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會遇到危險,這樣的人才能長久。



3. 解釋


這段話提出了關於名利、財富、得失等問題的哲理,並表達了道家對「知足」和「知止」的看重。


首先,老子用“名與身孰親”這一問題來強調名聲與自身生命的親密關係。這是想讓人反思,名聲是否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事實上,當一個人過分追求名利時,往往會忽略自己的生命與健康,甚至因此自我犧牲。這是一個反思人的價值觀和優先順序的問題,提醒人們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更重。


接著,老子提出“身與貨孰多”這個問題,這是另一個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生命和財富的多寡是否可以比較?財富再多也無法彌補失去的生命,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資本。這提醒人們不要為了追求財富而忽略自己的身體和健康。


然後,老子問道“得與亡孰病”。“得”指的是獲得,得到某些事物或成功;“亡”則指失去、失敗。這一句表達了對人們過度追求得失的警示。追求過度會導致內心的不安與痛苦,過分執著於得與失可能使人迷失,無法從容面對人生的起伏與變化。這句話強調了對無常現象的超然態度。


再來,老子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強調愛與擁有的過度會帶來負擔和損失。過度的愛會耗盡人的精力與資源,過多的積累財物則會引來麻煩與風險。這是提醒人們不要過於貪戀物質與情感,而應該保持適度的態度,否則最終會自食其果。


最後,老子給出了治療這些問題的建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整段話的核心觀點,意思是:只有知足的人不會遭遇羞辱,知道何時停止的人不會遭遇危險,這樣的人才能夠長久安穩地生活。這是一種道家思想中所倡導的「知足常樂」、「順應自然」的生活智慧,強調人們應該懂得適可而止,不應該一味追求無止境的欲望與名利。


總結來說,這段話教導我們在追求名利和財富的過程中,要保持適度的心態,避免過度執著和極端行為。只有知足、懂得停止的人,才能夠過上平和、長久的生活。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1.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 白話文 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然後三者生成萬物。萬物都有陰和陽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1.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 白話文 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然後三者生成萬物。萬物都有陰和陽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在名利與自身、過度與不足之間做出取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就算排名世界首富的人,也會有愛情親情的煩惱,也會生病痛苦死亡吧?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在名利與自身、過度與不足之間做出取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就算排名世界首富的人,也會有愛情親情的煩惱,也會生病痛苦死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