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3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的大腦的運作奧祕

講到思考,一定要提到大腦如何運作。


大腦的「系統一」與「系統二」


關於大腦的運作,不得不提到行為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指出人的大腦運作方式分成兩種,分別為「系統一」和「系統二」。


簡單來說,系統一是反射性的直覺思考,負責快速回應環境的刺激系統二則是邏輯分析的理性思考,需要動用到注意力去做非常費力的心智活動。日常生活中,大腦幾乎開著自動導航也就是讓系統一帶著我們去完成各種任務,從你起床雙牙、換衣服、開車去上班、下班回家,甚至是跟另一半的日常對話,我們都是用比較不耗能、反應快速的系統一不加思索地完成任務;至於系統二則是很少出現,它只有在你的系統一無法完成快速反應的時候會出現,像是老闆丟給你一份看不太懂的文件的時候,你會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思考,這時候就會啟用系統二。



大腦的認知偏誤


通常只要是你熟悉的任務,交給系統一都能夠用熟悉的方式順利得完成,像是開你熟悉的道路、刷牙洗臉這類日常事務。不過正因為不加思考,且一直使用熟悉但不完美的方式完成任務,所以系統一有時候會出現失靈的狀況。以下列出最常見的幾個大腦失靈的認知偏誤:


1. 捷思法

可得性捷思法:

腦中最容易浮現的事件就愈認為容易發生、可信度也愈高。好比說,問一個人認為同性戀的比例高不高,他可能用身邊認識的人之中有多少同性戀來推算,如果他身邊沒有同性戀朋友,那他很有可能低估比例。

代表性捷思法:

認為與典型標準愈接近的事件就愈有可能發生,說白了就是刻板印象。舉例來說,35歲有穩定工作,已婚、喜歡玩遊戲、模型,個性有些內向,你覺得他的性別是什麼?你覺得他的工作比較有可能是律師還是工程師?如果用刻板印象來回答,應該會說出男工程師吧,但正確答案卻不一定是這樣。


2. 錨定效應

在觀察事物時,如果出現某個可參考的對象,這時我們對於原本事物的判斷會受到影響。最常見的是打折促銷的手法,商家可以能會把價格抬高然後再給折價,讓你覺得得到便宜,而忽略了商品真實的價值。


3. 稟賦效應

當我們擁有某件事物,主觀上會為這件東西加值。如果面臨另一個更好的選擇時,有可能會因為主觀上的加值會拒絕另一個的好。生活中最經典的案例是IKEA的家具,讓購買者自行組裝。除了可以下壓人工費以外,更重要的是由消費者自行組裝的傢俱,被消費者賦予了主觀上的價值,讓IKEA的產品受到更深的青睞。

4. 框架效應

一件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雖然實質內容一樣,但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引起不一樣的反應和效果。最常見的例子是『還有半杯水』跟『只剩半杯水』兩種說法的比較,前者聽起來比較安心,後者聽起來比較煩惱。人對時間的感知也會受到框架效應影響,七天和一週是同樣的時間長度,但是數字「一」的感覺會比「七」快,所以感覺時間縮短了,實際上時間根本沒有因而縮短或拉長。

5. 損失趨避

人面對同樣的收益跟損失時,對於損失的感受比收益來得更加強烈。而且反映出人對於風險的判斷不一致。當面對收益時,人們規避風險穩定獲利;當面對損失時,人們會尋求風險規避損失。如果今天有一場賭盤,你有兩個選擇:第一種,你有 50% 的機率贏得 100 萬元獎金,但也有 50% 的機率什麼都沒有;第二種,直接給你 45 萬元獎金帶回家,請問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想都不想直接選了後者吧!

6. 確認偏誤

指的是個人直接選擇性得去搜尋對自身有利的資訊,忽略那些否證或是不利、矛盾的資訊,以鞏固自己的觀點或想法。我認為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纏的思維誤區。生活中有很多確認偏誤的例子,比如說算命師,相信算命的人聽到師父說的話之後,就採信算命結果,並把自己過去發生的事,和師父說的內容對應,變成算命準確的證據,卻沒有發現其他算命不準的部分。選舉時,常常可以見到黨派的死忠粉絲,也是確認偏誤導致的結果。當面對其他陣營的政治人物說的空頭支票,會很敏銳得察覺;但當同樣的空頭支票出現在他支持的政治人物口中,他會積極的尋找那些可以美化、合理化的資訊。


以上列舉的是一些常見且重要的認知偏誤,這些現象早已被心理學廣泛研究與探討。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感興趣,歡迎進一步查閱相關文獻,探索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發現。


為什麼要大腦一直使用系統一

看來系統一的運作方式依賴經驗與直覺,容易受到各種思維偏誤的影響,這些認知偏差可能導致非理性的判斷與決策。那為什麼我們又要一直使用系統一呢?


答案很簡單:大腦本身的存在就很耗能,思考久了心智也會疲累。根據研究,成人的大腦平均重量大約只佔體重的 2%,但大腦運作所需的熱量卻高達基礎代謝率的 20%。假設一天的代謝率是 2000kcal,大腦就需要 400kcal。而大腦預設模式所消耗的大腦能量其實頗高,大約占了大腦全部能量的60~80%,大概是240~320卡。當你開始思考,例如寫文章的時候,大腦活性會增加,比例大概增加5%,也就是再付出 12~16卡。從熱量上看沒什麼,但對於心智的感受度來說卻非常疲累。


在過去的原始時代,食物的來源非常得不確定,身體一定要盡力保存熱量,大腦開預設的系統一就已經很耗能了,當然是能省則省,需要思考的時候再開系統二就好。


系統一和系統二合作搭配

雖然系統一看似存在許多缺陷,過度依賴經驗與直覺可能導致判斷失誤,但這些特點同時也是它的優勢。正因為它仰賴過往經驗與直覺,我們才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學習、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與認知模型。當我們積累足夠的知識與多樣化的思考路徑,便能讓系統一在關鍵時刻迅速做出準確決策。而系統二則是在系統一無法勝任時,再介入進行邏輯思考。只要能夠靈活運用這兩種思維模式,便能在效率與理性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結語

綜合來看,人類的大腦運作模式是效率與理性的權衡。系統一雖然容易受認知偏誤影響,但其直覺式思考的高速運作,讓我們能夠快速應對日常事務,減少心智負擔。而系統二則提供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進行理性分析與決策。理解這兩種系統的運作方式,並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學習、拓展認知框架,我們就能讓系統一變得更加精準,同時在必要時切換到系統二,做出更周全的判斷。最終,關鍵不在於完全依賴某一種系統,而是學會靈活運用兩者,提升思考品質,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沈默的天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