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三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理解和達到。



3. 解釋


這段話表達了道家的「無為」思想,通過極端的對比來闡明「無為」的力量。首先,老子指出,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像是水,能夠克服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例如岩石。這一比喻讓人明白,柔弱的力量能夠在長期作用下,突破堅硬的物質,這正是道家哲學中所謂的“柔弱勝剛強”的觀念。


接著,老子說「無有入無間」,指的是無為的力量能夠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即便是最堅硬的物體,最終也會被柔弱的力量所融化、改變。這象徵了道的包容性和無形的力量,它能夠穿透所有的堅固障礙,而不需要強迫或直接干預。


進一步的,老子強調無為之有益,意指無為的行為反而能帶來最大的成效。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法則,適應當下的情況,不強求、不急於改變,從而達到更長久的效果。這一思想是道家治理理念的核心,提倡無為而治,通過順勢而為來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最後,老子指出,無為之教和無言之教,往往能達到最高的效果,但這種方式很難被大多數人理解和接受。這表達了道家所謂的「無言」與「無為」的教育方法,這種方式並不強求解釋,而是通過實際的行動和自然而然的過程來影響他人。


整體來說,這段話闡述了「無為」思想的力量,它強調柔弱的力量能夠突破堅強的障礙,無為的行為能夠帶來最深遠的影響,並且指出這種方法是少數人能夠理解和實踐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7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平和而廣泛,不可能有多餘的。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博大精深是所有動植物的根源; 挫其銳、解其紛、
Thumbnail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平和而廣泛,不可能有多餘的。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博大精深是所有動植物的根源; 挫其銳、解其紛、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皆知美之
Thumbnail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Thumbnail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這一篇章是說到是萬物的主宰,善良之人的寶物,不善良的人可被他保護,美好的言語可以讓人尊
Thumbnail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章跟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三十八章上德下德有相連通義,說明道的本質與德的性情養成。
Thumbnail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章跟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三十八章上德下德有相連通義,說明道的本質與德的性情養成。
Thumbnail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一篇章的意思是說沒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的,就算是完美也有缺憾的。我們要從內心去改變自己的外在,由內向外的表達自己的修為,以匡正天下之靜地。
Thumbnail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一篇章的意思是說沒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的,就算是完美也有缺憾的。我們要從內心去改變自己的外在,由內向外的表達自己的修為,以匡正天下之靜地。
Thumbnail
一在你之中,你在一之內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心神處於「下」而產生或與惑,道所生化的萬事萬物交會於此。
Thumbnail
一在你之中,你在一之內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心神處於「下」而產生或與惑,道所生化的萬事萬物交會於此。
Thumbnail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Thumbnail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