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兩梯微客志工傳送門:
這次前往的Erdenet是蒙古國的第二大城,以銅礦聞名。我們服務的孩子大多因為家人長期在外地工作、失業、或是酒癮而疏於陪伴跟照顧,而我們去的據點-Eagle Center提供給這群孩子食物、安心的學習環境。Eagle Center的牆壁上有許多建築藍圖,機構的姊姊告訴我們:希望未來的Eagle Center可以變成這樣,有更多讓孩子遊戲的地方,孩子們也會常常問什麼時候會完成。
機構的牆上貼滿了孩子們的名字,以及記錄他們表現的代幣制度。教室內擺放著許多活動照片,說著孩子們在機構中的點滴。例如,在 Eagle Market 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用代幣兌換自己想要的物品。可以感受到,機構也想把最好的資源留給這群孩子。
然而,受限於經費,機構只能幫助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一旦年滿,他們便需獨自面對現實,撐起自己的未來。
再看一次牆上的藍圖,比起這座尚未完工的建築,孩子們12歲過後的人生才是更讓人擔憂的未竟之地,真的好希望在Eagle Center的時光能成為他們日後獨自前行的底氣,當世界的重量落回他們身上時,心底能有溫暖的依靠。
走去據點的路上(📸:文)
右上方是據點藍圖(📸:文)
軍人會每天去換山上石板的日期(除了假日xd)
扣除交通時間,實際在服務據點陪伴孩子只有三~四天。因為我是一個比較需要相處的人,坦白的說,我沒辦法跟孩子有太深的交流或連結。但是與其中一個小妹妹的互動,成為了我這次梯隊中最明媚卻濕潤時光。
她是第二天才出現在據點的。那天早上跟她玩了各種不同的小遊戲,從妳追我躲到模仿彼此的動作再到丟暖暖包,她笑得很燦爛,瞇成一條線的眼睛溢出開心。孩子的小小世界真的好純粹,目光所及的一切彷彿就是她的全世界,快樂原來可以是那麼的簡單。
下午有個夥伴的活動是做一隻會飛的蝴蝶,她做了兩隻,兩隻蝴蝶上黏了名牌,一張寫她的名字,一張寫我的,她把貼著我的名字的那隻蝴蝶塞到我的手中。
據點有兩間教室,放學時間我在其中一間教室,感受到有雙小小軟軟的手拍拍我的背,是她!我轉過身看她,她跟我揮揮手示意我她要回家了,我回給她一個擁抱。
隔天她出現在據點時我毫不猶豫的向她伸出雙手,她回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牽起我的手去捏黏土,我們在彼此身邊獨立作業,是一段寧靜卻有力量的陪伴,而且這次我們都很有默契的捏給對方,我送她一顆愛心,她用黏土拼出我的名字。
還有一些微小卻讓人心底暖暖的、或酸酸的時刻。像是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言語上的交流,只有第一次見面時我指著我的名牌帶著她唸出我的名字,或是有一回因為我不願意借她手機而鬧彆扭後的和好,還有最後一天下午玩遊戲跌倒受委屈,把自己鎖在廁所裡哭的模樣。
我最喜歡我朝著妳張開雙手,妳緊緊抱住的每一刻。如果陪伴有形狀,那肯定是藏在這些眼神、肢體語言還有遊戲之間。我沒有好好跟妳說再見,也沒有踏進妳的家,但我希望妳能快樂長大,生活偶有低谷,期盼妳在Eagle Center簡單卻飽滿的快樂,能成為支撐妳的微光。
2025冬,我們在Erdenet相遇,在心裡重逢。
微客的國際志工服務有三大面向,分別是40%的弱勢孩童陪伴及活動帶領、40%的體驗當地生活、以及20%的自我成長及收穫。
在這次的服務中,需要搭乘約12小時的臥鋪火車前往據點。臥鋪火車是四個人一間,上面的暖氣很足夠,我們會窩在其中一間包廂聊天,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感情史、想法等等...。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生命故事的夥伴們因著緣分相遇,交織出不同的火花,放眼望去的大雪園彷彿塗上屬於我們的顏色,柔柔暖暖的。我知道那幾個小時將被我小心的珍藏在我的時光博物館中,對我而言,能夠與這群人一起面對面真誠的交流、談心,是不可能再重來的美好,也是純屬1242T獨一無二的回憶。
服務結束返回烏蘭巴托後,我們去了著名的成吉思汗雕像和特勒吉國家公園,以及騎馬體驗。其中我最最最喜歡的是在特勒吉國家公園內有一塊「烏龜石」,導遊著我們爬了一小段,我很沉浸在那段需要微微手腳並用攀爬的時光,也很回味從上面眺望的當下。我們還造訪國家公園內的寺廟- Aryapala Temple,從寺廟望去,山腳下的蒙古包點綴著雪地,導遊說,他們稱那些蒙古包為「白色的珍珠」。
在蒙古的那幾天,不論是陪伴孩子,或是體驗當地文化,都好像將我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認真去體驗當下,什麼都顧不得。希望日後當我掉入漩渦時,可以記得蒙古的慢時光:好好看看沿途的風景,繼續奔跑時也不至於太辛苦。
臥鋪火車上,小小的包廂塞滿大家
烏龜石!爬這個超好玩!
這次的我有別於以往,是以引導員的身分出隊,引導員也是志工,帶領更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去愛上遠方的孩子。
初出茅廬,我其實有好多的緊張跟顧慮,擔心所做的各種決策或溝通會對大家造成不好的影響,憂慮著自己在志工跟引導員角色轉換間的分寸沒有拿捏好,還有永無休止的懷疑-我真的有辦法成為一個好的引導員嗎?我似乎沒有那些我認為優秀的引導員應該具備的特質。
我的配搭曾經跟我說過:「當妳是隊員時,可能有80%在孩子身上;成為引導員後,大概只剩20%在孩子身上,80%都在隊員身上。」在蒙古的那幾天,我總覺得自己沒有好好享受出隊的每一刻,取而代之的是緊繃的情緒和對自己的質疑。
可是當我細細回望這段旅程,困擾著我的雲霧好像退散了一點。憶起陪伴孩子的時光,有的夥伴第一天就迅速跟孩子們玩在一塊兒、有的夥伴像孩子王,揹著據點的小孩遊戲、摔角;有的夥伴與孩子並肩坐著,一起畫畫、做手作。跟著孩子一起大笑、奔跑、或是陪孩子串一條手鍊,都是陪伴的不同樣貌,而觀察每個夥伴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陪伴孩子,其實是很幸福的事,會發現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小小力量將世界照亮。
第一次以引導員的身分出隊,看見自己的許多不足,也體會到原來要完成一個梯隊需要這麼多人事物的溝通和幫助;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來配得上這份幸運。也希望我能在接下來的歷練中打磨自己,期盼下一次帶隊時,看見更成長、從容的自己。
1242T對我而言是一個很特別的融合,有高手雲集而且健談好聊的社會人士,還有古靈精怪卻又活潑可愛的大學生,以及盡力參與每項活動卻又有點迷迷糊糊的國高中生。
(📸:文)
謝謝我的配搭蘇,謝謝他一步一步的帶領我了解引導員這個角色,有他在真好。還有蒙古的駐地引導員跟翻譯們: Gigi、Enhjin、Baya。也要謝謝微客總部的同工瞻前顧後的處理很多大小事,以及14位願意踏出自己習慣的生活圈,一同前往蒙古國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