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燃燒自己到照亮彼此: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嗨!在自己和別人之間,你會選擇先滿足誰呢?

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是選擇先滿足別人的,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外送少一份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讓出去,即便我也餓得要死,犧牲自己成就他人這個概念,在我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也許是被孔融感動,一直以來我對「禮讓、謙讓」深深著迷,這樣的表現在我擔任團隊要角時更容易出現,更容易把手上所有的梨子分給其他人,最後什麼都沒留下。

我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林育聖老師討論有關「討好型人格」的文章,不過孔融的典故似乎跟討好型人格又有不同,雖然兩者都是主動選擇讓出好處,但孔融更有一種倫理、長幼有序的價值觀,而我細細品味了自己的經驗,發現我偏向討好型人格一些。

【渴望被需要、被認同:我的討好型人格】

就像前面所說,我的討好型人格多半出現在「我是團隊要角」這個情境,其中又有很大的比例是「我是團隊的領導者」。

還記得大學擔任系學會時,某次活動訂飲料給大家,但外送員少拿了一杯,當下我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那一杯讓出;擔任單位主管後,有些餅乾、禮盒也總會讓同仁先挑選,有剩的我才拿。

在看到林育聖老師的文章後,我不禁想了想,為什麼我總是把手中的梨子讓出呢?恐怕不單單只是禮讓。

我總是渴望「被需要」,因為這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

這是一件我很不願意承認的事,但事實如此,讓梨的目的從來不是單純的禮讓,還包含了很多想讓人尊重、害怕別人失望以及希望對方有所回應的念頭。

我是一個沒什麼自信的人,或者說習慣從別人的眼中獲得自信,我總是希望讓梨的舉動,可以讓團隊、同仁覺得我是一個好人、好成員、好主管,因為我對我自己的實力沒自信,所以意圖讓梨來讓別人覺得:「他人真好,有他真好。」當我從他人的舉動、言語中獲得這樣的回饋,才能肯定自己的成功,或者說,我並沒有失敗。

我也害怕緊握梨的舉動會被解釋成自私、沒有團隊意識,害怕一個舉動毀了我在他人心中的價值,即便我知道那是屬於我的梨,即便我知道如果在他人的心中,我只是一個「會讓梨的人」是多麼慘的一件事。

而最終我想看到的,則是他人看見我的讓梨後,會懂得我的用心、理解我的付出,給我一句稱讚的話,或者下次換他讓一次梨。

很顯然地,我的討好型人格是為了交換我在他人心中的價值,我讓梨的目的來自是因為我需要別人的認同,而現實往往好壞摻半。

【一段感情是我醒悟的契機】

就像林育聖老師的文章中寫到的,討好型人格總是在關係中「燃燒自己、犧牲自己、把自己排第二的人總認為別人會發現自己的苦與痛,然後感恩落淚,雙倍回報。」而現實往往會給我們一記迎頭痛擊。

我在大一時曾有一段感情,因為那是我的第一段感情,所以我對她呵護備至,每週五晚上都從桃園搭5小時的客運到高雄找她,週日再搭6小時的客運回到學校,幾乎全年無休,但她總是埋怨平常見不到人、不喜歡遠距離。最後這段感情也是不了了之。

我在這段感情中,付出了所有留給自己、留給家人的時間,付出除了定存外的所有錢,因為我想在她心中留下我是一個好男友的印象,我渴望那種被她需要的感覺,我害怕我失去她,即使這樣的感情有多麽不健康,我也甘之如飴。

也是在感情結束後的幾年後重新回顧才發現,當我為關係付出的越多,留給自己的時間就越少,通勤的時間、減少睡眠的時間、留給家人的時間都被我奉獻給這段感情,而我認為的付出,在她的眼中成了一種「應該」。我們以為的「付出」,在別人眼中可能不算什麼,不一定會感激,甚至視為理所當然。

「讓梨」的舉動並非不好,我也因此交了幾個知心好友,只是我們需要知道,當我們付出的越多,留給自己的時間和能量就越少,該為了別人讓幾顆梨,把幾顆留在自己手中,成了一個莫大的學問,尤其對討好型人格的我們來說,找到自己舒服的讓梨模式才是最迫切的。

【改變,我的討好心法】

那麼經過了幾次失敗的讓梨後,我自己有了一些轉變。

〖我懂的先照顧好自己,才能讓自己去照顧他人〗

這就像捐款一樣,當我們把口袋中僅有的100塊全部捐出去之後,我們沒有錢溫飽、學習,我們也就只能捐出那100塊。但如果我們先捐出10塊,把90塊投資在學習、生意上,當我們可以穩定的賺進每個100塊後,我們就更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善念。

