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常常覺得,內心那原本清晰而有力的聲音,正在變得微弱,彷彿隨時會消失不見,像清晨薄霧般,在日光的照射下無聲消散。
記憶中,以前的思緒如同飽滿的水滴,一顆顆落下,每個念頭都能在夜晚的絕對寧靜中清楚浮現;那時的內心世界,像一口深井,靜謐而幽深,投下一顆石子,也能聽到清晰的回響。
如今,我置身於嘈雜的都市中心,只聽見遠方傳來微弱、幾乎斷斷續續的低語,如同風中殘燭,搖曳不定,隨時可能熄滅。
那份曾經的篤定與清明,如今卻變得模糊而遙遠,內心的聲音,不再是指引方向的燈塔,而更像是迷霧中若隱若現的微光,難以捉摸,令人不安。
這種現象讓我想到人的衰老,那是一種生命不可避免的自然進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如同老舊的機器,零件逐漸磨損,老人的聽覺逐漸退化,從高頻到低頻,一點點地失去捕捉聲音的能力,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生理變化,如同秋葉飄零,是生命週期的一部分。
如果把內心聲音的消失與此類比,那是否意味著,當一個人逐漸走向生命的終點時,不僅是外在的感官功能,連同內在的精神世界,也將隨之黯淡消逝?如同燃燒殆盡的蠟燭,最終只剩一縷青煙,無聲地融入黑暗之中?這種聯想不禁讓人感到一絲生命的無力和悲涼。
但這種內心聲音的減弱,或許不僅是單純生理退化的結果,更可能與我們所處的這個過度工具化的世界息息相關,彷彿我們的心靈也受到了時代的某種侵蝕。
我們的時代,簡直可以稱之為「工具崇拜」的時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工具——無所不在的手機、眼花撩亂的社交媒體、以及似乎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這些科技產物,初衷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它們在提供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如溫水煮青蛙般,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失去了與自身心靈對話的珍貴能力?是否讓我們的心靈,變得像被工具過度使用的機器,疲憊而遲鈍?
工具的本質,原本是為了擴展人的能力而存在,是人類智慧的延伸。
人類的肉身凡胎,自然有其局限性,我們無法赤手空拳擊出時速高達數百公里的高速球,但透過精心設計的網球拍,卻能將球速輕易提升到驚人的三、四百公里,突破了人體能力的邊界;我們也無法像獵豹般在草原上奔跑,更無法像鳥類一樣自由地飛翔於天空。
然而,當工具的角色開始反轉,從輔助變成主導我們生活的主角時,當我們過度依賴工具,甚至將其視為目的本身時,它們是否也在悄無聲息地塑造、甚至扭曲我們,使我們原本豐富而多樣的內在世界,變得單一、模糊、貧瘠?如同精美的容器,內部卻空空如也?
特別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工具對內心聲音的影響尤為明顯而深刻。
現代都市的喧囂,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噪音,更是資訊洪流的具象化呈現,無止盡的訊息、通知、推送,如同潮水般湧來,將我們淹沒。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讓人難以真正安靜下來,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久而久之,那原本清澈、如同山間泉水般的內在獨白,逐漸被各種外在的雜音所覆蓋、稀釋,甚至最終變得沉默,如同乾涸的河床,再也聽不見流水潺潺。我們的心靈,彷彿變成了一個過度擁擠的市場,各種嘈雜的叫賣聲、喧囂聲,淹沒了原本細微而重要的內心獨語。
其次,工具的過度使用,還可能使我們內心的聲音無法得到適當的培養與滋養,如同缺乏陽光雨露的幼苗,難以茁壯成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內在聲音原本應該經歷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單薄到豐厚的演變歷程。但如果我們過度依賴工具所提供的便捷與即時滿足,而沒有給予內心足夠的反思、沉澱與自我引導的空間,這股微弱的聲音,就很可能停滯不前,永遠停留在稚嫩的階段,甚至在外界噪音的干擾下,變質成為不斷批判、自我否定的噪音,反過來干擾我們的心靈。
就像教育,其本質應該是一種幫助人成長、啟迪智慧的工具,但如果教育的方式不當,過度強調工具理性與效率,可能帶來的不是真正的知識與智慧,而是一堆僵化、錯誤的信念,如同沒有生命的機械零件,無法組裝成有靈魂的機器。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一個人試圖表達自己微弱的內心聲音時,卻不斷受到來自外界的貶低與否定,這種脆弱的聲音,便會漸漸被壓抑、扼殺,最終為了自我保護,而選擇徹底沉默,如同受傷的小動物,蜷縮在陰暗的角落,不再發出任何聲響。
心理學中的鏡射理論深刻地指出,個體的自我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界環境,特別是重要他人的反饋。如果這些外界回饋是持續負面的、貶低的,個體便很容易陷入深刻的自我懷疑,甚至從根本上開始否定自身的價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這種現象與金錢的工具性所帶來的困境極為類似——金錢原本只是一種交易的媒介,方便商品與服務的流通,但時至今日,它卻逐漸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社會地位的冰冷標尺,成為許多人焦慮與壓力的巨大來源。
我們天真地以為,只要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獲得幸福與快樂,但殘酷的現實卻往往是,金錢在解決一部分問題的同時,反而創造出更多、更複雜、更難以解決的新問題,如同潘朵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便釋放出難以預料的後果。
這種工具化的問題,甚至也悄悄滲入到我們本應純潔而神聖的性教育領域。
當前社會的性教育現狀,的確非常值得我們深入商榷與反思,當原本應當是愛與親密關係自然流露的性器官,被異化成為某些人謀取利益的工具,或被膚淺地視為衡量自我價值的象徵時,我們在教育中,是否正在本末倒置地忽視人的「整體性」與情感連結?
