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道,會努力實踐;中等的學者聽到道,則半信半疑;下等的學者聽到道,會大笑,若不笑,就無法理解道。所以有話說:明明的道理,看起來卻像是昏暗;走進道的過程,似乎是退步;道的表現,看似簡單卻又充滿深意。最高的德行像深谷,看起來空無一物,但卻能包容萬物;廣泛的德行看起來不足,但實際上卻是無限的;積極行德看起來不引人注意,像是隱而不現;真誠的德行如同天然的本質,穩定且不改變。最純潔的光輝,似乎是對事物的侮辱;最廣闊的方圓,卻沒有界限;最強大的器物,反而不會完成;最宏大的音樂,卻是無聲的;最偉大的形象,沒有具體的形狀;道隱藏無形,無名。只有道能夠以這樣的方式,施行並成就萬事。
3. 解釋
這段文字以多重隱喻來表達道的哲理,揭示了道的深奧和其對世界運行的影響。首先,老子提到,對道的理解取決於人們的智慧層次。上士聽到道後會去行實踐,這代表了對道的理解並且能夠付諸行動;中士聽到道,則會感到迷惑,並且無法穩定地把道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下士則對道有懷疑,甚至會大笑,這顯示了對道的拒絕和無知。這樣的區別說明道的深奧往往難以理解,並且那些心智較為閉塞的人無法真正接納它。
接著,老子用一系列的比喻來描述道的屬性。他說“明道若昧”,道表面看似隱晦不清,但其實它極其明確和真實。進入道的過程,好像是退步,但實際上,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入,而不是停滯。道表現出的特質是簡單的,卻隱含著無限的深意。這些反直覺的說法強調道的運行並非按人們的常理來運作。
進一步,老子通過“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來形容道的德行。上德像深谷一樣,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空無一物,然而其深邃無限,可以容納萬物;而廣德雖然表現為不足,卻無限大,象徵著包容和寬廣。這表達了道的力量並非依賴外在的形式或表現,而是內在的無窮潛力。接著,老子提到“建德若偷”,意思是最高的德行往往是無形無聲的,不需要過多張揚,而是自然地流露出來。
老子還談到“大白若辱”,“大方無隅”等表達道的特性。大白是最純潔的光明,但它看起來像是對事物的侮辱,這意味著人們對於道的認識,經常會錯誤地將它視為不合常理或難以理解的事物;大方無隅則說明道並不被具體的形狀所約束,超越了所有的限制和框架。
“大器免成”和“大音希聲”指的是,道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力量,並不需要外在的裝飾或過度的宣傳,當一個人追求道時,通常會讓自己隱形,讓事物自然發展。這就像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不必為了吸引注意力而刻意發出聲音,而是讓音樂在寧靜中表達它的存在;道的象徵無形無象,它既不存在於具體的形狀,也不存在於人為的界限之內。
最後,老子總結道的力量,說道隱無名,表明道是無形的、不帶標籤的,甚至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只有道才能在這樣的狀態下,無為而無不為,施行萬物的運行,並使所有事物成就其自然之道。
總體來說,這段文字以極為深刻和隱晦的語言,表達了道的特性及其在世界運行中的根本作用。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它不拘泥於形式,能夠自然而然地實現萬物的生長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