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 白話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的王者,是因為它能夠善待低處,所以才能成為百谷的王。因此,聖人若想領導百姓,必定先要以謙遜的語言來引導他們;若想領先百姓,必定要站在他們的背後,幫助他們。這樣,聖人處在領導的位置,百姓不會感到沉重;站在前方,百姓不會感到受到威脅。因此,天下的人都樂於推崇聖人,並不會感到厭倦。因為聖人不與人爭鬥,所以天下沒有誰能與之爭。 3. 解釋 這段話體現了道家思想中關於「無為」與「不爭」的核心觀念。老子在此指出,江海能夠成為百谷的王,並不是因為它有強大的力量或壓迫他人,而是因為它選擇了最下的地方,默默地吸納所有的水流,展現出謙卑的特質。這種行為讓江海具備了成為百谷之王的能力,這正是「以柔克剛」的真實表現。 同樣地,聖人之所以能夠引領人民,是因為他們懂得謙遜和以身作則。當聖人希望引領百姓時,他不會以權威或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命令他們,而是以謙和的語言去引導他們,這樣做使得百姓能夠心悅誠服。而當聖人希望領先於百姓時,他會謙虛地站在百姓的背後,幫助他們,並不會自私地把所有的光榮和權力集中於自己。這樣,百姓對聖人充滿敬愛,且樂於推崇。 此外,這段話中也強調了聖人領導的智慧在於不爭。他們不與他人爭執,不與世俗競爭,而是通過自身的德行和自然的力量來影響他人。這樣一來,聖人不會給百姓帶來壓力或困擾,反而能夠使他們在和平與安定中發展。因為聖人不爭,所以世人無法與其競爭或對抗,這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最佳寫照。 綜上所述,這段話表達了「無為」的深刻含義:聖人之所以能夠治理天下,並不是通過強制或爭鬥,而是通過謙遜、順應天道和不爭的態度。這樣的方式使得天下的人民心甘情願地推崇聖人,而不會感到負擔或厭倦。這正是道家思想中「無爭」所帶來的無上智慧。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7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 白話文
真實的話語往往不華麗,華麗的話語往往不真實。真正善良的人不善於爭辯,善於爭辯的人往往內心並不善良。有真正智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2025/02/08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你可能也想看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