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取自網路
今天分享《人生4千個禮拜》的閱讀感想。
之前讀《尋找你的牛》時,我明白了安排空白時段的重要性。
適當的空白,能讓我們避免過度安排任務,有助於身心健康,也能提高整體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刻意保留空白時段,
能讓我們不被繁忙的行程壓垮,也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活。
但現代社會的便利性,卻讓我們失去了許多人際交流中的「空白」。
比如:
在樂曲中,適當的停頓或停留,
反而能強化情感表達,增添層次感。
一首音樂不可能是 從頭到尾的高音轟炸,
適時的留白,才能讓旋律更有張力與呼吸感。
文學創作中,留白 是一種重要的技巧。
例如唐詩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中並未明確描述「隱者」的形象,
而是透過景物對話,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
這種未說破的意境,反而讓詩詞顯得更高深莫測。
演員的「停頓」 也是一種留白。
有時候,一句台詞前的沉默、動作的停留,
比直接說出口更能傳達情感,讓觀眾更能投入。
此外,影集與電影在緊湊的劇情中,
通常會穿插一些 輕鬆、舒緩的片段,
以免整部作品過於壓迫,影響觀看體驗。
一部沒有節奏變化的劇情,就像沒有停頓的演講,會讓人感到疲憊。
回顧學生時代,我們每天至少上課 8 小時,
幾乎是連續吸收新知識,但卻缺乏消化的時間。
事實上,人一天能夠專注的時間頂多 2-3 小時,
如果沒有適當的休息與間隔,學習效果反而會變差。
因此,課堂與課堂之間的「空白時段」 非常重要,
這能讓學生有時間消化、整理、內化學習內容,比起連續填塞知識,更能讓學習變得有效。
從這些例子來看,「空白」對人生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努力,一直給自己安排新任務,
卻沒有適時停下來思考,可能會在某一天崩潰,自己卻毫無察覺。
過於緊湊的生活,不會帶來更好的成果,反而會讓壓力無法釋放。
空白時段的重點不在於時間長短,
而是讓自己擁有專屬的空間,暫時脫離外界與內心的壓力。
當我們學會接受「空白」的價值,
才真正掌握了平衡生活的關鍵。
接下來談談將就
首先,生產力是一個陷阱。增加效率只會使你忙得更不可開交。
為什麼會這樣說?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
但實際上,當我們達成更高生產力的時候,我們的工作量並不會變少,反而會變得更多。
因為我們原本在同一個時間點可以做一件事情,現在變成可以做兩件事情。
英國幽默作家與歷史學者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在1955年寫道:「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就會膨脹到那麼多的時間。」
我們永遠不可能模仿成功人士在早上七點前完成的六件事,就能夠辦到事事盡在掌握。實際上,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而且,如果你成功完成更多事情,你會發現你的終點線反而開始後退,
因為你會想要做更多、做得更好。你的工作將會獲得更多的工作,你會想辦法擠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
社會的壓力讓你想要花更多的時間運動、與他人互動、冥想、打造自己的副業。你甚至不會滿足於小小的事業規模,永遠永無止境。
時間管理的悖論:當你愈會管理時間,你就需要愈多時間去做更多事。
市面上出現許多時間管理的書籍,讓我們更有效率,讓我們可能可以用一半的時間去完成過去一整天的工作。
但在大多數的人力市場上,你增加的績效並不會有效地獎勵,或者是當每個人都提升工作效率,那相對來說你的努力就被抵銷。
同時,你也會發現你越會時間管理,你要做的事情就越多。
事實上, 我們並不擁有時間, 也無從控制時間。
我們很常宣稱我們擁有時間,比如說我們有三個小時可以做某些事,或者是我有三天可以做某個專案。
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你不可能確定你有三個小時可以用,除非這件事已經成為過往,只有已經確定的事情才能算是你真的擁有過。
