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剛整理完拉瑪四世上課資料。來記錄一下。
說到泰國歷史,你可能聽過一位特別的國王:拉瑪四世(Rama IV,蒙固王)。他不僅是泰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還是一位學識豐富、充滿改革精神的國王。然而,這部在西方觀眾眼中備受喜愛的作品,卻在泰國成為禁播電影。禁播背後的原因並非單一,而是涉及歷史真實性、文化禁忌、政治考量以及民族自尊心等多個層面。為什麼會這樣?就讓我們從拉瑪四世的真實故事聊起吧!
出家27年的學霸國王!拉瑪四世年輕時可沒想過會當國王,因為他當時的哥哥—拉瑪三世(Rama III)被選為國王。所以他選擇了出家為僧,出家就是27年!但這27年可不是虛度光陰,他用這段時間學習西方語言、天文學,甚至與外國人交流,成了一位學霸。
等到他46歲「高齡」登基時,他已經有了現代化的眼光,成為泰國歷史上最有遠見的國王之一。他的故事也讓我們意識到,到哪都能學習,學問是能改變一個國家的!
拉瑪四世的統治時期是泰國走向現代化的「啟動時刻」。他推動了以下幾大重點:
泰國傳統觀念中,世界是一個「圓盤子」,中間有座「須彌山」,太陽和月亮繞著它轉。但拉瑪四世透過西方天文學,發現地球繞太陽轉才是正確的。他甚至親自預測並觀測日全蝕,此舉震撼了那些保守派(婆羅門教派),也讓泰國逐漸接受科學觀點。
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進逼(特別是英國和法國),拉瑪四世非常聰明地選擇和強權合作,但不讓自己變成殖民地。1855年,他與英國簽訂了「保寧條約」,避免了戰爭,確保泰國保持獨立地位。
拉瑪四世認為,在外交場合行跪拜禮已經不合時宜,甚至可能被外國人誤解。他試圖廢除這種習俗,讓泰國顯得更現代、更平等。
拉瑪四世雖然在位時間不長(1851-1868年),但他的改革奠定了泰國現代化的基礎
他重視子女的教育,為拉瑪五世及其兄弟姐妹注入西方知識,培養了一批推動現代化的核心團隊。
拉瑪四世改變了泰國的世界觀與認知,為後續的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的成功改革,正是建立在拉瑪四世「科學與現代化種子」的基礎之上。
《安娜與暹羅王》這部電影在西方很受歡迎,講的是一位英國教師安娜到泰國宮廷,教導王室子女,並幫助拉瑪四世推動現代化改革的故事。但這部電影在泰國卻成了禁播作品,原因真的有很多:
電影把安娜塑造成一位「救世主」,彷彿拉瑪四世的所有改革都是因為她才成功的。
但事實上,拉瑪四世早在安娜到來之前,就已經掌握了科學、語言和改革的遠見。把泰國的現代化歸功於一位西方人,這不僅不尊重歷史,也讓泰國人覺得被小看了。
在泰國,王室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絕對不能被戲劇化或描繪得不莊重。然而,電影中加入了拉瑪四世與安娜之間曖昧的情節,這在泰國人眼中是**大不敬**的行為,嚴重傷害了王室形象。
電影透過安娜的視角,將泰國宮廷描繪成「落後、專制」的形象,暗示泰國需要西方人來「拯救」。這種西方文化霸權的敘事,讓泰國人覺得自己的文化被貶低,完全無法接受。
電影的誇張情節掩蓋了拉瑪四世的真實成就。他是泰國真正的改革者,憑藉自己的學識與智慧,引入科學知識、穩定國內外局勢,並為泰國的現代化打下基礎。他的努力也讓泰國成為東南亞唯一一個未被殖民的國家,這是泰國人引以為傲的歷史。
泰國王室禁忌
泰國有嚴格的皇室尊崇文化,禁止任何形式的戲劇或電影具象地描繪現任或歷史上的泰國君主及皇室成員。在泰國的文化觀點中,王室成員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電影中的演員更直接飾演拉瑪四世被視為對皇室的不敬。
拉瑪四世的形象被戲劇化
電影將拉瑪四世塑造成一位帶有浪漫情節的角色,特別是暗示拉瑪四世對安娜有情感或曖昧關係。這種虛構情節被認為嚴重冒犯王室尊嚴,並違反泰國文化對皇室的尊重。
歷史與事實的扭曲,違反「冒犯君主罪」,法律禁止任何貶低或冒犯王室的行為。泰國政府對於影視作品有嚴格的文化審查標準,特別是與王室相關的題材。
外國視角與文化偏見
西方中心主義的觀點劇中情節以安娜的視角呈現居多,較強調西方文化。
例如,泰國宮廷被刻畫得落後、封閉,泰國人則被塑造成「等待西方啟蒙」的形象,這讓泰國人感到羞辱與不滿。
安娜的回憶錄主觀性過強,敘述帶有強烈的主觀性與西方視角,部分內容被認為是虛構、誇大或偏離真實歷史。
