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2.白話文
「上德的人,看似不懂得「德」,但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真正具備德行;下德的人,雖然不失德,但卻只維持了表面上的德行。上德的人行事無為,且無需刻意去做什麼;下德的人行事無為,卻總是做出一些事來。上仁的人行事出於仁愛,卻不為了任何私利;上義的人行事出於義理,卻會有一些明確的目的。上禮的人行事出於禮節,但若對方不回應,他便會毫不猶豫地放手。因此,當失去道義之後,才有德行;當失去德行之後,才有仁愛;當失去仁愛之後,才有義理;當失去義理之後,才有禮節。禮節,是忠信的薄弱表現,且是混亂的根源。先見的知識,是道的華麗裝飾,而愚蠢的開始。因此,真正的賢人應該處於其本質的厚實之中,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華麗;應該注重實質,而非表面上的裝飾。應該摒棄那些無實質內容的事物,追求真正有內涵的事物。」
3.解釋
這段話指出了不同層次的德行,以及德行與仁義禮之間的關聯。上德是指內心真正符合道理的德行,這種德行無為而治,沒有刻意去做任何事,卻能自然地散發出其影響力。這樣的人不需要故作姿態或刻意去表現自己,只是順應天地之道,自然而然地引導他人。
而下德則是表面上的德行,這些人可能在外觀上看似擁有德行,但實際上,他們只是保持了形式,並沒有真正深入到內心。這些人可能會做出一些行為,試圖去彰顯自己的德行,但這些行為並非出於內心的真誠,而是為了達成某些目的。
接下來,老子提到失道、失德、失仁、失義、失禮的順序,這告訴我們,當人們失去真正的道義後,就會退而求其次,失去德行之後便會求仁,失去仁之後會求義,失去義後便會追求禮節。這是一個層層遞減的過程,表現出道的喪失會逐漸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塌。
最後,老子強調「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是對禮的深刻批評。他認為禮節只是忠信的外衣,當社會過度依賴外在的形式而忽略內在的真誠時,最終會導致混亂。而「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則指出,過多的知識和表面上的聰明,其實只是迷惑和無知的開始。真正的賢者應該重視內在的厚實和實質,而非表面上的裝飾與華麗,這樣才能走向真正的道。
這段話總結了道家對德行、社會秩序以及真正智慧的理解,強調了內在的真誠和本質的重要性,並指出過度依賴外在形式和知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