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的日常》(Better Than Before)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原本投身法律界,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的助理,後來發掘寫作欲望,成為一位研究快樂的作家。著作包括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過得還不錯的一年》(The Happiness Project)、《待在家裡也不錯》(Happier at Home),在全球已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暢銷突破百萬冊。現與先生和兩個女兒定居紐約市。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retchenRubin
Blog: https://gretchenrubin.com/
Podcast: Happier with Gretchen Rubin
《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Better Than Before,2017)

《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Better Than Before,2017)

習慣,是日常生活中的無形框架,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重複 40% 的行為。因此,無論好習慣或壞習慣,它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最終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樣貌。習慣的建立,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日常的選擇,降低意志力的磨耗,讓生活變得單純簡單,用更自在的方式,邁向我們的理想狀態。

市面上其實已經有許多介紹習慣的書籍,像是廣為大家推崇的《原子習慣》,或是筆者私心喜歡的《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等等,要再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確充滿挑戰。然而,作者葛瑞琴.魯賓的這部作品《烏托邦的日常》確實抓住了一項在培養習慣時,少以著墨的核心關鍵:習慣必須適合自己的性格。適合別人的習慣,不一定適合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天真地模仿成功人士的習慣,並不會讓我們獲得同樣成就的原因。

在培養習慣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並且思考養成習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從本性出發,建立適合自己的習慣,才能打造出自由和快樂的生活。

就如同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容顏,習慣逐漸改變生活的樣貌,也是如此。
—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了解自己

當我們想養成某個新習慣時,我們會對自己設下期望,其中包括外在的期望(遵守截止日期、交通規則),和內在的期望(戒掉午睡習慣、實現新年新希望)。根據作者觀察,人們在處理內外在期望時,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自律者(Upholder)同樣重視內外在期望,自動自發地履行承諾,並且能夠準時完成任務。他們一早醒來就在想:「今天有什麼行程?本日的待辦事項是什麼?」他們想知道大家對他們有什麼預期,並符合那些期望。他們會避免犯錯,或讓人(包括自己)失望。

質疑者(Questioner)會質疑所有的期望,只對他們覺得合理的期望有反應。激勵他們的是理性、邏輯和公平。一早醒來他們會想:「今天需要完成什麼,為什麼?」要是一件事情缺乏合理的目的,他們就不願去做,他們把一切期望全都當成內在的期望。

盡責者(Obliger)動力來自於外部問責,他們會竭力滿足外在的期望,而犧牲了自己的內在期望。一早醒來,他們就想:「我今天必須做什麼?」因為他們非常看重外部的要求和期限,會想盡辦法履行責任。他們是很棒的同事、家人和朋友,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委屈了自己。

叛逆者(Rebel)會抗拒所有的期望,不分內外,他們憑著感覺決定要不要行動。一早醒來他們會想:「我今天想做什麼?」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標;他們不願受到控制,甚至也不想自我控制;他們重視自主性,並且崇尚自由。所以,越是要求他們做某件事,他們就越是不做。

看完這四種傾向的描述,讀者覺得自己更貼近哪一種類型呢?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本性,以及什麼習慣對自己最有益。

培養習慣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傾向,可以幫助我們採用難以抗拒的方式來塑造習慣。

以培養運動習慣為例子,對自律者來說,只要將運動的時間安排進日常的待辦清單裡,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維持下去;對質疑者來說,如果能夠讓他們認知到運動可以帶來實質的健康效益,他們就會有動力維持下去;對盡責者來說,適合找幾個朋友一起運動,有他人的約束比較容易讓他們維持下去;對叛逆者來說,最多只能向他們提供運動和健康的相關資訊,至於要不要運動、用什麼方式運動、在什麼地方運動,得要看他們對哪種方式感到舒適和自由。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習慣傾向,不管是要為自己或是幫別人培養習慣,如果能優先考慮到對象的傾向類型,成功機率就會提高。比如說,質疑者在說服盡責者時,很可能會下意識地向盡責者分享許多為什麼要養成某個習慣的理由,但是對盡責者來說,再多的道理可能都不如有別人盯著他有效;或是,自律者用責任和義務來督促叛逆者,只會讓叛逆者更不想照著別人的期望走,最後產生反效果。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段關於朋友如何說服屬於叛逆者爸爸的過程:

