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內心的聲音——工具、物化與人的整體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1.

我最近常常覺得,內心那原本清晰而有力的聲音,正在變得微弱,彷彿隨時會消失不見,像清晨薄霧般,在日光的照射下無聲消散。

記憶中,以前的思緒如同飽滿的水滴,一顆顆落下,每個念頭都能在夜晚的絕對寧靜中清楚浮現;那時的內心世界,像一口深井,靜謐而幽深,投下一顆石子,也能聽到清晰的回響。

如今,我置身於嘈雜的都市中心,只聽見遠方傳來微弱、幾乎斷斷續續的低語,如同風中殘燭,搖曳不定,隨時可能熄滅。

那份曾經的篤定與清明,如今卻變得模糊而遙遠,內心的聲音,不再是指引方向的燈塔,而更像是迷霧中若隱若現的微光,難以捉摸,令人不安。

這種現象讓我想到人的衰老,那是一種生命不可避免的自然進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如同老舊的機器,零件逐漸磨損,老人的聽覺逐漸退化,從高頻到低頻,一點點地失去捕捉聲音的能力,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生理變化,如同秋葉飄零,是生命週期的一部分。

如果把內心聲音的消失與此類比,那是否意味著,當一個人逐漸走向生命的終點時,不僅是外在的感官功能,連同內在的精神世界,也將隨之黯淡消逝?如同燃燒殆盡的蠟燭,最終只剩一縷青煙,無聲地融入黑暗之中?這種聯想不禁讓人感到一絲生命的無力和悲涼。

但這種內心聲音的減弱,或許不僅是單純生理退化的結果,更可能與我們所處的這個過度工具化的世界息息相關,彷彿我們的心靈也受到了時代的某種侵蝕。

 

2.

我們的時代,簡直可以稱之為「工具崇拜」的時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工具——無所不在的手機、眼花撩亂的社交媒體、以及似乎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這些科技產物,初衷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但它們在提供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如溫水煮青蛙般,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失去了與自身心靈對話的珍貴能力?是否讓我們的心靈,變得像被工具過度使用的機器,疲憊而遲鈍?

工具的本質,原本是為了擴展人的能力而存在,是人類智慧的延伸。

人類的肉身凡胎,自然有其局限性,我們無法赤手空拳擊出時速高達數百公里的高速球,但透過精心設計的網球拍,卻能將球速輕易提升到驚人的三、四百公里,突破了人體能力的邊界;我們也無法像獵豹般在草原上奔跑,更無法像鳥類一樣自由地飛翔於天空。

然而,當工具的角色開始反轉,從輔助變成主導我們生活的主角時,當我們過度依賴工具,甚至將其視為目的本身時,它們是否也在悄無聲息地塑造、甚至扭曲我們,使我們原本豐富而多樣的內在世界,變得單一、模糊、貧瘠?如同精美的容器,內部卻空空如也?

特別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工具對內心聲音的影響尤為明顯而深刻。

現代都市的喧囂,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噪音,更是資訊洪流的具象化呈現,無止盡的訊息、通知、推送,如同潮水般湧來,將我們淹沒。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讓人難以真正安靜下來,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久而久之,那原本清澈、如同山間泉水般的內在獨白,逐漸被各種外在的雜音所覆蓋、稀釋,甚至最終變得沉默,如同乾涸的河床,再也聽不見流水潺潺。我們的心靈,彷彿變成了一個過度擁擠的市場,各種嘈雜的叫賣聲、喧囂聲,淹沒了原本細微而重要的內心獨語。

其次,工具的過度使用,還可能使我們內心的聲音無法得到適當的培養與滋養,如同缺乏陽光雨露的幼苗,難以茁壯成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內在聲音原本應該經歷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單薄到豐厚的演變歷程。但如果我們過度依賴工具所提供的便捷與即時滿足,而沒有給予內心足夠的反思、沉澱與自我引導的空間,這股微弱的聲音,就很可能停滯不前,永遠停留在稚嫩的階段,甚至在外界噪音的干擾下,變質成為不斷批判、自我否定的噪音,反過來干擾我們的心靈。

就像教育,其本質應該是一種幫助人成長、啟迪智慧的工具,但如果教育的方式不當,過度強調工具理性與效率,可能帶來的不是真正的知識與智慧,而是一堆僵化、錯誤的信念,如同沒有生命的機械零件,無法組裝成有靈魂的機器。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一個人試圖表達自己微弱的內心聲音時,卻不斷受到來自外界的貶低與否定,這種脆弱的聲音,便會漸漸被壓抑、扼殺,最終為了自我保護,而選擇徹底沉默,如同受傷的小動物,蜷縮在陰暗的角落,不再發出任何聲響。

