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不再畏懼威嚴,那麼更大的威脅就會降臨。因此,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棄自己的生命。唯有對生命不生厭棄,生命才不會令人厭棄。聖人因此保持自知,而不過度表現自己;珍惜自己,卻不自高自大。因此,他摒棄那些虛浮的東西,而選擇真正有價值的內在修養。 3. 解釋 這段話蘊含了對治理、生命態度與個人修養的深刻洞察。首先,「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揭示了統治與秩序的微妙平衡。如果百姓不再畏懼法度與威嚴,那麼社會將陷入無序,導致更大的災難與壓迫降臨。這並不是在鼓吹恐懼統治,而是指出當權者應該謹慎對待權力,不能讓百姓習慣於無威的狀態,否則真正的危機將會爆發。這一點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當一個政權失去威信,社會秩序崩潰,往往會迎來更殘酷的動亂與更強硬的專制統治。 接下來的「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則是對個人生命態度的提醒。「狎」有輕慢、玩弄之意,「厭」則指嫌棄與厭惡。這句話勸誡人們不要輕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也不要厭倦自己的生命。如果一個人對自身的生存環境毫不珍惜,甚至厭倦自己的生命,那麼這種態度最終會反噬自身,使生命變得更加痛苦與難以承受。唯有真正珍視生命,生命才會回報以充實與安穩。 而「夫唯不厭,是以不厭」,進一步強調了心態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關係。如果內心不對生命感到厭棄,那麼生命便不會令人厭倦。這與現代心理學的觀點相呼應——人對生活的態度,往往決定了生活本身的品質。抱持積極與珍惜的心態,才能使人生充滿價值與意義。 最後,「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講述了聖人的自我修養之道。真正的智者懂得自省,明白自己的不足,但不會刻意展現自己來博取他人認可。他珍惜自己的價值,卻不自傲,不將自己的優越感凌駕於他人之上。因此,聖人摒棄外在的虛榮與浮華,而選擇內在的真實與純粹。這種態度不僅適用於個人的修養,也是一種理想的領導者風範。 總結來說,這段話從治理、生命態度到個人修養,皆蘊含深刻的智慧。它提醒我們,社會需要適當的秩序來維持穩定,個人應當珍惜生命,不應厭世或輕視自身的存在。而在個人成長上,真正的聖者不追求外在的炫耀,而是注重內在的修行,這種低調而自持的態度,才是真正長久的智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