我朋友的父親是個叛逆者,她告訴我要父親遵從醫囑吃藥的對應之道。「醫生一直說吃藥有多重要,但我知道我不能告訴我爸應該怎麼做,所以後來他問我:『你覺得呢?我該吃藥嗎?』我說:『喔,我不擔心你要不要吃藥。』他說:『什麼!你是希望我死嗎?』然後他自己就乖乖吃藥了。」
要養成習慣,必須先了解自己。某種習慣養成的方法對某人有效,但我們不能因此假設那對其他人也有效,因為每個人截然不同。

習慣的奠基

對於想要開始培養習慣的人,作者建議可以採用「奠基策略」。奠基策略的觀點在於,養成了某些正面習慣之後,它可以幫助你更容易培養其他的習慣,因為這些習慣,能有效提升自制力,並且成為強化其他習慣的基礎。作者認為,有四種可以發揮綜效的習慣,值得先行投入培養。

第一個是睡眠。許多人在一天忙碌過後,往往捨不得睡覺,想要把握僅存可以放鬆的睡前時間,卻變相成熬夜,長期處於疲累狀態,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作者建議可以提前在就寢時間前完成所有小事,包括洗澡、刷牙換上睡衣等等,比較容易準時在就寢時間上床睡覺;在足夠的睡眠時數的前提下,可以嘗試更早睡也更早起,在早上開始工作前,將精神最好的時間,留給自己。

第二個是運動。身體活動幾乎是解決一切的萬靈丹,除了可以維持體態,還可以紓壓、提振活力和心情,還能增強記憶、強化自制力,讓我們更容易維持其他好習慣。不過,開始運動的人,約有一半撐不滿六個月。作者認為,選擇適合自己個性和時間表的運動,比較能幫我們養成運動習慣。例如,作者自述為晨型人、內在問責、室內外都可以、不喜歡競爭,所以室內瑜珈、健身房踏步機、每週一次短時間的重力訓練,都沒有違背他的性格,才讓他能夠一直維持下去。

第三個是飲食。攝取食物可以讓我們保持精力和自制力,幫助維持好習慣。然而,過度飲食會為身體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因為肚子餓才吃東西,而是因為抵抗不了外在的感官刺激,像是嘴饞、社交等等,但是為了抵抗刺激而節食,反而會對刺激更加敏感。研究顯示,省略任何一餐都不好,例如:不省略任何一餐的女性比省略一餐的女性多減了 3.5 公斤、不吃早餐會使人一整天都做出不當的選擇。

第四個是清理收納。外在秩序對生活基礎的影響,遠比大家所想的還要大。作者認為,井然有序的環境有助於培養自制力,也因此更容易維持好習慣。除此之外,完成一個個收納的小任務,有助於提振自我效能感,讓我們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堅持下去。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混亂中更能發揮實力,整齊乾淨的環境不但對生產力沒有幫助,甚至會讓他們覺得窒息。

培養習慣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可以優先培養出對生活具有全面影響力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有沉蘊的底氣去實踐理想的生活。

我每天只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寫作兩小時,因為我就只有這麼多的精力,但那兩個小時是絕對不可以侵犯的。
— 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

根據作者的研究,絕大多數的人都屬於質疑者或盡責者,自律者和叛逆者是少數。筆者評估自己,或許自己傾向質疑者多了一些。反思過去培養習慣的經驗,我發現習慣本身如果沒有目的性,會讓自己找不到維持下去的動力。像是培養早起的習慣,讓一天從自己想做的事情開始,但是因為沒有找到一件想要持續進行的目標,所以這個習慣最終沒有維持下去。或許像是 5am project 概念中強調的,重點不是早起,而是早起要做的事。

這本書不只激發讀者思考適合自己的習慣培養方式,還提出了許多建立習慣的方法和建議,不管是作為學習或複習都很有幫助。然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必須對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一定的認知,才能知道該選擇建立什麼樣的習慣。希望有明確目標的讀者,能夠從這本書中找到行動的指引;也希望沒有明確目標的讀者,像是筆者,有朝一日可以找到想要追求的理想,再透過習慣將理想落實在生活之中。