而我們的計劃、目標設定、焦慮,其實就是因為假設這些時間是我們可以掌握或擁有的,
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安和焦慮。我們期盼的事物永遠會碰上外在世界的真實打擊。
現實中總會半路殺出一件一件的事情來。
所以說,我們並不擁有時間,也無從控制時間。
就比如說出國這件事好了,不論你做了多少準備、花了多少錢、預留多少時間、提早了抵達機場,你無從得知這件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
所謂的我們擁有時間, 不過是我們預期有時間處理罷了。
認知科學家霍夫士達特提出「霍夫士達特定律(Hofstadter's law)」
你計畫做的任何事,花的時間永遠比預期中還長。
換句話說,即便你知道某項計畫大概會超出預定的時間,你也調整過時間表,所需的時間依然會超出你新評估的完成時間。
我也曾經是一個會按照時間規劃的人,尤其是旅遊。
我之前甚至會將要搭哪一班車的時刻表都填好,每一筆車錢花費都記錄下來,甚至設定每一個景點的限制時間,搞得好像機器人一樣。
平常的生活習慣也是,強迫自己要提早規劃,沒有三四個月的空檔提前規劃就不敢去旅遊。
任何事情都盡可能提早規劃,就提早規劃。
但結果就是——如果事情沒有按照規劃前進,我就會變得焦躁不安、愧疚,覺得自己沒有完成進度。
過度的未雨綢繆,儘管能預防大難臨頭,但未來永遠無法保證。
無論你預留多少時間,都不能保證事情當下是否會有意外。
甚至可以說,不論你的計劃安排到多遠以後,你永遠無法懈怠,無法確定每一件事情是否如你所願。
事實上,你只是把「不確定性」這件事情一直往前推,推到地平線而已,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
人的焦慮來源就是想要事先知道事情的結果。
你永遠無法確定未來如何,也永遠地力有未逮。
時間有如不受控的幼兒——你愈想控制,要時間照你的意思去做,它就愈是從你手中逃脫。
時間有一個令人抓狂的特性——你越想要控制它,要求它按照你的計劃進行,它就越會從你手中溜走。
想想我們現在的科技:洗碗機、微波爐、噴射引擎,這些工具幫助我們省下了無數的時間。
我們本該感到時間變得更充裕、更從容才對。
但實際上,每個人的步調變得更快了,大家變得更沒有耐性了。
你無法耐心等待微波爐加熱 2 分鐘,無法等待網頁讀取 10 秒鐘,甚至無法等待信件要花三天才會寄達。
我們應該變得更從容才對,然而,生活的步調卻變快了,每個人都變得更沒有耐心了。
我們可能都聽過一個大石頭小石頭的故事
就是一個罐子裡面,你如果先將小石頭放到裡面的話,你的大石頭就裝不下了
然而今天時間管理真正的難題是不是我們不懂得要先放大石頭而是大石頭實在太多了
然而大石頭故事的謊話, 現在的問題不是先放大石頭還是小石頭, 而是大石頭太多了
每一件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是固定的,事事都想要完美,是不可能的。
作者以作家卡夫卡為例:
卡夫卡想要全心投入文學創作,又想要與伴侶相親相愛。
但面對未婚妻要求結婚的請求,他感到痛苦。
他雖然辦了訂婚宴,但最後還是取消了婚約。
他在日記中提到,參加訂婚宴讓他感受到「有如戴上手銬腳鐐的囚犯」。
兩年後,他們再次訂婚,但維持不久。
1917 年,卡夫卡以罹患肺結核為由,再度取消了婚約。
最後,他的未婚妻嫁給了一名銀行家。
這個例子與我們的處境非常相似。
但現實是——每一件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是固定的。
你選擇了 A,就意味著你必須放棄 B。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完美完成。
我們焦慮地期待能夠完成所有的事情,這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不如不掙扎,才是最自然的選擇。
「時間管理」的最大誤區:
你越能真正的掌握自己的時間, 反而越孤單,反而你去嘗試接受時間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這件事,反而容易滿足,容易獲得喜悅
你越想管理時間,壓力就越大。
相反地,當你承認人生的局限性,用「配合」的方式,而不是「反抗」的方式,反而更容易獲得滿足與喜悅。
