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茨威格 : 她那時還太年輕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卻因納粹的迫害被迫流亡異鄉,最終定居巴西。他在完成自傳性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後,與妻子選擇服毒自盡結束生命。茨威格的辭世震動了巴西,該國為他舉行了國葬,足見他在文化與藝術界的影響力。他是一位天賦卓越的藝術家,其作品以高超的心理描寫藝術著稱。

茨威格以描繪中產階級女性的內心世界而聞名。他善於將她們特殊且悲劇性的經歷通過細膩的文字呈現給讀者,展現她們的痛苦情感與複雜心靈。茨威格對這一階層的人物有著深刻的理解,因為這些角色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的命運與心情。

放眼世界文壇,茨威格無疑是剖析人物心靈的宗師。他的小說最鮮明的特點在於對人物心理的深刻挖掘。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人性,他的文字超越時空,至今仍能讓讀者感受到他對人類內心的深刻洞察。無論是對情感的描寫,還是對命運的反思,茨威格都將其轉化為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成為文學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星辰。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經典名言,一起感受其筆下心理世界的妙處。

1.你是我的一切,別人只不過是從我生命邊輕輕擦過的路人。

"You are my everything; others are merely passersby brushing lightly past the edges of my life."

2.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She was too young back then to know that every gift fate bestows has already been secretly marked with a price."

3.我不埋怨你,我愛你,愛的就是這個你:感情熾烈,生性健忘,一見傾心,愛不忠誠。

"I do not blame you; I love you, and I love you as you are: passionate, forgetful by nature, falling in love at first sight, and unfaithful in love."

4.同情是把兩面有刃的利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

"Sympathy is a double-edged blade; those who don't know how to wield it should best not try."

5.出於喜愛世界而疏遠世界,出於對真實的熱情而顯得不真實。

"Out of a love for the world, one distances oneself from it; out of a passion for truth, one may seem unreal."

6.只想到開始,也要想到發展,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結局。

"When thinking about the beginning, one must also consider the progression, and above all, the ending."

7.人變老其實並不意味著別的,只意味著不再對往事感到害怕。

"Growing old doesn't signify much else, except that one no longer fears the past."

8.將無法實現之事付諸實現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標誌。

"Bringing the impossible into reality is the true mark of extraordinary determination."

9.有先於死亡的死,也有超越一個人生活界線的生。我們和虛無的真正分辦界線,不是死亡,而是活動的停止。

"There is a death that precedes physical death and a life that transcends one's temporal boundaries. The true line dividing us from nothingness is not death but the cessation of action."

10.思想雖然沒有實體的,也要有個支點,一失去支點它就開始亂滾,一團糟地圍著自己轉;思想也忍受不了這種空虛。

"Thoughts, though intangible, need an anchor. Without one, they tumble chaotically, spinning endlessly around themselves; even thoughts cannot bear such emptiness."

11.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In this world, there is nothing more terrifying than living in solitude while surrounded by a crowd."



資料參考 : 茨威格小說集、Wiki

avatar-img
0會員
105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成長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莫里茨·褚威格是成功的紡織商人,母親來自義大利猶太銀行世家布雷陶爾家族。儘管家族擁有猶太背景,但家庭成員並不信奉宗教。褚威格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及家庭時表示:「我的父母只是碰巧是猶太人。」
做你熱愛的事情 : 先去做,做成一堆爛泥,再慢慢地改。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先開始在改進! 做的慢總比不做要好。要知道,當你邁步向前時,就離終點更近了些。即使步伐很小,也是成長。
艾倫·葛林斯潘 ( Alan Greenspan ) 或許是「美國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終章人物之一。當他出版自傳《動盪年代》時,這本書吸引的關注已經超越了人們對一位經濟決策者的好奇心。從他的經濟政策歷程來看,葛林斯潘的故事宛如一部美國歷史的縮影——充滿挑戰、創造與變革。
各位會員大家好。作為第一篇新會員專屬。就來好好破個題吧!! (以下以星巴克咖啡為例) 不論是在紐約、東京、安特衛普,還是布拉格,只要住在全球各大城市的人,大眾交通工具的通勤生活幾乎成為每日例行的經驗。
「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949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在法國出版。這部代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巨著,深刻剖析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被邊緣化為「他者」的處境,成為所謂的「第二性」。波娃以挑戰本質主義為宗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觀念。
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成長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莫里茨·褚威格是成功的紡織商人,母親來自義大利猶太銀行世家布雷陶爾家族。儘管家族擁有猶太背景,但家庭成員並不信奉宗教。褚威格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及家庭時表示:「我的父母只是碰巧是猶太人。」
做你熱愛的事情 : 先去做,做成一堆爛泥,再慢慢地改。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先開始在改進! 做的慢總比不做要好。要知道,當你邁步向前時,就離終點更近了些。即使步伐很小,也是成長。
艾倫·葛林斯潘 ( Alan Greenspan ) 或許是「美國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終章人物之一。當他出版自傳《動盪年代》時,這本書吸引的關注已經超越了人們對一位經濟決策者的好奇心。從他的經濟政策歷程來看,葛林斯潘的故事宛如一部美國歷史的縮影——充滿挑戰、創造與變革。
各位會員大家好。作為第一篇新會員專屬。就來好好破個題吧!! (以下以星巴克咖啡為例) 不論是在紐約、東京、安特衛普,還是布拉格,只要住在全球各大城市的人,大眾交通工具的通勤生活幾乎成為每日例行的經驗。
「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949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在法國出版。這部代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巨著,深刻剖析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被邊緣化為「他者」的處境,成為所謂的「第二性」。波娃以挑戰本質主義為宗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觀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英格蘭詩人史蒂維·史密斯 Stevie Smith 這句詩,和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有異曲同工之妙。看到的當下心頭震撼,想著那個人該是如此絕望。
Thumbnail
  《永別了,柏林》(Fabian: Going to the Dogs)由導演多明尼克‧葛拉夫(Dominik Graf, 1952-)改編自德國作家艾里希・凱斯特納(Erich Kästner, 1899-1974)於1931年出版的小說《Fabian, The Story of A M
Thumbnail
  本片以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的傳記為藍本。描述居住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主角Kurt Barnert(Tom Schilling 飾),小時候目睹阿姨因行為異常而被第三帝國(納粹政府)帶至醫院治療,最後因優生學政策而在集中營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英格蘭詩人史蒂維·史密斯 Stevie Smith 這句詩,和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有異曲同工之妙。看到的當下心頭震撼,想著那個人該是如此絕望。
Thumbnail
  《永別了,柏林》(Fabian: Going to the Dogs)由導演多明尼克‧葛拉夫(Dominik Graf, 1952-)改編自德國作家艾里希・凱斯特納(Erich Kästner, 1899-1974)於1931年出版的小說《Fabian, The Story of A M
Thumbnail
  本片以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的傳記為藍本。描述居住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主角Kurt Barnert(Tom Schilling 飾),小時候目睹阿姨因行為異常而被第三帝國(納粹政府)帶至醫院治療,最後因優生學政策而在集中營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