毫無習慣,凡事優柔寡斷……這種人有大半時間,都花在決定或後悔一些理當駕輕就熟、完全不需要花心思就能完成的事情上。
—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教本:簡明課程》

延伸閱讀

  • 《待在家裡也不錯》(Happier at Home,2024)by Gretchen Rubin
    • 家,反映的是「我這個人」,努力讓家「更有家的感覺」,其實是了解自己的一種延伸形式。作者利用 8 個月的時間,專注於改變與家庭有關的各個面向,包括家居布置、婚姻生活、時間分配、陪伴小孩、保持健康和社區互動等等 — 就算只專注在改變自己,外在世界也會神奇的跟著改變。
    • 能將遠方豐厚財富帶回家的人,其人必然身懷豐厚財富。
  •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The Happiness Project,2021)by Gretchen Rubin
    • 為了讓自己快樂起來,作者展開一場生活實驗,在 12 個月的時間裡,親身嘗試種種年老的智慧、科學的研究,以及關於如何更快樂的各種課程。她發現快樂的神奇魔力是:即使遇上糟糕的一天,那也是「好的」糟糕一天。
avatar-img
23會員
68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人們因為害怕面對死亡,總是想盡辦法發明新的科技和研究,只為了推遲死亡到來的時間。年紀漸大、罹患癌症的作者,原先也是一樣,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一直到他在大自然的動植物身上,看見了生命的本質,才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學會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這些體會,融合成了獨一無二的農夫哲學。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雖然被出版社歸類在「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知識輕閱讀」的叢書系列,但是它也非常適合想認識博物館的大人來閱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郭怡汝引領著讀者們,一起環遊了座落在世界各地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簡潔扼要地介紹了它們的成立歷史,以及每位觀賞者最想朝聖的,專屬於每一座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
《早知道就待在家》這部作品,是作者謝哲青在累積了無數次旅行經歷之後,回首這些身處異地的旅行時光,所做的深度反思記錄。旅行帶來的欣慰,可能是旅途中看到的風景,可能是旅途中遇到的人,可能是旅途中克服的困難,這些苦樂片段相互交映,最終投射出來的,不過是一個平安返家的平凡想望。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這本書非常在乎「感覺」:你對生活的感覺、你對人的感覺、你對自己的感覺。因為感覺是一切。⋯⋯讓這本書陪你一起、一點一滴地恢復對感覺的在乎,那才可能談得上「對自己好」、才可能談得上「對生活的愛」。
《聊天紀錄》建構的是一段四角關係的故事。四位主要角色浸沒於彼此的言語攻防,他們之間情感的流轉,彷彿高掛夜空的月亮,時而圓滿,時而缺殘,卻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在故事的中後段,透過主角法蘭希絲在故事裡創作的作品,耐人尋味地點出同樣代表著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 — 這個故事談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配。
《街頭的哲學》這部作品,列舉出許多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集結歷史上知名哲學家的論述,交叉辯論這些生命中的叩問。本書的目的,在於回歸哲學最初的本質,引領讀者進行思考練習,來應對生活中切身相關的問題,趨向更理想的生活。
人們因為害怕面對死亡,總是想盡辦法發明新的科技和研究,只為了推遲死亡到來的時間。年紀漸大、罹患癌症的作者,原先也是一樣,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一直到他在大自然的動植物身上,看見了生命的本質,才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學會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這些體會,融合成了獨一無二的農夫哲學。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雖然被出版社歸類在「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知識輕閱讀」的叢書系列,但是它也非常適合想認識博物館的大人來閱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郭怡汝引領著讀者們,一起環遊了座落在世界各地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簡潔扼要地介紹了它們的成立歷史,以及每位觀賞者最想朝聖的,專屬於每一座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