誇大安娜的影響力,電影中將拉瑪四世(Rama IV)的改革過度歸功於安娜,給人一種西方人指導泰國走向現代化的錯誤印象。
這與泰國官方認定的「拉瑪四世為現代化開端」的歷史定位不符。文化自尊心受到挑戰,泰國現代化是自主推動的,而非西方干預的結果。
還有文化錯誤與不準確的細節,電影中泰語發音不準確、服裝設計與文化習俗有所錯誤,未能真正呈現泰國歷史文化。拍攝地點選在馬來西亞而非泰國,進一步削弱了作品的文化真實性。
影響泰國國際形象,《安娜與國王》將泰國宮廷描繪成充滿爭鬥、愚昧落後的場景,這被泰國政府視為損害國家形象,特別是在國際上造成誤解。
維護民族自尊心,泰國作為少數未被殖民的東南亞國家,對自身文化及歷史有強烈的自豪感。電影中「西方人拯救泰國」的情節,被認為抹煞了泰國自主改革與現代化的努力,觸動民族自尊心。
這些電影情節間接影響泰國的國際形象,電影可能誤導外國人對泰國文化的理解,影響國家聲譽。
戲劇對泰國階級制度的誇大表現,電影中對泰國宮廷的跪拜禮、僕人階級與權力分配的過度刻畫,容易讓外國觀眾誤解泰國傳統階級制度的本質。
在泰國,階級制度雖然存在歷史背景,但被視為文化與宗教習俗的一部分,而非絕對的壓迫性體制。
階級制度與西方價值的衝突,電影將西方「平等」思想帶入泰國傳統社會,強調安娜挑戰王權和階級制度,塑造成「改革英雄」的角色。這被泰國人視為對自身文化的不理解與文化價值的冒犯。
文化輸出與西方霸權批判,泰國未曾被西方殖民,但電影中的情節(如安娜指導王室成員、影響王室改革)隱約帶有「文化殖民」的色彩。
這種西方文化優越的敘事,容易引發泰國人對西方霸權文化輸出的反感。
去殖民化意識的覺醒,當代泰國人對於自身文化主體性有強烈的自覺,對外來文化強加於本土歷史的詮釋,持批判態度。
泰國王室的半神話化形象,泰國王室不僅是政治權力的象徵,更與佛教傳統相結合,具有半神聖化的地位。
電影中拉瑪四世被描寫成「普通人」,包括面對安娜時流露出情感和猶豫,這與泰國人心目中王室「超凡脫俗」的形象相悖。
王室成員的個人生活,電影中的曖昧情節被視為對王室個人生活的窺探,挑戰了泰國文化中「皇室不容戲謔」的禁忌。
現代泰國的身份重建,泰國作為東南亞少數未被殖民的國家,其歷史與文化自豪感極強。《安娜與國王》影射泰國的現代化是因西方干預而起,抹煞了泰國自主改革的歷史功勞,影響民族自信心。
外人詮釋的不信任,泰國人普遍認為外國人無法準確理解泰國文化及歷史,且容易帶有偏見。電影由西方主導製作,反映出的是外國人的觀點,而非泰國自身的歷史詮釋。
負面國際形象,作為國際觀眾理解泰國文化的媒介,電影可能給外界留下落後、專制的錯誤印象,影響泰國的國際形象。
旅遊業與文化衝擊,泰國作為旅遊大國,王室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資產。電影中的扭曲形象可能影響外國遊客對泰國文化的認知,甚至損害旅遊業發展。
綜合來說,《安娜與國王》 被禁不僅僅是因為虛構歷史情節更是觸及了多個敏感議題,
這些因素,反映出泰國對王室、歷史與文化高度敏感的態度,並強調維護國家主權與文化自主性的決心。在泰國人看來,電影不僅對其文化不敬,更可能扭曲其歷史與身份認同,這些都是泰國政府禁止該作品的重要原因。泰國政府禁止這部電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歷史尊嚴與文化主體性,這並非小題大作,而是捍衛自身文化價值的一種方式。
拉瑪四世的時代是泰國面對現代化與西方強權的轉折點。他以科學和智慧引領國家走向現代化,讓泰國成功避免了被殖民的命運。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君主,為拉瑪五世時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並確立了泰國在現代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卻被一部西方電影扭曲為「依賴外國人指導」的形象。對泰國人來說,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誤解,更是對文化的冒犯。 拉瑪四世的故事,也提醒著我們在面對變革與危機時,知識、靈活性與遠見是國家存續與進步的關鍵。
《安娜與國王》或許在外國觀眾眼中是動人的故事,但對泰國來說,它觸及了他們的底線。而拉瑪四世的真實故事,才是值得被世人認識的泰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