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廟看歷史系列2:Wat Meh Liew, Kuala Lumpur,三(完結篇)】泰國僧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時間很快來到1957年馬來亞從英殖民獨立,再根據‘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Kampung Siam,Kuala Lumpur’一文提到,暹羅村在此之前已經過村長愛德華·德·阿維斯(Edward de Alwis)的允許,讓福建籍華人在當地建設咖啡厰和麵粉厰,以至原本只有暹羅籍人居住的地區開始湧入許多的福建人移居至此。

自馬來亞獨立後,國籍法也進一步獲得確立,使得在馬的暹羅籍人開始因國籍和身份認同形成區別,已無法再像昔日那樣往來兩地,以致於回泰國後定居的人已無法往返。至於非大馬公民的泰國僧人,在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也被政府勸告離境,因這些僧人不得在此居住超過10年。久而久之,昔日的多數泰國籍人已開始逐漸略減,只有身爲大馬公民的暹羅裔(Malaysian Siamese)持續留下,而且是以華暹混血兒居多。


Wat Meh Liew的大佛。-攝於2024年10月29日

Wat Meh Liew的大佛。-攝於2024年10月29日


暹羅裔根據早前資料,目前在大馬有約8萬人,絕多數居住在吉打、吉蘭丹、玻璃市、霹靂和登嘉樓等北馬州屬,其他則分散在全國各地,目前也已被政府承認為土著(bumiputera)並享有與馬來人同等之地位。此前,暹羅裔的身份證明一直被注明是“泰裔”(Keturunan Thai),在多數要求之下其後正式更改爲“暹羅裔”(Bumiputera Siam)。

1970年代,升格為大城市並轉交予聯邦政府管轄的吉隆坡市(當時也身兼雪蘭莪州首府,直到1978年雪州首府遷至莎亞南(Shah Alam)),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暹羅村終究也須迎來寮屋區被清拆、原地居民須遷移至附近租屋的命運。

根據上述文章對愛德華村長的口訪,他婉拒政府購地的計劃,並視保護這裏佛教徒的居住權和照顧佛寺為己任。至於是否後來進展順利,則不得而知,迄今已50年過去,目前除了Wat Meh Liew尚在原地和維持基本原貌,暹羅村卻已不覆存在。


泰國僧王到訪剪報-"The Straits Budget”,20th March 1968,Pg12.

泰國僧王到訪剪報-"The Straits Budget”,20th March 1968,Pg12.


Wat Meh Liew的一些風光事跡,除了是八打靈再也智達苑佛寺(Wat Chetawan)的創始人和首任住持阿贊榮最初來源自該寺外,1968年3月14日時,也迎來了時任的第16任泰國僧王頌德帕摩訶穆尼翁六世(Somdet Phra Ariyavongsagatayana VI)的到訪。

按英文報載,當時頌德帕摩訶穆尼翁六世的行程計劃,是於3月14日先至霹靂州太平和怡保市一游,隨之再於次日(15日)傍晚5時左右,在Wat Meh Liew為主殿的新立佛像主持開光典禮。目前此大佛的下方底座,仍有銘刻著佛像是經由僧王開光(consecrated)的大理石板,以示紀念。


大佛底座的大理石紀念牌-攝於2024年10月29日

大佛底座的大理石紀念牌-攝於2024年10月29日


至於寺廟前方的菩提大樹,根據上述對暹羅村的專文指出,菩提樹的種子是約20年前(即1950年代初)從印度購入,并由當時的泰國副僧王所親自種植,至於此復僧王是何人,同樣不得而知。

Wat Meh Liew目前的住持是吉蘭丹州出生的Phra Kru Sirik Panjawood,人稱婆譚波(Phor Than Poh),擁有泰國皇室御賜的昭坤(Chao Khun)僧階,據稱一生的僧侶生涯都奉獻了給該寺;除了泰語,也通曉閩南語和些許英語,善信到此参拜和布施者,皆可與師父攀談問事,並請求誦經和灑水祈福。