《早知道就待在家》這部作品,是作者謝哲青在累積了無數次旅行經歷之後,回首這些身處異地的旅行時光,所做的深度反思記錄。旅行帶來的欣慰,可能是旅途中看到的風景,可能是旅途中遇到的人,可能是旅途中克服的困難,這些苦樂片段相互交映,最終投射出來的,不過是一個平安返家的平凡想望。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這本書非常在乎「感覺」:你對生活的感覺、你對人的感覺、你對自己的感覺。因為感覺是一切。⋯⋯讓這本書陪你一起、一點一滴地恢復對感覺的在乎,那才可能談得上「對自己好」、才可能談得上「對生活的愛」。
《聊天紀錄》建構的是一段四角關係的故事。四位主要角色浸沒於彼此的言語攻防,他們之間情感的流轉,彷彿高掛夜空的月亮,時而圓滿,時而缺殘,卻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在故事的中後段,透過主角法蘭希絲在故事裡創作的作品,耐人尋味地點出同樣代表著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 — 這個故事談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配。
《街頭的哲學》這部作品,列舉出許多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集結歷史上知名哲學家的論述,交叉辯論這些生命中的叩問。本書的目的,在於回歸哲學最初的本質,引領讀者進行思考練習,來應對生活中切身相關的問題,趨向更理想的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本書探討習慣對生活的影響,作者深入研究為何我們會習慣化,以及如何去習慣化。書中提到,休息可以降低對美好事物的習慣,創造更長久的歡樂。同時,破除低期望的束縛,對生活美好期待,可以為未來注入更多希望。最後,書籍鼓勵讀者參與同事的話題,選擇去習慣化那些負能量的話語,以提升生活品質。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本書的書寫主軸其實是習慣,內容在其他書中也都大略提過,所以今天這篇你可以當成是習慣的複習!用以檢視你自身的習慣與工作狀況。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想要擁有滿意人生的關鍵,不是一開始就挑戰需要費力才能培養的習慣,而是要從微小的習慣開始蓄養,從中獲得成就感再堅持下去。 大腦的習慣如何影響我們? 如果說,一張清單可以改變一場戰局,是否也能改變人的一生? 答案是可以。而且這些清單還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可能思考著要建立或重新培養的習慣,然而,要如何確保這些良好習慣能夠輕鬆被持續下去呢?《原子習慣》想必是習慣養成領域的經典之作!為了保持好習慣,需要在執行習慣時增加大腦的正面感受與立即的滿足感,這篇文章介紹了5種可以幫助你改變對新習慣的心理感受的細節。
Thumbnail
最近剛看完了這本,其實並不在計畫之內,就只是剛好的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也不知所以然的就借回家,而且也是比較久之前出版的書了。 本書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說是心靈勵志作家,我覺得更完全是一位生活系作家!大家應該通常會比較熟悉另一本,之前書店常駐的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本書探討習慣對生活的影響,作者深入研究為何我們會習慣化,以及如何去習慣化。書中提到,休息可以降低對美好事物的習慣,創造更長久的歡樂。同時,破除低期望的束縛,對生活美好期待,可以為未來注入更多希望。最後,書籍鼓勵讀者參與同事的話題,選擇去習慣化那些負能量的話語,以提升生活品質。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本書的書寫主軸其實是習慣,內容在其他書中也都大略提過,所以今天這篇你可以當成是習慣的複習!用以檢視你自身的習慣與工作狀況。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 想要擁有滿意人生的關鍵,不是一開始就挑戰需要費力才能培養的習慣,而是要從微小的習慣開始蓄養,從中獲得成就感再堅持下去。 大腦的習慣如何影響我們? 如果說,一張清單可以改變一場戰局,是否也能改變人的一生? 答案是可以。而且這些清單還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可能思考著要建立或重新培養的習慣,然而,要如何確保這些良好習慣能夠輕鬆被持續下去呢?《原子習慣》想必是習慣養成領域的經典之作!為了保持好習慣,需要在執行習慣時增加大腦的正面感受與立即的滿足感,這篇文章介紹了5種可以幫助你改變對新習慣的心理感受的細節。
Thumbnail
最近剛看完了這本,其實並不在計畫之內,就只是剛好的在圖書館遇到這本書,也不知所以然的就借回家,而且也是比較久之前出版的書了。 本書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說是心靈勵志作家,我覺得更完全是一位生活系作家!大家應該通常會比較熟悉另一本,之前書店常駐的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