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
情感現實主義就是這樣:心情會影響你對世界的看法。
比如,你今天被老闆罵了,誰看起來都像欠你錢;但如果剛中了樂透,路邊的狗都可愛到不行。
這理論有點像康德的哲學,但兩者之間有些微妙的不同。
---
🔺相似之處
🔸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康德說,我們用感官接收外界訊息,這些訊息經過大腦「加工」才成為知識。情感現實主義也說,情緒會影響我們怎麼看事情。比如,你緊張的時候,可能把路邊的樹枝看成蛇。兩者都承認感性(包括情緒)對認知有作用。
🔸主觀性
康德認為,我們看到的世界經過自身加工,不是事物的真實樣子。情感現實主義則補充,情緒讓我們對同一件事有不同感受。比如,下雨天,有人覺得浪漫,有人覺得煩人。
🔸表象 vs. 現實
康德說,我們能接觸的只有事物的表象,而非真實樣貌。情感現實主義認為,我們感知的現實常被情緒影響,比如你生氣時,會覺得別人所有的話都在針對你。
---
🔺衝突之處
🔸理性 vs. 情緒
康德認為,理性能超越情緒,幫我們找到普遍真理,比如 1+1 永遠等於 2。而情感現實主義則說,情緒無處不在,會影響判斷。比如,你心情好時,別人的錯誤覺得沒什麼;心情差時,就氣得不行。
🔸客觀性
康德追求客觀知識,認為理性能找到對所有人適用的真理。但情感現實主義強調主觀經驗,情緒讓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看法不同。比如,有人愛榴槤,有人避之不及。
🔸事物本身
康德認為我們無法知道事物的真實樣子,只能用理性推理;而情感現實主義不管這些,只看情緒怎麼影響我們的感知。比如,你喜歡一個人時,可能忽略他的缺點;討厭時,就覺得缺點放大無限倍。
🔸道德法則
康德說,道德法則是理性產物,和情緒無關,比如說謊就是錯的,不管心情怎樣。但情感現實主義認為,情緒影響道德判斷。心情好時,撒小謊覺得沒什麼;心情差時,卻覺得那是不可原諒的罪過。
---
🔺總結
情感現實主義和康德哲學都承認感性對認知的影響,但兩者有幾個根本不同:
- 康德重視理性,認為能超越情緒;情感現實主義則說,情緒是判斷的基礎,無法迴避。
- 康德追求客觀真理;情感現實主義強調情緒帶來的主觀感受。
- 康德專注於理性如何理解事物;情感現實主義則關注情緒如何塑造感知的現實。
🔸舉個例子
看電影時,康德會說,你和朋友看到的畫面是一樣的,理性能幫你們解讀它的意義;但情感現實主義會說,你心情好,可能覺得電影感人;心情不好,覺得它無聊。這就是情緒對認知的影響。
總之,情感現實主義可以視為對康德哲學的補充,但在理性與情緒的作用上意見相左。
#情感現實主義 #康德哲學 #情緒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