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工作vs.消遣

傳統觀念認為,與工作相對應的是閒暇,不是消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在他的《政治學》中明白指出:「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獲致閒暇。那麼,試問,在閒暇的時刻,我們將何所作為?總不宜以遊戲消遣我們的閒暇。如果這樣,則『遊戲』將成為人生的目的(宗旨)。這是不可能的。」[1]對亞里斯多德而言,閒暇涉及讀書、寫作、音樂一類「高尚」的休閒活動;而遊戲只能是消遣性質,不可能成為生活的目標或重心。然而,過去不可能,不表示現在不可能。尼特族的出現,不但顛覆了閒暇與工作相對應的傳統觀念,而且也否定了遊戲消遣不能成為人生目的之說法。

尼特族(NEET)一詞最早於1999年出現於英國,NEET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縮寫,意指不就學、不就業或不參加就業訓練的年輕人。類似的族群,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不同的樣態,像是啃老族、躺平族、家裡蹲、歸巢族等。其共通的性質在於,就學、就業意願低落。

據統計,2013年在英國,18歲至24歲的青年中,有1/5無工作,倫敦有12萬名16歲至24歲的尼特族,平均每4名青年人中就有1人無業,是30年來最高紀錄。[2]而韓國在2019年有將近314萬名成年人靠著父母生活,其中有65萬人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年。[3]在台灣,2024年5月的失業人數約40萬人,其中有近15萬人曾遇有工作機會,卻沒有就業,人數不僅比前一年增加1.1萬人,也占總失業人數近37%。[4]

從這些數據看來,時下越來越多的無業青年,有一大部分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工作,或是說,不想做辛苦的工作。對他們來說,長時間辛苦工作以換取短暫閒暇的時代過去了,他們要的是消遣,長時間的消遣。消遣成了工作的相反,或是說,抗拒工作的一種方式。當然,不工作並不表示一定是在消遣,但會助長消遣社會的氣焰。

2024.12.15



[1] 亞里斯多德著,吳壽彭譯,1965,《政治學》。北京:商務。頁416。

[2] 參見維基百科「尼特族」詞條。

[3] 今日新聞,要聞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2021年9月27日。

[4] 周刊王CTWANT |中國時報洪凱音,2024年11月29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