我們執著於將手中的時間提煉出最好的未來價值,卻無視當下。
然而,關鍵的時刻,永遠是「現在」。人生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現在」,最後是死亡。
我們把時間當成能夠掌握的事物,
不免於因此執著於妥善利用時間這件事情。
但不幸的是,你越是努力好好利用每一段時間,
就越會有一種「每一天都必須完成既定任務」的感覺,
以最終達到你所追求的「更寧靜、更美好、更充實」的未來。
然而,那個未來永遠不會到來。
因為我們把時間當成手段,當成可以利用的工具,
當成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
當你過度把時間當成工具來使用時,
你的目光只會放在你想去的地方,卻忽略了 當下你身處何處。
就像這一次,我和朋友去菲律賓旅行,
回來時,被朋友說:「你好像都不在現場,你的心好像都不在,你人好像不在這裡。」
因為即便在旅行,我仍然堅持聽例行性的 Podcast,仍然閱讀例行性的書籍。
結果就是——人在,但心不在。
長時間的關注點放在「未來」,會導致一種 「等我終於」的心態:
如果我們沉浸在這種心態,永遠無法真正感受到幸福與滿足。
實際上,試圖獲得「安全感」,只會讓人永遠感覺不到滿足。
因為他們,會把 「當下」 視為一種手段,只是為了協助自己抵達 「更美好的未來」。
然而,就算他們真的控制住了工作量,
或者遇見了所謂的「靈魂伴侶」,也會再找其他藉口來推遲滿足感。
然而,資本主義就像一部巨大的機器,
這部機器的目標,是未來的獲利。
它將所有的人、事、物都化為工具,包括: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在渡假的紐約商人與墨西哥漁夫的聊天:
漁夫說他每天只工作幾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就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音樂。
紐約商人建議他:「你應該更努力工作,把利潤拿去投資,組成大型船隊,付錢請別人去捕魚,自己就能專心賺錢,等你有錢了,就能早早退休。」
漁夫問:「那接下來呢?」
商人回答:「然後你就可以曬曬太陽、喝喝酒、和朋友玩音樂!」
資本主義的思維,讓我們把時間當成工具,
讓生活只是為了 不斷提高生產力——生產、生產、還是生產。
現代生活常讓人覺得這是一場艱辛的旅程,
只要 「撐過眼前的難關」,
就能抵達一個 「更美好的未來」。
然而,人生,不過是一連串的現在,然後是死亡。
過去無從掌控,未來也無從預知。
試圖操縱未來,無異於越俎代庖。
聖經曾提到:「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
現代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曾說過:「我不在乎發生什麼事情。」
這句話並不是叫我們不做準備,
而是當你活出 「我不在乎發生什麼事情」 的態度時,
你的內心便不會 期待未來的走向,
也不會一直緊張,焦慮事情是否會如期發展。
這也就是所謂的 「盡人事,聽天命」。
我們的計畫,永遠只是當下的意願,
只是對未來施加的一點微薄影響力。
但未來,當然沒有義務聽你的。
所以,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限制。
有時候,自由並非來自進一步地掌控時間表,而是允許我們受限於群體的韻律。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每一件事情本身就需要一個固定的時間。
就像卡夫卡一樣,不可能既想要在文學上精進自己的造詣,又希望能夠與伴侶相親相愛。
我們要接受人生的有限性。
當我們過度重視生產力時,反而會勤奮地完成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卻會被拖延。
你越是勤奮認真地完成任務,你越會感到痛苦,因為重要的事情都被拖延了。
事實上,這是一種抗拒的反應,
源於內心對「無法掌控一切」的焦慮感。
我們應該練習——不要對所有事情都做出即時反應。
不要急著處理那些擋在路中的瑣事,
而是拒絕這類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力最重大的事物上。
或許你會感到不安,因為你知道這樣做,
你的電子郵件、雜務和待辦事項將進一步堆積如山。
但你要忍住!