心理學中的鏡射理論深刻地指出,個體的自我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界環境,特別是重要他人的反饋。如果這些外界回饋是持續負面的、貶低的,個體便很容易陷入深刻的自我懷疑,甚至從根本上開始否定自身的價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這種現象與金錢的工具性所帶來的困境極為類似——金錢原本只是一種交易的媒介,方便商品與服務的流通,但時至今日,它卻逐漸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社會地位的冰冷標尺,成為許多人焦慮與壓力的巨大來源。

我們天真地以為,只要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獲得幸福與快樂,但殘酷的現實卻往往是,金錢在解決一部分問題的同時,反而創造出更多、更複雜、更難以解決的新問題,如同潘朵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便釋放出難以預料的後果。

這種工具化的問題,甚至也悄悄滲入到我們本應純潔而神聖的性教育領域。

當前社會的性教育現狀,的確非常值得我們深入商榷與反思,當原本應當是愛與親密關係自然流露的性器官,被異化成為某些人謀取利益的工具,或被膚淺地視為衡量自我價值的象徵時,我們在教育中,是否正在本末倒置地忽視人的「整體性」與情感連結?

這種過度工具化的傾向,與我們在社會價值觀中,過度強調外貌、財富、社會地位或單一維度的智力價值,在本質上並無不同——當我們將人身上某個局部的、外在的「工具性」價值過度放大,並以此來定義人的全部價值時,人的內在完整性與豐富性,便會逐漸被侵蝕、瓦解,最終導致心靈的空虛與迷失。

 

3.

工具性,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往往意味著物化,將人或事物視為可以被利用、被支配的客體,而人類似乎天生就擅長物化他人,將他人視為達成自身目的的工具。

然而,當我們習慣性地物化周遭世界、物化他人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在潛移默化中,將自己也物化了。

這種物化在我看來,如同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它在社會中蔓延,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真誠、互助的關係,也讓我們在盲目追求外在的、工具性的價值的同時,逐漸失去了對自我內心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關照,如同在喧囂的市場中,迷失了回家的路。

這種工具化的心態,又與我們內在的心理防衛機制息息相關,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人們常常會下意識地透過各種外在的工具,來尋求內心的安全感、成就感與價值認同,例如,有些人會不惜重金購買名牌包、豪華汽車、昂貴的奢侈品,來提升在他人眼中的自我價值,借此獲得虛幻的心理滿足。

這種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防衛策略,從長遠來看,反而會使人更加深入地陷入物質主義的量化邏輯之中,將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可以被衡量的外在指標之上,最終不僅沒有成為工具的主人,反而淪為工具的附庸,被工具所完全定義和控制。

這一切讓我想起古希臘那個充滿哲理的詞語「φάρμακον」(Pharmakon),這個詞彙本身就充滿了辯證的意味,它既可以代表「藥」,具有療愈、救贖的意涵,但也同時代表「毒」,潛藏著傷害、毀滅的可能性。

工具從來不是單純中性的存在,它本身就內含著二元對立的複雜性,既有可能幫助我們實現美好的願望,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帶來難以預料的毀滅性後果——正如核能,它可以為我們提供清潔、高效的能源,照亮城市與生活,但一旦失控,也可能瞬間造成毀滅性的核災難,讓生靈塗炭。

網際網路將世界各地的人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連結在一起,促進了資訊的自由流通與知識的廣泛傳播,但也可能讓人沉溺於虛擬世界之中,無法自拔,與真實世界產生嚴重的隔閡與疏離。

 

4.

那麼,面對這日益遠去的內心聲音,我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將它重新找回,讓它再次清晰而有力地響起呢?

首先,我認為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刻意地遠離過多的外部噪音,包括那些無時無刻不在推送訊息的手機,以及充斥著碎片化資訊的社群媒體,給自己一段真正安靜、不受打擾的時間,如同在喧囂的都市中,為自己開闢一處靜謐的心靈綠洲。

在這段時間裡,關掉手機,遠離社群媒體,斷開與外界資訊洪流的連結,將注意力完全轉向內在,去傾聽自己內心最原始、最真實的節奏,感受那微弱但卻真實存在的心跳與呼吸。

其次,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培養、滋養內心的聲音。

這絕不是透過刻意地「訓練」或強迫自己「思考」就能達成的,而更像是一種溫和的滋養與啟發,透過與他人的真誠交流,不斷豐富內心的語言,拓展內在世界的邊界,使內心的聲音得以逐漸豐富與成熟,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的江河。

再者,那就是單純的「疲憊」。有時候,內心聲音的減弱,並非是因為工具的影響,也並非是心靈的衰老,而僅僅是因為我們過度地、持續地進行內省與反思,讓自己的心靈長期處於高壓運轉狀態,最終導致精神上的精疲力竭。

如同過度使用的機器,需要停下來休息與維護,甚至因此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並非是在否定深入思考的價值,而是要提醒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適當的休息與放空,與積極的思考與探索同樣重要,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陰陽相生,缺一不可。

 

5.