〖我不再輕易討好別人,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擅長設限〗

我還是很喜歡討好,還是願意為了別人付出自己,改也改不了不如就接受吧!但因為我總是會毫不保留的給出我的全部,所以我會在讓梨之前,先確認對方是一個我欣賞、值得我付出的人後,再竭盡所能的付出。既然改不掉討好的性格,不如認真篩選對象,從源頭管控,避免自己油盡燈枯。

〖付出就是付出了,我不再期待對方的回應〗

期待別人的付出,某種程度上是把自己的快樂、價值交給別人認定,這是我學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課。

自己的價值應該由自己的定義,快樂應該發自內心,當我把期待都放在別人的身上時,我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所以,在我找到我願意付出的人後,我讓梨的目的,變成了真心希望對方變得更好,而不再是希望對方的回饋,釋放這些對別人的期待,才能讓我過得更順心。

【我不再討好所有人】

我不再討好所有人,而是將這份心力,留給真正值得的人。這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和重要的人負責。

我仍然保有討好型人格,也經常讓梨:

只是我不再給出自己的全部,因為我想學會種梨樹,這樣我就有更多的梨可以讓給我愛的人們。

只是我不再輕易讓出梨,因為我只把我珍貴、熱愛的梨分享給值得分享的人。

只是我不再期待投梨報李,給出了就是給出了,給出是因為我想給出,不是因為我想得到什麼。


看著自己的轉變其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雖然看著當初跌跤的自己會覺得超尷尬,但也會慶幸那時候有摔個跤。你們呢?你們也是討好型人格嗎?你也因為這個個性而跌過跤嗎?

