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森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心理與生理雙重失衡的狀態。患者的感知世界如同斷裂的拼圖,記憶模糊、情感冷漠,卻又無法抑制對未知的探索欲。這是一個關於患者李知央的故事。
知央第一次聽到「彼得森症候群」這個詞時,正是深夜三點,他坐在昏暗的診療室裡,雙手緊握那杯已冷掉的綠茶。他面前的醫生是一位年過半百的男人,戴著厚重的眼鏡,眼神卻透著一種無法直視的怯懦。
「你的症狀很罕見,但並非毫無解釋。」醫生低頭翻閱病歷,語調平淡地說道,「你對過去的記憶出現選擇性斷裂,尤其是情感上的連結,但你的理性卻依然活躍,甚至過於活躍。」
「這意味著什麼?」知央的聲音低沉,像是在自問。
「你會變得越來越疏離,對身邊的人和事物失去興趣,卻對一些無法解釋的事物產生近乎瘋狂的執著。」醫生停頓了一下,似乎在猶豫是否該繼續,「我們稱之為彼得森症候群。這是心理學中一種極為少見的狀態,記憶與感知的割裂,理性與感性的失衡,最終會導致……」
「失去自我?」知央接過了話。
醫生點了點頭。
那之後,知央開始記錄自己的症狀,像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擁有某種控制力。
他在筆記本上寫下零碎的日記:
「1月10日,早晨看到了鄰居的貓,但我記不起它的名字,只記得它眼睛的顏色是金色的。」
「1月15日,夢到母親的影像,她站在廚房,但我想不起她正在做什麼。」 「1月20日,閱讀物理學文章時感到異常的快樂,但與人交談時卻無法投入情緒。」
一天晚上,他翻閱自己過去的筆記,突然發現,某些片段中的「我」已經不再像自己。他開始懷疑,這些記憶真的是自己的嗎?還是病症的幻象?
某種恐懼讓他走進一間無人使用的舊圖書館。他曾是這裡的常客,但如今,這裡像是一個與現實隔離的世界。昏黃的燈光灑在滿是灰塵的書架上,書頁間的氣味令他有一瞬間感到安心。
他翻開一本書,裡面的文字像是對他訴說著什麼:「感知的真相在於割裂,連接是幻覺。」
這句話像一道雷劈進他的腦海。他開始思考,是否所有的情感連結都只是一種自我欺騙?
幾個月後,知央的症狀加劇了。他的世界變得越來越陌生,連自己的臉在鏡子裡都開始模糊不清。他只能靠著一個個未知的探索課題來維繫自己的存在感。
某一天,他在深夜的網路論壇上,找到了一篇關於「彼得森症候群」的文章,裡面提到了一個傳說:這種症候群的患者,最終可能會突破人類感知的極限,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感知維度」。
知央開始沉迷於這種可能性。他將所有時間投入到量子物理的研究中,企圖證明傳說的真實性。
但就在突破的前一刻,他的身體卻垮了。他倒在書桌前,筆記散落一地,眼神呆滯卻充滿某種解脫般的平靜。
幾天後,他的朋友在他的筆記裡找到最後一段文字:
「如果我們的感知只是幻覺,那麼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也許,答案就在這割裂之間。」
這是彼得森症候群的終點,或是全新的開始,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