟疫醫生擔任了當時的法醫,為死者頒布死亡證明,供家屬處理遺產問題(當時已經有遺產繼承的基本法律概念)等等,其實已經具有現代醫生的雛形。
除此之外,由於廣泛的接觸屍體,瘟疫醫生還掌握了處理病死屍體的方法,已經有系統的將染疫的屍體移出城市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穿梭水道間的小船「貢多拉」就是主要運送屍體離開威尼斯的方法。
而因為職責的關係,當時的瘟疫醫生,是少數能夠動刀解剖屍體的人。在那個因宗教理由禁止解剖的年代,瘟疫醫生的解剖手術,讓當時的人們更加了解生理構造,許多器官組織的正式研究紀錄,也是從瘟疫醫生們大量解剖死屍的經驗而來。
瘟疫醫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角色既是醫療實踐的執行者,也是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要參與者。雖然他們的醫學知識有限,對疫情的控制效果也不明顯,但他們的存在表示歐洲公共衛生意識的起步。
在文藝復興、知識階層重新發展之後,瘟疫醫生的記錄和經驗,為後來的醫學進步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文藝復興的運動大約持續了兩個世紀,創造了富庶的商人階層,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米蘭和威尼斯一度成為歐洲的貿易重地。在文藝復興運動之下,歐洲文化獲得大幅度的躍進,當中對後世最大的影響,是讓知識階層擴展,提升了整體的識字率,這都對未來發展新興論述和推翻舊有理論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那個動不動就會爆發瘟疫的年代,人們的價值觀開始變化。現實主義成為了歐洲的風潮,提醒人們應該更重視活在當下,而不是尋求宗教上死後世界的救贖。這些想法的改變,替未來的宗教改革埋下了種子,也奠定了歐洲文明往自由開化的社會前進的基礎。
而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結束,15世紀到18世紀的近現代歐洲出現了根本上的變化,包括了封建體制的解體、國家主義的興起、資本家的地位提昇與技術的發展,這些改變或直接、或間接的引發了後來的大航海時代與宗教改革。
其中與精神病學最有關聯的,莫過於當時的宗教改革與最惡名昭彰的獵巫行動,但在解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到,當代的人對於神學和精神疾患的想法是什麼。
對於15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即便經歷過了文藝復興時代帶來的豐饒,在宗教文化上,卻基本沒有太多的改變,而即便經典古籍的再流入,雖然社會上已經有一群醫生(其實還是江湖郎中)的存在,但醫學基本上對於一直以來對人類文明糾纏不清的癲狂,依舊束手無策。
因此,對於醫療精神疾病這檔事,最終還是落在了宗教的身上。
而當時的基督系宗教對於癲狂一事,多半還是採用惡魔附體之說,他們認為,對這些癲狂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神賦予的權柄,將其體內的邪靈驅逐出去。雖然有時候仍是訴諸暴力與使用拘束手段,來制服那些疑似遭到邪靈附體的病人,但他們並不以為意。
在惡魔理論之下,當時的人反而認為,如此逼迫被惡魔附體的人,讓其痛苦,反而有助於邪靈的離開,而瘟疫醫生也是採用一樣的做法。
然而,我們從歷史之中發現到,驅魔的有效性一直以來都是令人懷疑的,而當宗教上的理由無法滿足社會對於宗教的期望之時,大家就會把滿腔的不滿與疑惑發洩到別的事情上。
以中世紀的歐洲來說,這樣的發洩管道就是獵巫行動。這樣的行為,早從12世紀開始,直到16世紀都還盛行在當時的歐洲,而獵巫行動,原本就是指搜捕女巫與巫師等「疑似」可以施行巫術的人,並把他們抓到宗教法庭進行審判的行為。
在當時,社會上發生的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那怕只是運氣不好跌倒這種小事),都可以把矛頭指向巫師和女巫所使用的黑魔法,而這樣的行為,在一本叫做《女巫之槌》的中世紀著作出版之後,變得更加嚴峻。
《女巫之槌》這本書第一次把歐洲黑暗時代以來流行的巫術、女巫知識(當然,這些知識是毫無考證的)概括起來,甚至提供了諸如如何識別女巫、如何檢舉她們等各種詳盡的辦法。
在現代回顧起來,這無疑就是一種粗暴的宗教迫害,而實際上,這就是一本教導女巫獵人和宗教裁判官如何檢驗女巫,與怎樣對女巫施行酷刑的書。
這本書的內容,主張女巫和黑魔法的存在,才是基督世界最大的危害,而瘟疫和諸多厄運,都是女巫招來的,並強調女人容易與魔鬼簽訂契約。書中舉了《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以「夏娃是亞當的一根肋骨所造成的」表示男人在身分和地位上本應比女性更高,所以獵捕這些女巫理所當然。
就現代的觀點來看,這本書中的內容和主張,只是通篇的胡謅和誹謗,邏輯上完全站不住腳。判斷女巫的方法也毫無邏輯可言,純粹就是一部為了合理化:「我覺得她是異教徒,所以大家把抓起來!」諸如此類粗暴想法的一本書而已。
儘管現在看來這本書毫無道理可言,但在當時那個泛宗教狂熱的歐洲社會中,這本書一問世,就給了那些在頻繁的瘟疫和動亂中飽受痛苦的人們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時的人簡單的認為,只要用宗教的因素,將問題全扯到某一群人身上,事情就搞定了,如果事情沒有搞定?那一定是抓的女巫不夠多。
實際上,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就是在這種思潮下,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和女巫而處死。而聖女貞德被處死時,《女巫之槌》這本書甚至還沒問世,但當時的獵巫風氣就已經普及歐洲,而這本書的出現,則將獵巫風氣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最糟的是,有賴於技術的進步,印刷術在文藝復興的歐洲普及,自此書籍得以快速印刷出版,而《女巫之槌》就是跟上了印刷術普及的時間點,被廣為擴散到民間,引發後來的「大獵巫時代」。
也因此,在這本書出版之後的一個世紀裡面,當時還未分裂的基督教世界掀起了一段時間的獵巫狂潮,而這股熱潮也顯示著,當年的宗教力量已經全面性的影響了社會,甚至到達了極盛的時期。
而這個權力與控制力達到極盛的宗教,很快的就開始面臨更大的內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