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五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 白話文


大成就像是有缺陷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退;大盈就像是空洞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耗盡。大直看起來像是彎曲,大巧看起來像是笨拙,大辯看起來像是沉默。急躁勝過寒冷,安靜勝過炎熱。清靜才是天下的正道。



3. 解釋


這段話表達了道家對於「無為」與「道」的深刻理解,並用反差的方式呈現了事物的真實本質,強調了對自然、適度的順應。


首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與「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的意思是,大成就往往看似有缺陷,或者大盈看似是空的,但其實這些缺陷和空洞恰恰是能夠維持長久使用的關鍵。例如,圓形的圓缺看似不完美,卻能夠使其運轉自如,並不會因為有缺陷而減少其使用價值。這樣的比喻指出,過度的追求完美或擁有的極致,反而會使人失去持續發展的潛力。


接著,「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說明了事物的表象與其實質的不同。真正的「大直」看起來可能像是屈曲的,真正的「大巧」卻顯得笨拙,真正的「大辯」則往往言辭不多。這三個「大」字反映了道家對「無為而治」的推崇,並認為過度的外在表現和華麗的技巧反而是對事物的干預,而非自然的展現。這裡的「屈」、「拙」和「訥」都是與直白、巧妙、辯論的反面進行對比,強調了含蓄、簡樸和低調的美。


「躁勝寒,靜勝熱」這一句則強調了內心的平靜和安定的重要性。躁動、急功近利會帶來寒冷的結果,而靜止、安靜則能戰勝炎熱。這裡強調的是,靜心才能真正達到「道」的境界,只有保持平和與冷靜,才能使事情達到最佳的效果。


最後,「清靜為天下正」是整段話的精髓所在。清靜代表著一種無為、無欲、純粹的狀態,這種狀態才能夠讓天下得以正道運行。道家認為,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下,人們才能夠與天地自然的法則保持一致,達到最理想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清靜是一種內心的平和與無爭,無需追求過多的外在名利,而是保持自然流動的狀態。


總結來說,這段話透過反差和矛盾的表達方式,告訴我們「道」的深層意涵。真正的成功並非追求表面的完美,而是順應自然的法則,保持內心的清靜和安定,做到無為而無不為,達到長久的和諧與平衡。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1.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 白話文 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然後三者生成萬物。萬物都有陰和陽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1.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 白話文 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然後三者生成萬物。萬物都有陰和陽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4/26紀老師的週三道德經課程中, 對於講述主題:「大成若缺」很有啟發,於是就花了一個下午,再複習一遍。 以下為個人從【大成若缺】所獲得的啟示: 一、不用「文字內容」(what)去塞滿對事物的定義,而是用節奏、留白去呈現事物(how)。 西方偉大畫家的畢卡索
Thumbnail
相較於硬碰硬的比拼,尋求無形層次的突破更具效益。
Thumbnail
之一:大器晚成 有說是大器,需要更多時間的等待、醞釀,才能成。胡說。如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讀書人苦於求財不得、覓侶不匹,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的說法;用在安慰『懷才不遇』的人們。 有本書「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足而已」,書名已切中實況。如果能將自己活得好,其實不太可能『懷才不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此句無啥問題:「…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否,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此一小段前後(從「建言」起始)都是四字句,老子寫書(或古人寫書)會那樣突來一五字句麼?難道是,「廣德如不足」無法用四字表達麼?可能麼? 橫書思考不易發覺,直書思考就能略猜一二。當「不口建」依序縱排且建字不完
Thumbnail
4/26紀老師的週三道德經課程中, 對於講述主題:「大成若缺」很有啟發,於是就花了一個下午,再複習一遍。 以下為個人從【大成若缺】所獲得的啟示: 一、不用「文字內容」(what)去塞滿對事物的定義,而是用節奏、留白去呈現事物(how)。 西方偉大畫家的畢卡索
Thumbnail
相較於硬碰硬的比拼,尋求無形層次的突破更具效益。
Thumbnail
之一:大器晚成 有說是大器,需要更多時間的等待、醞釀,才能成。胡說。如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讀書人苦於求財不得、覓侶不匹,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的說法;用在安慰『懷才不遇』的人們。 有本書「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足而已」,書名已切中實況。如果能將自己活得好,其實不太可能『懷才不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