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會遇到危險,這樣的人才能長久。
3. 解釋
這段話提出了關於名利、財富、得失等問題的哲理,並表達了道家對「知足」和「知止」的看重。
首先,老子用“名與身孰親”這一問題來強調名聲與自身生命的親密關係。這是想讓人反思,名聲是否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事實上,當一個人過分追求名利時,往往會忽略自己的生命與健康,甚至因此自我犧牲。這是一個反思人的價值觀和優先順序的問題,提醒人們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更重。
接著,老子提出“身與貨孰多”這個問題,這是另一個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生命和財富的多寡是否可以比較?財富再多也無法彌補失去的生命,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資本。這提醒人們不要為了追求財富而忽略自己的身體和健康。
然後,老子問道“得與亡孰病”。“得”指的是獲得,得到某些事物或成功;“亡”則指失去、失敗。這一句表達了對人們過度追求得失的警示。追求過度會導致內心的不安與痛苦,過分執著於得與失可能使人迷失,無法從容面對人生的起伏與變化。這句話強調了對無常現象的超然態度。
再來,老子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強調愛與擁有的過度會帶來負擔和損失。過度的愛會耗盡人的精力與資源,過多的積累財物則會引來麻煩與風險。這是提醒人們不要過於貪戀物質與情感,而應該保持適度的態度,否則最終會自食其果。
最後,老子給出了治療這些問題的建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整段話的核心觀點,意思是:只有知足的人不會遭遇羞辱,知道何時停止的人不會遭遇危險,這樣的人才能夠長久安穩地生活。這是一種道家思想中所倡導的「知足常樂」、「順應自然」的生活智慧,強調人們應該懂得適可而止,不應該一味追求無止境的欲望與名利。
總結來說,這段話教導我們在追求名利和財富的過程中,要保持適度的心態,避免過度執著和極端行為。只有知足、懂得停止的人,才能夠過上平和、長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