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何消除團體偏見】

raw-image


🔺人們傾向於對「我群」抱持正面態度,對「他群」產生負面偏見

人類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表現出更多的信任和喜愛,而對外群體則可能抱持排斥或負面的態度。這種現象被稱為「內團體偏見」。

🔸我學到什麼

化解衝突的一個方法,就是將對方視為「自己人」。把對方拉入「我群」,能增加同理心,化解分別心。

🔸內團體偏見的表現

◇平等主義的偏誤 ​

小朋友分餅乾時,會希望自己的朋友也有一片,但如果是不認識的小孩,他們可能就不那麼在乎了。

◇資源分配的不公 ​

當東西不夠分的時候,人們會更願意把資源留給自己人,而不是外人。

◇同理心的差異 ​

看到自己人受苦,我們會感同身受;但看到外人受苦,可能就沒那麼在意。研究發現,看到外人受苦時,大腦裡負責同理心的區域活動會變少。

◇信任度的差異 ​

我們更容易相信自己人,即使對外人一無所知,也會覺得自己人更可靠。

🔸內團體偏見的原因

◇社會認同 ​

我們會把自己歸類到某個群體,覺得自己和這個群體是一體的,所以會更偏愛自己人。

◇自我價值 ​

我們會透過自己所在的群體來提升自尊,覺得自己的群體比別人的更好。

◇認知偏誤 ​

大腦會自動把人分類,並對不同群體形成刻板印象,這些印象可能導致偏見。

◇演化因素 ​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偏愛自己人可能是一種生存優勢,因為這樣可以保護自己的資源和領地。

🔺如何減少內團體偏見

🔸增加接觸 ​

讓不同群體的人多接觸、多互動。當人們更了解彼此時,就不容易只把對方當成「某個群體的人」。多認識其他人,是化解衝突的第一步。

🔸共同目標 ​

讓不同群體的人一起合作完成某個目標。當大家需要互相幫忙時,信任感就會增加。擁有共同目標,無形中也是將「我群」和「他群」納入一個更大的群體。

🔸個體化 ​

提醒人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不是簡單地把他們歸類到某個群體。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獨特性時,偏見就會減少。尊重每個人,他們不是誰的附屬,就像康德說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結語

團體偏見雖然很常見,但不是不能改變;另外這種天生的特性,有時候也能成為優點,像是更有凝聚力、更能相互支持,對外敵更有力量等。

🔸來源

ROBERT M. SAPOLSKY 的《行為 BEHAVE》是關於人類行為高明的跨領域科學研究:我們的腺體、基因、童年,如何解釋人類這物種,為何可以同時展現利他行為與殘忍行徑?這本書針對這一大團亂七八糟的東西,以溫和的態度進行全面考察,又因為科學數據和傻氣玩笑的比例恰到好處而增添了趣味。—— 帕盧.薩格(Parul Sehgal),《紐約時報》 ​

#內團體偏見 ​

#化解衝突 ​

#同理心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