最後,我想重新回到存在心理學的視角,來更宏觀地看待這一切:工具的存在本身並不是問題的根源,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理解與使用工具,以及我們如何在工具所帶來的便利與人類內在的自由意志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

真正的自由,絕不是簡單地擁有無數的工具,或是被工具所賦予的強大能力所迷惑,而是即便在工具日益普及、功能日益強大的現代社會,我們仍然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被工具所完全控制、所完全定義,仍然能夠堅守內心深處的價值與信念,成為工具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隸。

在這漫長而複雜、充滿變數的生活旅程中,我們仍然可以主動選擇在某些時刻停下匆忙的腳步,放慢追逐外在目標的速度,轉而將注意力投向內在世界,去重新傾聽那曾經強大而清晰的內心聲音。

即使它現在已經變得微弱,甚至感覺快要消失不見,我們仍然可以抱持希望,也許在未來的某個寧靜的時刻,當我們真正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時,它會再次充滿力量地響起,引領我們穿越迷霧,找到生命的方向。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avatar-img
85會員
89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人只有在自由、開闊、能夠勇敢追求所愛的狀態下,才最能彰顯自身價值,活出自我,獲得幸福。
在同情之餘,一種微妙的情緒也在悄然蔓延。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了敬意,也坦言,雖然欽佩杜梅的成就,但並不願意過她那樣的人生。這種矛盾的心態,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充滿同情,但在同情之餘,又會不自覺地想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應對焦慮的解決之道,既不是走快一點,也不是走慢一點。
只有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放在意識層面處理,我們才能真正讓那件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塵埃落定。如果一味逃避,那些事務及其相連的遺憾、憤怒、不滿、怨懟等情緒,只會流入潛意識之中,並繼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婁燁通過這部電影,就像在使用一種精神分析的手法,使觀眾將那兩年某些沒有處理的部分,重新回到意識層面去處理。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沉迷哲學需要被防範?在這個充斥抖音、手遊與社交媒體的時代,我沒見過有哪位年輕人因陷入哲學思考而荒廢學業、逃離職場。當一件根本不成問題的事情被當成問題,往往是為了掩蓋更嚴重的問題。明明問題不在哲學,卻非要抓哲學當擋箭牌。這種空洞的警告牽涉兩種常見的心理機制——「心理代償」與「替罪羊心理效應」。
我們習慣把「教育」和「婚姻」當成保底方案,卻沒看到:教育品質與認證含金量會隨著供需失衡而不斷流動,婚姻中的人性對等、互相尊重也需要雙方真心維護,而非冷淡利用。真正的成熟在於放下敷衍與輕蔑,不再用過時的想像來鞏固脆弱的自尊,而是勇於直視世界的不確定、承認環境與自身有限性,並以踏實行動回應。
人只有在自由、開闊、能夠勇敢追求所愛的狀態下,才最能彰顯自身價值,活出自我,獲得幸福。
在同情之餘,一種微妙的情緒也在悄然蔓延。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了敬意,也坦言,雖然欽佩杜梅的成就,但並不願意過她那樣的人生。這種矛盾的心態,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充滿同情,但在同情之餘,又會不自覺地想要與他們保持距離?
應對焦慮的解決之道,既不是走快一點,也不是走慢一點。
只有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放在意識層面處理,我們才能真正讓那件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塵埃落定。如果一味逃避,那些事務及其相連的遺憾、憤怒、不滿、怨懟等情緒,只會流入潛意識之中,並繼續從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婁燁通過這部電影,就像在使用一種精神分析的手法,使觀眾將那兩年某些沒有處理的部分,重新回到意識層面去處理。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沉迷哲學需要被防範?在這個充斥抖音、手遊與社交媒體的時代,我沒見過有哪位年輕人因陷入哲學思考而荒廢學業、逃離職場。當一件根本不成問題的事情被當成問題,往往是為了掩蓋更嚴重的問題。明明問題不在哲學,卻非要抓哲學當擋箭牌。這種空洞的警告牽涉兩種常見的心理機制——「心理代償」與「替罪羊心理效應」。
