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適切的金錢買不到:超越政治、貧窮及戰爭 序

幾乎沒有任何科技成就能像從外太空看到我們的星球那樣令人印象深刻。那顆懸浮在黑暗虛空中的美麗球體,清楚地顯示出我們地球上數十億人共同擁有的相似之處。

這種全球意識激勵了太空旅行者,他們隨後提供了情感和精神上的觀察。從太空中的視角讓他們覺悟到一個宏大的真理,那就是所有共享這顆星球的人構成了一個共同體。他們認為這種觀點將有助於團結世界各國,為當代及未來的世代建立和平的未來。

許多詩人、哲學家和作家曾批評將人們分隔開來的人工邊界,這些邊界使人們過於專注於國族主義的概念。儘管太空人、詩人、作家和先知們有著這樣的遠景和希望,但現實是,各國仍在不斷互相戰爭,貧困和飢餓在世界許多地方普遍存在,甚至包括美國。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太空人帶著這種新的社會意識回到地球,提出要超越現有的國界,建立一個沒有國家邊界的世界。每個人仍然忠於他/她的特定國家,並且不會超越愛國主義——「我的國家,不論對錯」——因為這樣做可能會危及他們的地位。

當今世界上我們所面臨的大多數問題,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必須接受,未來取決於我們自己。那些穿著白袍、從雲端降臨的神話或神祇人物,或來自其他世界的訪客,都是無法解決我們現代世界問題的幻想。世界的未來是我們的責任,並且取決於我們今天所作的決定。我們是自己拯救或毀滅的主宰。未來的形態和解決方案,完全取決於所有人共同努力的集體努力。

科學和技術迅速向未來邁進,揭示了各個領域的新視野。新的發現和發明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出現,而這種變化的速度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增加。

不幸的是,試圖描述未來的書籍和文章往往將一隻腳根植於過去,並通過今天的概念和技術來解釋未來。大多數人對這種改變的觀點感到舒適且不那麼威脅,但當有人提出改變他們生活方式的建議時,他們往往會作出負面反應。正因如此,當談到未來時,很少有人探討或討論我們社會結構的變化,更遑論我們的價值觀。人們習慣了過去時代的結構和價值觀,那時的壓力和理解層次是不同的。想要出版書籍的作者通常會避開這類情感和爭議性問題。但我們認為現在是時候跳出這個框框了。在本書中,我們將自由地探索一個新的未來——一個現實可達的未來,而非當今常見的悲觀情景。

很少有人能夠想像一個能夠實現“烏托邦”生活方式的社會結構,相較於今天的標準,或者想像這種生活方式可以在不依靠辛勤勞動的情況下實現。然而,得益於我們的節省勞力的機械設備和其他技術進步,今天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遠遠超過了即使是過去的國王所能經歷的任何事物。

自從機械時代開始以來,人類與其機械設備一直存在著一種愛恨交織的關係。我們或許喜歡機器為我們所做的事,但我們不喜歡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它們奪走了我們賺取生計的手段,有時還奪走了我們來自幾千年以來主要依賴手工勞動滿足人類需求的生活目的感。

許多人擔心機器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先進。隨著我們對它們的依賴增長,我們放棄了許多獨立性,並變得像它們一樣,成為沒有激情和感情的自動化工具,唯一的目的是工作、工作、再工作。一些人擔心這些機械孩子可能會發展出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並奴役人類。

許多人擔心我們會陷入同質化,擔心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會改變,直到我們失去那些讓我們成為人類的特質。本書的目的是探索未來的視野和可能性,這些視野和可能性將培養人類的成長和成就,並使這成為社會的主要目標。我們將討論個人在這個由巨型機器重建並由電腦治理的網路時代中將扮演的多種角色。

大多數二十世紀的作家在呈現未來願景時,被國家自豪感或自我中心所蒙蔽,未能理解科學方法在應用於社會體系時的意義和重要性。

雖然本書的重點看似是未來的技術,但我們的主要關注點是完全網路化的世界將對人類及個體產生的影響。當然,沒有人能精確預測未來,因為變數太多。新的發明、自然災害、人工災難以及新型無法控制的疾病可能會徹底改變文明的發展方向。儘管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我們肯定會生活在其中。每一個行動和決策——或不作為——都會對未來產生動盪。第一次,我們擁有了能力、技術和知識,來引導這些動盪的方向。

如果人道地運用,未來的模控化時代可能會使技術和模控學融合,為全人類創造出可行的協同效應。它有可能實現一個沒有飢餓、戰爭和貧困的世界——這是一個人類在歷史上未曾實現的世界。但如果文明繼續沿著當前的道路發展,我們將重蹈覆轍,犯下相同的錯誤。

如果我們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提升地球上的生活,我們可以保護環境和生物系統的共生過程。現在,我們必須智慧地重新安排人類的事務,以便在可用資源的範圍內生活。本書的建議展示了未來新技術應用中無限的潛力,這些潛力關係到我們的健康、智慧和福祉。這些潛力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還涉及到對彼此深切的關懷。只有這樣,科學和技術才能支持一個有意義且人道的文明。

許多認真思考人類文明未來的人都熟悉這個新千年的嚴峻情景——一個日益混亂和無序的世界,人口激增,天然資源日益枯竭。瘦弱的孩子在衰敗的城市和癱坐呼喊,空氣和水污染,以及犯罪上升,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即使是那些認為自己遠離這些條件的人也無法倖免。即使是非常富有的人,也處於極大的劣勢,因為他們未能理解科技未經社會關懷應用所帶來的損害。

鑑於過去兩百年來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人們不禁會問:“難道非得這樣嗎?”毫無疑問,科學和技術的應用可以帶領我們自信且確信地走向未來。我們所需要的是改變我們的方向和目的。我們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我們對「人類是什麼」的理解,應該認識到我們並不與自然分離。我們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與其他任何自然過程一樣,都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命序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書中,我們提出了一個可持續的新世界文明的替代願景,這個文明不同於任何以往的社會體系。儘管這個願景高度簡潔,但它建立在多年來的研究和實驗性探索之上。我們呼籲對我們的文化進行一個直接的重新設計,將戰爭、貧困、饑餓、債務和不必要的苦難視為不僅可以避免,而且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問題。任何未能如此的做法,都將導致現行體系中一系列問題的延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