avatar-img
4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境南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葉玉柳女士(Meh Liew)將吉隆坡環路和彭亨路交接一帶的土地開闢,並建設暹寺和村莊後,不僅是僧人,英屬馬來亞的暹羅籍人也開始相繼遷入。於是,該地段也成爲了雪蘭莪州最早的暹人聚居地,漸漸地人們便順其自然,將此地稱之為“暹羅村”。
Wat Meh Liew 是坐落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蒂蒂旺沙區(Titiwangsa)敦拉薩路(Jalan Tun Razak)和彭亨路(Jalan Pahang)交通圈交接處旁的一間小型暹羅(泰式)佛寺,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八打靈再也智達苑寺有泰國皇家寺廟的殊榮,是因前泰皇拉瑪九世皇蒲美蓬陛下私人捐獻了部分建寺經費。雖然國外的佛寺不由泰國官方管轄,因此嚴格上無法接納和進行分級,但泰國駐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活動也都在此舉行,泰國皇室成員和官員等來馬進行官方訪問時,也必會先造訪該寺。
1968年5月18日,八打靈再也智打苑佛寺舉行大殿(戒堂)一連兩天的安置界碑典禮,邀請了時任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敦陳修信(Tun Tan Siew Sin)代表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前往出席典禮和發表演説。
葉玉柳女士(Meh Liew)將吉隆坡環路和彭亨路交接一帶的土地開闢,並建設暹寺和村莊後,不僅是僧人,英屬馬來亞的暹羅籍人也開始相繼遷入。於是,該地段也成爲了雪蘭莪州最早的暹人聚居地,漸漸地人們便順其自然,將此地稱之為“暹羅村”。
Wat Meh Liew 是坐落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蒂蒂旺沙區(Titiwangsa)敦拉薩路(Jalan Tun Razak)和彭亨路(Jalan Pahang)交通圈交接處旁的一間小型暹羅(泰式)佛寺,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八打靈再也智達苑寺有泰國皇家寺廟的殊榮,是因前泰皇拉瑪九世皇蒲美蓬陛下私人捐獻了部分建寺經費。雖然國外的佛寺不由泰國官方管轄,因此嚴格上無法接納和進行分級,但泰國駐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活動也都在此舉行,泰國皇室成員和官員等來馬進行官方訪問時,也必會先造訪該寺。
1968年5月18日,八打靈再也智打苑佛寺舉行大殿(戒堂)一連兩天的安置界碑典禮,邀請了時任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敦陳修信(Tun Tan Siew Sin)代表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前往出席典禮和發表演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怡保三奶巷(Concubine Lane)是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的一條著名小巷。這條巷子充滿歷史和文化色彩,其名字和由來背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和傳說。我們吃完豆花,就在街道上走過,這接到很有特色。 三奶巷的由來 三奶巷的名字源自一段歷史故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怡保因為錫礦業的興盛而繁榮起來
Thumbnail
當中部平埔族土地,逐步被漢人搶奪後,平埔族就無地可耕種,陷入困境。 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移民。 第一次,中部平埔族大移民,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 這次大移民,是中部5個平埔族聯合移民,有一千多人。由巴宰族阿里史社(住在潭子一帶)領袖潘賢文帶領,攜帶很多武器(鳥銃), 翻越中央山脈。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這本以真實歷史為基底的小說以閩南語為主的對白,書中主要描寫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而且有日治時期到民國時期的腔調,相當推薦想了解臺灣香蕉曾經外銷歷史的朋友來閱讀。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上次做完咖啡簡史的筆記,著重在世界方面。這次來記錄台灣咖啡簡史吧~ 荷治~清領時期 1624~1662期間,荷蘭人於台灣殖民,可以說在台灣最早開始喝咖啡的是荷蘭人,但當時也只限於荷蘭人自己飲用,並未在台種植或將喝咖啡的習慣帶入台灣。 1884年(清光緒10年)清朝時期,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
Thumbnail
「過去」 馬六甲市區,賣椰子的攤販外,一位阿伯愜意地坐在那裡,馬六甲接近赤道的炎熱氣候快讓我們吃不消,進去買了現剖椰子來解解暑,阿伯看著我和老牛:「你們哪裡來的啊?」看到都是華人面孔自然收起警戒,和他就這麼聊起來。 阿伯對蔣介石時代印象特別鮮明,我想他是當年移民潮定居在馬六甲的華人,從小跟家人到
Thumbnail
喝茶、飲茶、品茶,你是哪一種人?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朝與日據時期靠著茶金出口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茶葉產業對臺灣文化產生重要影響,透過移進茶苗,精進技術品種試驗,進而獎勵推廣種植,茶葉產業的重心從原本的南臺灣移轉到了臺灣北部,更促進了全臺經濟的繁榮發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怡保三奶巷(Concubine Lane)是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的一條著名小巷。這條巷子充滿歷史和文化色彩,其名字和由來背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和傳說。我們吃完豆花,就在街道上走過,這接到很有特色。 三奶巷的由來 三奶巷的名字源自一段歷史故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怡保因為錫礦業的興盛而繁榮起來
Thumbnail
當中部平埔族土地,逐步被漢人搶奪後,平埔族就無地可耕種,陷入困境。 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移民。 第一次,中部平埔族大移民,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 這次大移民,是中部5個平埔族聯合移民,有一千多人。由巴宰族阿里史社(住在潭子一帶)領袖潘賢文帶領,攜帶很多武器(鳥銃), 翻越中央山脈。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這本以真實歷史為基底的小說以閩南語為主的對白,書中主要描寫了香蕉與蕉農的故事,而且有日治時期到民國時期的腔調,相當推薦想了解臺灣香蕉曾經外銷歷史的朋友來閱讀。
Thumbnail
1895~194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建立總督專制統治,構築嚴密的警察網絡、復活封建保甲制度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為了推廣農業發展台灣總督府在1937年(昭和12年)成立 「臺中州立農業學校」,為當時的教育部農業群科中心及食品群科中心的主辦學校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上次做完咖啡簡史的筆記,著重在世界方面。這次來記錄台灣咖啡簡史吧~ 荷治~清領時期 1624~1662期間,荷蘭人於台灣殖民,可以說在台灣最早開始喝咖啡的是荷蘭人,但當時也只限於荷蘭人自己飲用,並未在台種植或將喝咖啡的習慣帶入台灣。 1884年(清光緒10年)清朝時期,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
Thumbnail
「過去」 馬六甲市區,賣椰子的攤販外,一位阿伯愜意地坐在那裡,馬六甲接近赤道的炎熱氣候快讓我們吃不消,進去買了現剖椰子來解解暑,阿伯看著我和老牛:「你們哪裡來的啊?」看到都是華人面孔自然收起警戒,和他就這麼聊起來。 阿伯對蔣介石時代印象特別鮮明,我想他是當年移民潮定居在馬六甲的華人,從小跟家人到
Thumbnail
喝茶、飲茶、品茶,你是哪一種人?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朝與日據時期靠著茶金出口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茶葉產業對臺灣文化產生重要影響,透過移進茶苗,精進技術品種試驗,進而獎勵推廣種植,茶葉產業的重心從原本的南臺灣移轉到了臺灣北部,更促進了全臺經濟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