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 白話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的王者,是因為它能夠善待低處,所以才能成為百谷的王。因此,聖人若想領導百姓,必定先要以謙遜的語言來引導他們;若想領先百姓,必定要站在他們的背後,幫助他們。這樣,聖人處在領導的位置,百姓不會感到沉重;站在前方,百姓不會感到受到威脅。因此,天下的人都樂於推崇聖人,並不會感到厭倦。因為聖人不與人爭鬥,所以天下沒有誰能與之爭。 3. 解釋 這段話體現了道家思想中關於「無為」與「不爭」的核心觀念。老子在此指出,江海能夠成為百谷的王,並不是因為它有強大的力量或壓迫他人,而是因為它選擇了最下的地方,默默地吸納所有的水流,展現出謙卑的特質。這種行為讓江海具備了成為百谷之王的能力,這正是「以柔克剛」的真實表現。 同樣地,聖人之所以能夠引領人民,是因為他們懂得謙遜和以身作則。當聖人希望引領百姓時,他不會以權威或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命令他們,而是以謙和的語言去引導他們,這樣做使得百姓能夠心悅誠服。而當聖人希望領先於百姓時,他會謙虛地站在百姓的背後,幫助他們,並不會自私地把所有的光榮和權力集中於自己。這樣,百姓對聖人充滿敬愛,且樂於推崇。 此外,這段話中也強調了聖人領導的智慧在於不爭。他們不與他人爭執,不與世俗競爭,而是通過自身的德行和自然的力量來影響他人。這樣一來,聖人不會給百姓帶來壓力或困擾,反而能夠使他們在和平與安定中發展。因為聖人不爭,所以世人無法與其競爭或對抗,這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最佳寫照。 綜上所述,這段話表達了「無為」的深刻含義:聖人之所以能夠治理天下,並不是通過強制或爭鬥,而是通過謙遜、順應天道和不爭的態度。這樣的方式使得天下的人民心甘情願地推崇聖人,而不會感到負擔或厭倦。這正是道家思想中「無爭」所帶來的無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