我們習慣把「教育」和「婚姻」當成保底方案,卻沒看到:教育品質與認證含金量會隨著供需失衡而不斷流動,婚姻中的人性對等、互相尊重也需要雙方真心維護,而非冷淡利用。真正的成熟在於放下敷衍與輕蔑,不再用過時的想像來鞏固脆弱的自尊,而是勇於直視世界的不確定、承認環境與自身有限性,並以踏實行動回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當你屬於自己,你會回到自己之內,安處於當下, 你與自己合一,感覺完整且自由。
Thumbnail
那個形象,那個form ,是個很深入的植入,是人類潛意識的木馬,是我自己所允許的共振頻率。 所有一切干擾我,影響我的舊有制約、別人期望、社會期待,我是否願意通通摧毁而且不再創造? Yes!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Bad, POD and POC, Al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自由不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
你想讓人懂你,瞭解你, 你首先得要懂自己,瞭解自己, 你與自己的關係,是所有關係的基礎, 你既保有自己真實的本質,也能夠分享與付出, 你真正掌握了自主權,營造你想要的關係。
當你對自己沒有掌控力,就會延伸出很多的煩惱和擔憂, 力量就不在自己身上; 力量來自於有紀律的專注練習, 你會回到自己之內,觀照自己,覺察當下的呼吸, 你的內在力量會穩定下來,清楚你是誰、你的決定、你的人生、你渴望的方向。
用別人的視角看自己,將別人的感受套用在身上, 怎麼樣你也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怎麼樣都不會開心。 設立個人界線是重要的, 為自己控制之內的負責,對控制之外的放手, 更信任、更臣服、更忠實於自己。
控制與被控制,其實是一體兩面,都不是自由的, 你以為你控制了, 其實,你是被某種需要給控制了; 拿回你的力量, 透過力量去專注、去行動、去冒險, 那是屬於你的人生,你的成功,你的圓滿與完成。
真實而完整地表達自己,做內心渴望的事,做我們責任範圍內的事, 其餘的,不是我們的事,也不在我們控制之內; 明辨個人界線,放下不屬於你的,自我賦權, 你會更輕鬆、更自在、更滿足、更自由。
Thumbnail
真正的自由 是為自己的所有負起全責 如果你做的每件事情 都是你傾聽自己的內心 開心喜悅的去做 你正在「愛自己」 當你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 你會全然的相信你自己 行動開始就是為自己播下未來的種子 用愛灌溉你的種子 用喜悅、興奮、好玩的心享受過程 如果短暫的低潮和自我懷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當你屬於自己,你會回到自己之內,安處於當下, 你與自己合一,感覺完整且自由。
Thumbnail
那個形象,那個form ,是個很深入的植入,是人類潛意識的木馬,是我自己所允許的共振頻率。 所有一切干擾我,影響我的舊有制約、別人期望、社會期待,我是否願意通通摧毁而且不再創造? Yes!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Bad, POD and POC, Al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自由不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
你想讓人懂你,瞭解你, 你首先得要懂自己,瞭解自己, 你與自己的關係,是所有關係的基礎, 你既保有自己真實的本質,也能夠分享與付出, 你真正掌握了自主權,營造你想要的關係。
當你對自己沒有掌控力,就會延伸出很多的煩惱和擔憂, 力量就不在自己身上; 力量來自於有紀律的專注練習, 你會回到自己之內,觀照自己,覺察當下的呼吸, 你的內在力量會穩定下來,清楚你是誰、你的決定、你的人生、你渴望的方向。
用別人的視角看自己,將別人的感受套用在身上, 怎麼樣你也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怎麼樣都不會開心。 設立個人界線是重要的, 為自己控制之內的負責,對控制之外的放手, 更信任、更臣服、更忠實於自己。
控制與被控制,其實是一體兩面,都不是自由的, 你以為你控制了, 其實,你是被某種需要給控制了; 拿回你的力量, 透過力量去專注、去行動、去冒險, 那是屬於你的人生,你的成功,你的圓滿與完成。
真實而完整地表達自己,做內心渴望的事,做我們責任範圍內的事, 其餘的,不是我們的事,也不在我們控制之內; 明辨個人界線,放下不屬於你的,自我賦權, 你會更輕鬆、更自在、更滿足、更自由。
Thumbnail
真正的自由 是為自己的所有負起全責 如果你做的每件事情 都是你傾聽自己的內心 開心喜悅的去做 你正在「愛自己」 當你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 你會全然的相信你自己 行動開始就是為自己播下未來的種子 用愛灌溉你的種子 用喜悅、興奮、好玩的心享受過程 如果短暫的低潮和自我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