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一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道,會努力實踐;中等的學者聽到道,則半信半疑;下等的學者聽到道,會大笑,若不笑,就無法理解道。所以有話說:明明的道理,看起來卻像是昏暗;走進道的過程,似乎是退步;道的表現,看似簡單卻又充滿深意。最高的德行像深谷,看起來空無一物,但卻能包容萬物;廣泛的德行看起來不足,但實際上卻是無限的;積極行德看起來不引人注意,像是隱而不現;真誠的德行如同天然的本質,穩定且不改變。最純潔的光輝,似乎是對事物的侮辱;最廣闊的方圓,卻沒有界限;最強大的器物,反而不會完成;最宏大的音樂,卻是無聲的;最偉大的形象,沒有具體的形狀;道隱藏無形,無名。只有道能夠以這樣的方式,施行並成就萬事。



3. 解釋


這段文字以多重隱喻來表達道的哲理,揭示了道的深奧和其對世界運行的影響。首先,老子提到,對道的理解取決於人們的智慧層次。上士聽到道後會去行實踐,這代表了對道的理解並且能夠付諸行動;中士聽到道,則會感到迷惑,並且無法穩定地把道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下士則對道有懷疑,甚至會大笑,這顯示了對道的拒絕和無知。這樣的區別說明道的深奧往往難以理解,並且那些心智較為閉塞的人無法真正接納它。


接著,老子用一系列的比喻來描述道的屬性。他說“明道若昧”,道表面看似隱晦不清,但其實它極其明確和真實。進入道的過程,好像是退步,但實際上,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入,而不是停滯。道表現出的特質是簡單的,卻隱含著無限的深意。這些反直覺的說法強調道的運行並非按人們的常理來運作。


進一步,老子通過“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來形容道的德行。上德像深谷一樣,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空無一物,然而其深邃無限,可以容納萬物;而廣德雖然表現為不足,卻無限大,象徵著包容和寬廣。這表達了道的力量並非依賴外在的形式或表現,而是內在的無窮潛力。接著,老子提到“建德若偷”,意思是最高的德行往往是無形無聲的,不需要過多張揚,而是自然地流露出來。


老子還談到“大白若辱”,“大方無隅”等表達道的特性。大白是最純潔的光明,但它看起來像是對事物的侮辱,這意味著人們對於道的認識,經常會錯誤地將它視為不合常理或難以理解的事物;大方無隅則說明道並不被具體的形狀所約束,超越了所有的限制和框架。


“大器免成”和“大音希聲”指的是,道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力量,並不需要外在的裝飾或過度的宣傳,當一個人追求道時,通常會讓自己隱形,讓事物自然發展。這就像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不必為了吸引注意力而刻意發出聲音,而是讓音樂在寧靜中表達它的存在;道的象徵無形無象,它既不存在於具體的形狀,也不存在於人為的界限之內。


最後,老子總結道的力量,說道隱無名,表明道是無形的、不帶標籤的,甚至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只有道才能在這樣的狀態下,無為而無不為,施行萬物的運行,並使所有事物成就其自然之道。


總體來說,這段文字以極為深刻和隱晦的語言,表達了道的特性及其在世界運行中的根本作用。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它不拘泥於形式,能夠自然而然地實現萬物的生長與變化。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
1.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2.白話文 道常常無為,但又無所不為。如果君主能夠保持這種無為的狀態,萬物將會自然而然地發展。當萬物開始變化並產生欲望時,我將以無名的樸素來安撫它們
1.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白話文 想要收縮它,就必須先擴展它;想要削弱它,就必須先加強它;想要摧毀它,就必須先興起它;想要奪取它,就必須先賜予它。這叫做微妙的智慧。
1.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2.白話文 「掌握大象的象徵,天下就會順利而來。它前進時並不妨礙任何事,帶來安定和平。享受和滿足一切欲望的快感,最終只會讓人停滯不前。道的出口,似乎無味,眼睛看去看不見,耳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1.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
1.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
1.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2.白話文 道常常無為,但又無所不為。如果君主能夠保持這種無為的狀態,萬物將會自然而然地發展。當萬物開始變化並產生欲望時,我將以無名的樸素來安撫它們
1.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白話文 想要收縮它,就必須先擴展它;想要削弱它,就必須先加強它;想要摧毀它,就必須先興起它;想要奪取它,就必須先賜予它。這叫做微妙的智慧。
1.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2.白話文 「掌握大象的象徵,天下就會順利而來。它前進時並不妨礙任何事,帶來安定和平。享受和滿足一切欲望的快感,最終只會讓人停滯不前。道的出口,似乎無味,眼睛看去看不見,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