偶爾把自己逼緊一點,在必要的情況下多塞一點工作,但那不該成為你的預設模式。
我們還需要動用意志力,抗拒「體驗更多事物」的渴望。
因為這種渴望,只會讓你覺得——自己還有更多事情沒有體驗過。
當你真正理解:「錯過世上大多數的體驗,是必然的結果」時,
「還有太多事情沒體驗過」這件事,就不再是個問題。
你可以全心全意地享受你實際上有時間體驗的那一點點,
那只是 滄海一粟,但已經足夠了。
錯過絕大多數的事情,才是人生的常態。
全心全意享受滄海一粟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心靈達到平靜。
停止不必要的重複,
建立太多重複的事務,只會讓自己更焦慮,更難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我們需要面對人生的有限性。
書中提到一個加拿大作家大衛・凱恩(David Cain)的故事。
他在多倫多的希臘城區參加過一場活動,
但兩週後,在他逛過的同一個地方,
一名精神錯亂的男子開槍,擊中 14 人,其中 2 人死亡,兇手最後也自盡。
從理智上來說,凱恩的生還並非他的能力,而只是偶然的幸運。
畢竟,每天有上千人走過那條街道。
但光是想到——那些槍擊事件中的受害者,本可能是自己,
就足以讓他思考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意義。
這裡,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
「我只是剛好活著,並沒有宇宙法則說我應該活著。」
「活著只是碰巧,並不保證我能多活一天。」
我們隨時可能會死,活著只是碰巧而已。
當我們嘗試切換這樣的觀點時,
你會發現——日常的瑣事,不再讓人感到焦躁。
例如:
這些日常的瑣事,常常讓我們煩躁,
因為我們試圖掌握自己的時間,反而讓自己更容易情緒低落。
你好不容易規劃好了今天的行程,
結果卻被 無關緊要的小事 耽誤了,
當然會心情煩躁。
但——如果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我們還活著」這件事上,
整件事就變得完全不同了。
就算這次的事情真的很煩人,
但與「我們還活著」相比,這些小事,真的算不了什麼。
然而,既然時間是有限的,你可能會想拒絕「將就」。
但如果你花了 10 年 在約會網站上,苦苦尋找完美的對象,
那麼,這其實也是一種 「將就」。
因為你選擇 耗費 10 年的有限人生,處於另一種不理想的情況。
世上許多管理時間的書籍,
它們的核心 並不在於如何完成所有事情,
而是 如何明智地決定「不要做什麼。」
以及 如何不要因此感到罪惡感。
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更好的「拖延方式」。
拖延,其實是一種無法避免的事情。
任何時候,你幾乎都在拖延「某一件事」。
甚至,到你死的那一天,可能還是有事情沒有做完。
因此,我們應該更明智地選擇——
拖延「哪件事」?延後「哪件事」?
並專注於眼前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真正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
並不是讓我們完成所有的事情,而是 幫助我們評估「應該忽略哪件事物」。
這裡,作者提出了 三個原則,
幫助我們過濾不必要的事情:
就像領到薪水的那一天,先抽出一部分存起來、投資,或償還債務。
同樣地,如果你最重視某些事情,
就應該先把時間挪出來,先「支付自己」。
如果你不現在替自己保留時間,
那麼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也不會突然神奇地空出來,讓你完成那件事。
在每一天你精神最好的時刻,將最重要的計畫安排進來,與自己開會,保護好自己的時間。
管理專家 班森(Jim Benson) 與 東尼安妮・狄瑪莉亞・貝瑞(Tonianne DeMaria Barry)
在《個人看板》(Personal Kanban)一書中詳細探索這個策略,
建議——一次不要做超過三件事。
其中,我最有感受的,是這第三點。
書中舉了一個 巴菲特(Warren Buffett) 的例子——
他曾經給他的司機一個建議:
這些 「中等重要」 的事情,
雖然 沒有足夠重要到成為人生的核心,
但 它們的吸引力足夠大,會讓人分心。
所以,我們需要想盡辦法、不惜代價,避免去做它們。
當然,我們不一定要完全照這個故事的方式去清單化人生目標。
但這個世界上,「大石頭」真的太多了,
讓你根本無法專注完成幾件關鍵的事情。
甚至,那些 「吸引力中等」的大石頭,也太具有誘惑性。
所以,我們必須「不惜代價」努力避免去做它們。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知名的建築設計師,設計出全世界最美的清真寺。
凡是見過這張設計圖的人,
都想要 買下它,甚至偷走它。
知名的建築商人 懇求這位設計師,
希望他能讓他們建造這座清真寺。
但最終,這位設計師將自己鎖在書房內,
抱著設計圖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然後,一把火燒了它。
為什麼?