這種過度工具化的傾向,與我們在社會價值觀中,過度強調外貌、財富、社會地位或單一維度的智力價值,在本質上並無不同——當我們將人身上某個局部的、外在的「工具性」價值過度放大,並以此來定義人的全部價值時,人的內在完整性與豐富性,便會逐漸被侵蝕、瓦解,最終導致心靈的空虛與迷失。
工具性,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往往意味著物化,將人或事物視為可以被利用、被支配的客體,而人類似乎天生就擅長物化他人,將他人視為達成自身目的的工具。
然而,當我們習慣性地物化周遭世界、物化他人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在潛移默化中,將自己也物化了。
這種物化在我看來,如同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它在社會中蔓延,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真誠、互助的關係,也讓我們在盲目追求外在的、工具性的價值的同時,逐漸失去了對自我內心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關照,如同在喧囂的市場中,迷失了回家的路。
這種工具化的心態,又與我們內在的心理防衛機制息息相關,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人們常常會下意識地透過各種外在的工具,來尋求內心的安全感、成就感與價值認同,例如,有些人會不惜重金購買名牌包、豪華汽車、昂貴的奢侈品,來提升在他人眼中的自我價值,借此獲得虛幻的心理滿足。
這種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防衛策略,從長遠來看,反而會使人更加深入地陷入物質主義的量化邏輯之中,將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可以被衡量的外在指標之上,最終不僅沒有成為工具的主人,反而淪為工具的附庸,被工具所完全定義和控制。
這一切讓我想起古希臘那個充滿哲理的詞語「φάρμακον」(Pharmakon),這個詞彙本身就充滿了辯證的意味,它既可以代表「藥」,具有療愈、救贖的意涵,但也同時代表「毒」,潛藏著傷害、毀滅的可能性。
工具從來不是單純中性的存在,它本身就內含著二元對立的複雜性,既有可能幫助我們實現美好的願望,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帶來難以預料的毀滅性後果——正如核能,它可以為我們提供清潔、高效的能源,照亮城市與生活,但一旦失控,也可能瞬間造成毀滅性的核災難,讓生靈塗炭。
網際網路將世界各地的人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連結在一起,促進了資訊的自由流通與知識的廣泛傳播,但也可能讓人沉溺於虛擬世界之中,無法自拔,與真實世界產生嚴重的隔閡與疏離。
那麼,面對這日益遠去的內心聲音,我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將它重新找回,讓它再次清晰而有力地響起呢?
首先,我認為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刻意地遠離過多的外部噪音,包括那些無時無刻不在推送訊息的手機,以及充斥著碎片化資訊的社群媒體,給自己一段真正安靜、不受打擾的時間,如同在喧囂的都市中,為自己開闢一處靜謐的心靈綠洲。
在這段時間裡,關掉手機,遠離社群媒體,斷開與外界資訊洪流的連結,將注意力完全轉向內在,去傾聽自己內心最原始、最真實的節奏,感受那微弱但卻真實存在的心跳與呼吸。
其次,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培養、滋養內心的聲音。
這絕不是透過刻意地「訓練」或強迫自己「思考」就能達成的,而更像是一種溫和的滋養與啟發,透過與他人的真誠交流,不斷豐富內心的語言,拓展內在世界的邊界,使內心的聲音得以逐漸豐富與成熟,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的江河。
再者,那就是單純的「疲憊」。有時候,內心聲音的減弱,並非是因為工具的影響,也並非是心靈的衰老,而僅僅是因為我們過度地、持續地進行內省與反思,讓自己的心靈長期處於高壓運轉狀態,最終導致精神上的精疲力竭。
如同過度使用的機器,需要停下來休息與維護,甚至因此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並非是在否定深入思考的價值,而是要提醒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適當的休息與放空,與積極的思考與探索同樣重要,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陰陽相生,缺一不可。
最後,我想重新回到存在心理學的視角,來更宏觀地看待這一切:工具的存在本身並不是問題的根源,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理解與使用工具,以及我們如何在工具所帶來的便利與人類內在的自由意志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
真正的自由,絕不是簡單地擁有無數的工具,或是被工具所賦予的強大能力所迷惑,而是即便在工具日益普及、功能日益強大的現代社會,我們仍然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被工具所完全控制、所完全定義,仍然能夠堅守內心深處的價值與信念,成為工具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隸。
在這漫長而複雜、充滿變數的生活旅程中,我們仍然可以主動選擇在某些時刻停下匆忙的腳步,放慢追逐外在目標的速度,轉而將注意力投向內在世界,去重新傾聽那曾經強大而清晰的內心聲音。
即使它現在已經變得微弱,甚至感覺快要消失不見,我們仍然可以抱持希望,也許在未來的某個寧靜的時刻,當我們真正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時,它會再次充滿力量地響起,引領我們穿越迷霧,找到生命的方向。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