avatar-img
0會員
61內容數
嗨!我是棉先生! 《火線上決策》是一個分享文章的平台,文章的主題來自一位消防員,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體悟、閱讀的輸出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跟我互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火線上決策 的其他內容
面對AI浪潮,作者不斷擔心自己離開公職後是否還有競爭力。深究後才發現,真正害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無法照顧家人、害怕讓人失望」。這種恐懼源於從小習慣迎合期待,導致對未來缺乏自信。心理諮商點出了「不自信」是問題核心,而真正的價值來自於解決問題,而非符合外界標準。
「自律帶來自由」耳熟能詳,但自由不僅限於彈性工時或時間掌控。作者發現,擁有身體自由後,若心靈仍被擔憂和責任束縛,依然無法真正感受自由。而透過自律,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目標,才能心無掛礙地享受生活,自由才會成為可能。自律是邁向真正自由的關鍵步驟。
消防員的日常是在生死邊界行走,看似普通的出勤案件,卻教會我們深刻的生命課題。一場自殺案讓我們感受到死亡的寂靜與冷清,而一位96歲老人的火警事件卻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溫暖。這些經歷提醒我們,消防員不僅是救援者,更是向生命學習的人,從生與死的對比中找到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當我們知道「為什麼而努力」,就能更輕鬆地篩選掉不重要的小事、與情緒和解,甚至克服巨大的挑戰。從消防學院的工作,到學習投資,再到探索轉職的可能性,我透過使命感找到了專注力和行動力的來源。本文分享了使命如何影響我的生活,並提供思考方向,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本文探討作者面臨轉職的焦慮與自我懷疑,詳細描述了他與前輩的對話、離職原因、以及內心的掙扎。作者質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並尋求讀者的經驗與建議,希望能從不確定性中找到答案。
2024 年,從年初懷著期待設定目標,到年末仔細復盤整年的得失,這段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成長並不僅僅來自目標的完成,更來自自我覺察與不斷調整的過程。透過英文口說、生命設計工作坊以及開始寫文章這三個目標的實踐,我不僅更了解自己的動機與執行模式,也從中找到一些幫助目標達成的關鍵策略。
面對AI浪潮,作者不斷擔心自己離開公職後是否還有競爭力。深究後才發現,真正害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無法照顧家人、害怕讓人失望」。這種恐懼源於從小習慣迎合期待,導致對未來缺乏自信。心理諮商點出了「不自信」是問題核心,而真正的價值來自於解決問題,而非符合外界標準。
「自律帶來自由」耳熟能詳,但自由不僅限於彈性工時或時間掌控。作者發現,擁有身體自由後,若心靈仍被擔憂和責任束縛,依然無法真正感受自由。而透過自律,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目標,才能心無掛礙地享受生活,自由才會成為可能。自律是邁向真正自由的關鍵步驟。
消防員的日常是在生死邊界行走,看似普通的出勤案件,卻教會我們深刻的生命課題。一場自殺案讓我們感受到死亡的寂靜與冷清,而一位96歲老人的火警事件卻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溫暖。這些經歷提醒我們,消防員不僅是救援者,更是向生命學習的人,從生與死的對比中找到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
當我們知道「為什麼而努力」,就能更輕鬆地篩選掉不重要的小事、與情緒和解,甚至克服巨大的挑戰。從消防學院的工作,到學習投資,再到探索轉職的可能性,我透過使命感找到了專注力和行動力的來源。本文分享了使命如何影響我的生活,並提供思考方向,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本文探討作者面臨轉職的焦慮與自我懷疑,詳細描述了他與前輩的對話、離職原因、以及內心的掙扎。作者質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並尋求讀者的經驗與建議,希望能從不確定性中找到答案。
2024 年,從年初懷著期待設定目標,到年末仔細復盤整年的得失,這段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成長並不僅僅來自目標的完成,更來自自我覺察與不斷調整的過程。透過英文口說、生命設計工作坊以及開始寫文章這三個目標的實踐,我不僅更了解自己的動機與執行模式,也從中找到一些幫助目標達成的關鍵策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總是在為了「別人」而努力嗎? 為了照顧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太過拼命、漸漸失去自我?已經習慣,把所有的人,都擺在自己前面?又或者擔心落後、不符合他人的期待,一直勉強自己,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 但親愛的,最重要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抱著對他人的期待,認為別人應該這樣,事情應該那樣。然而,當現實與我們的期望不符時,心中的無明火便會被點燃,開始不快樂。 為何要視他人滿足自己的期待為理所當然呢?這種期待本身就帶有一種不合理的我執。我們期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家家有
自從開始撰寫過往情史,好像有更多的時間跟自己對話,我似乎從來沒有問過自己好不好,但卻習慣去關心別人還好嗎? 我習慣去照顧別人,用盡全力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別人,不管是金錢、時間、感情,總是無法衡量輕重,然後傷痕累累再自己好起來。 回首過去,我沒有空窗期,需要有人在身邊,導致我一直以為我愛上誰,但該沉
Thumbnail
既然問題出現了,我是不是應該要用另外型式來發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是你能否發展出來
Thumbnail
愛自己,就是喜歡自己的每一個樣子,這其中也包含"我討厭的自己"。 過去的自己承擔了"太多別人的情緒", 把許多的專注力都放在別人身上,卻忘了"最純粹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 總是要顧慮到別人的感受、想法,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 卻一直都看不見,真正的自己能有多麼"值得"。
Thumbnail
付出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不應該帶著期待回報的心態。文章主張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對他人的付出也應該是在能力所及、真心願意的情況下。不要為了期待回報而犧牲自己,而是要照顧好自己,並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
Thumbnail
能達到自己給自己需要的,我覺得是自己變好的秘密。 但往往我們的變好,都是在外求,從伴侶身上拿、從家人身上討、花錢買東西滿足,這樣也很好,但除了花錢比較容易做到,若對方不給,難受匱乏的都會是自己。 我好多時候(包含現在也還是會)在追求變好的路上,錯把心神放在外界的證明和努力,很辛苦到底的博取關注,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總是在為了「別人」而努力嗎? 為了照顧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太過拼命、漸漸失去自我?已經習慣,把所有的人,都擺在自己前面?又或者擔心落後、不符合他人的期待,一直勉強自己,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 但親愛的,最重要的人,其實是「你自己」!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抱著對他人的期待,認為別人應該這樣,事情應該那樣。然而,當現實與我們的期望不符時,心中的無明火便會被點燃,開始不快樂。 為何要視他人滿足自己的期待為理所當然呢?這種期待本身就帶有一種不合理的我執。我們期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家家有
自從開始撰寫過往情史,好像有更多的時間跟自己對話,我似乎從來沒有問過自己好不好,但卻習慣去關心別人還好嗎? 我習慣去照顧別人,用盡全力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別人,不管是金錢、時間、感情,總是無法衡量輕重,然後傷痕累累再自己好起來。 回首過去,我沒有空窗期,需要有人在身邊,導致我一直以為我愛上誰,但該沉
Thumbnail
既然問題出現了,我是不是應該要用另外型式來發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是你能否發展出來
Thumbnail
愛自己,就是喜歡自己的每一個樣子,這其中也包含"我討厭的自己"。 過去的自己承擔了"太多別人的情緒", 把許多的專注力都放在別人身上,卻忘了"最純粹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 總是要顧慮到別人的感受、想法,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 卻一直都看不見,真正的自己能有多麼"值得"。
Thumbnail
付出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不應該帶著期待回報的心態。文章主張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對他人的付出也應該是在能力所及、真心願意的情況下。不要為了期待回報而犧牲自己,而是要照顧好自己,並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
Thumbnail
能達到自己給自己需要的,我覺得是自己變好的秘密。 但往往我們的變好,都是在外求,從伴侶身上拿、從家人身上討、花錢買東西滿足,這樣也很好,但除了花錢比較容易做到,若對方不給,難受匱乏的都會是自己。 我好多時候(包含現在也還是會)在追求變好的路上,錯把心神放在外界的證明和努力,很辛苦到底的博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