因為 他想像中的清真寺是完美無瑕的,
一想到 建造時不得不妥協,他就會感到萬分痛苦。
現實世界,我們無法事事掌控,
也不可能讓一切都符合我們的完美標準。
總會有某些因素,讓我們創造出不完美的事物。
但——
我們的 才能有限,時間有限,
我們能 掌控的局勢,影響他人的行為,這些也都是有限的。
如果你遲遲不開始,
總是擔心成果不夠理想,那麼你大概永遠都沒辦法完成這件事情。
前面提到——
作者想要當個好爸爸、好丈夫,
又想成為業界的明星,
還想投入馬拉松訓練、長時間禪修,甚至去社區當義工。
他幻想著,這些事情能夠順利地同時進行。
然而,當他真正開始執行時,才會發現:
「只有在某些事情上花較少的時間,
才能挪出時間去做其他事情。」
你必須接受——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夠「完美」進行。
未來,只是一個概念,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如此渴望未來,
因為——夢想,總是比現實更加美好。
「定下來」是現代人常見的恐懼。
然而,將就並不是一種錯。
只是,這個世界上成千上萬的資訊,都告訴你要追求極致、追求完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想要成就最充實的人生,其實也是一種將就。
為了讓你的奮鬥能夠達到最高的位置,
你不僅需要奮鬥,還要 持續地奮鬥,非常久。
舉例來說:
當你做出這些選擇時,你同時也放棄了其他生涯的可能性。
這,其實也是另一種將就。
戀愛關係也是如此。
如果你想維持一段關係,
你必須接受,這段關係一定會有不完美的地方。
這時候,你需要放棄「外面有更好選項」的想法。
有時候,關係中出現的問題,
並不是 你另一半有問題,或者你自己有問題,
而是——你終於意識到,另一半也是個普通人,
也有他的局限性,不如你想像中完美。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例子——
以前,我和一些朋友關係很好,
但現在,我已經很少與他們聯繫。
因為每當聚會時,
我們很難再找到共同話題,有時候甚至會發現,雙方的話題都有局限性,
漸漸地,這段關係就不再像以前一樣美好。
這不是因為誰變了,
而是因為,人的人生階段不同了,話題自然也不同了。
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
與他的研究團隊做過一個研究——
他們讓數百人 免費挑選一張藝術海報帶走,
然後將受試者分成兩組:
結果發現——
在後續的追蹤調查中,「不能換的那一組」反而更快樂!
因為他們不會猶豫不決,
不會一直想著——「或許還有更好的選項?」
這群人對自己選定的海報,滿意度顯然更高。
當你無法再回頭時,你的焦慮反而會消失,
因為你只剩下一個方向——往前走,接受自己的選擇。
這讓我想到,其實我是個容易猶豫不決的人。
舉個例子:
每當我去商場的美食街,
我一定會先繞一整圈,把所有店家看過一遍,才決定吃哪一家。
我不會馬上做出選擇,
而是邊走邊想,等到最後一刻才決定。
這種 「猶豫不決」的習慣,
其實不只出現在美食街,還出現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
今天我明明需要一雙訓練用的鞋子,
但因為覺得自己還沒調查好哪一雙最適合我,
結果我最後根本沒有買。
事實上,「將就」是一個需要練習的事情。
當我們學會將就時,
生活反而會變得更快樂、更輕鬆、更容易得到滿足,甚至不再感到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