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這是同樣在探討「習慣與行為」的一本書,可以和<<原子習慣>>搭配閱讀。
習慣,指的是刻意或深思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變成自動自發的行為。
本書強調,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藉由了解習慣形成的前因後果,改變獎酬機制,就有可能扭轉壞習慣。
過去我們太強調改變行為的「方法」、「技巧」、「自律」、「意志力」,使得戒除壞習慣,養成新行為難如登天,令人聞而生畏。
在門診經常遇到需要減重、戒菸的民眾,大家最常提出的問題就是,「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啊」!
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會歸咎於環境、金錢、身體素質……,但會不會根本原因是在於我們的「習慣」?
許多行為早已融入日常而我們並未發現。
習慣買午餐時帶一杯含糖飲料度過下午的工作時光。
習慣在感到壓力時點一根菸,倒一杯酒。
習慣排隊等候的時間滑手機玩遊戲。
看似不經意的舉動,長期下來累積的影響,好習慣導引你走向成功,壞習慣戕害了健康和生活。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可能和一直以來的思考模式、生活習慣有關,只是自己並沒有察覺。
透過這本書,了解我們大腦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或許有助於對工作和生活帶來新的想法和作法,進而改變人生。
書中強調核心習慣的重要:
核心習慣之所以能改造我們,因為這些習慣塑造了風氣與氛圍,讓大家在難以抉擇或猶豫不決時,重拾可能會棄守的原則或價值。
這件事情我特別有感。
產後因為想回復體力和身材,決定從自己隨興的運動,改成上健身房。
因為付了會員費,強迫自己養成每周報到1-2次的習慣,在健身房看到許多比自己更勤奮運動的人,並且吸收到關於飲食、蛋白質攝取的正確觀念。從那之後,我會去留意眼前的食物,是澱粉、蛋白質,還是脂肪? 這些食物能不能幫助我增肌減脂? 每天的進食中我是否攝取足夠的營養,還是吃了許多空熱量而導致身體愈來愈疲累? 在經過飲料店時,會更想維持健康生活的方式 (畢竟一杯飲料就把整個早上的努力耗盡了),而減少了想購買的慾望。
人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後,盡管只是一周一次,也能改變其他多項不相關、無交集的生活模式,而且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有運動習慣的人通常吃得較健康,工作產能也較高,他們對同仁與家人較有耐心。他們較少刷信用卡,也比較沒有壓力。
因為堅持每周到健身房報到,連帶增加了對自己的信心:既然我能持續做這一件原本並不太喜歡的事,那其他事情應該也能做到。
對於必須做卻不太愉快的工作,照顧幼兒的疲累生活,麻煩的家務瑣事,也會產生一種「我應該能試著克服」的感覺,而當完成愈來愈多困難的任務,自我的信心和成就感也更加提升,產生正向的循環。
人們在生活的某部分增強意志力肌肉時,像是健身或金錢管理計畫,那份力量會延伸到他們的飲食或工作努力的程度。意志力一旦增強後,就會影響所有層面。
預先計畫如何應對轉折點。事先選擇某個特定行為,然後轉折點來臨的時候就進行那套慣性行為。意志力的失敗常出現在有突發狀況、轉折點出現時。
上健身房有個缺點是,因為我需要騎機車前往,如果遇到下雨天、寒流,或是太大陽(南部的夏天真的可怕),就會很不想出門,這時候就會影響原訂運動的計畫。
一旦超過一周沒有前往,倦怠感會漸漸產生,開始偷懶不運動。
所以後來我採行的方法是,在家練習做瑜伽。
現在網路上可供學習的影片非常多,如此一來,只要懶得出門的時候,我還是會有別的運動方式,而不致讓自己有藉口可以不運動。
習慣深植在我們的腦中,但習慣並非命運。一旦知道方法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習慣。一旦你了解習慣可以改變,你就擁有重新塑造習慣的自由,而且也有義務。一旦你了解習慣可以重塑,就更能掌握習慣的力量,唯一剩下的選項就是開始努力。
習慣可以改變,意味著生活可以改變,甚至,人生可以改變。
有沒有可能,其實你有機會變成不靠吃垃圾食物發洩情緒的人?
有沒有可能,其實你可以在周末假日去公園慢跑?
有沒有可能,其實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亂發脾氣?
先從一件事開始,也許你在年底會有個意想不到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