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味:都市傳說
https://udn.com/news/story/7272/8548927
【台灣味:都市傳說】謝宜安/集體情緒的壓縮檔
2025-02-16 00:00 謝宜安
▋被視為真實、廣泛流傳的虛構故事
自研究都市傳說以來,幾次遇到新朋友,我都會做一個測試:詢問對方的學校、出生地,參考對方大致的年紀,回答出對方「可能聽說過的都市傳說」。十次中往往有七八次成功。按學校猜,準確率最高:政大生聽過「蔣公銅像換馬腳」的傳說,清大生聽過「人社院兒童樂園」之說,大學住宿生可能曾被告誡「爬到上鋪睡覺前,記得靠上椅子」(傳說中若不這麼做,晚上睡覺就會有「人」站在椅子上,看著睡上鋪的人)……一次去淡江演講,問到該校知名的傳說「宮燈姊姊」,台下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年紀是另外一個參照標準,四、五十歲的人多半聽過「孩童被截肢行乞」的傳說,二十多歲年輕人則鮮少知道「愛滋針頭戳人」傳說。但也有些跨越時代的傳說,十分長壽的「辛亥隧道旁有女鬼攔計程車」,從國中生到白髮長輩都有人聽說。
都市傳說的核心是,被視為真實、廣泛流傳的虛構故事。正因為都市傳說的真實性如此弔詭,許多傳說會讓人終其一生都相信著它──我直到長大研究都市傳說,才發現我國小時深信不疑的「長髮女生坐大怒神慘死」完全沒有這回事。但我兩年前去該遊樂園,還現場聽到一名爸爸拉著女兒,手向上指著遊樂設施說:「那裡死過人。」即便並無此事,傳說依然持續流傳。
人們不是應該相信真相嗎,為什麼會誤信傳說?然而正是這些虛假的傳說,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形成我們理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是不可能公正客觀地理解這世界的──無論如何,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總是夾帶某些情緒,某些想像,某些迷思。都市傳說正是這些情緒的載體。
▋某些強烈的情緒、執念或焦慮
台灣經歷過許多社會意識轉折的時刻。在這些時刻,社會往往瀰漫某些強烈的情緒、執念或焦慮。只要有傳說掌握到這份情感,就可能流傳開來。1950年代,台灣剛脫離日本統治,這時許多人相信「日軍在台灣留下了大量的黃金寶藏」。還有不少人聽信傳說,投入實際的掘金行動,但最終都無功而返。除了台灣以外,馬來西亞也有日軍黃金的傳說。台灣與馬來西亞的共通點,是曾經被日本殖民或占領。對於這些資源被掠奪的地區來說,幻想日本把珍貴的黃金留在本地,好像就能得到一種想像的補償──日軍應當留下寶藏,那是被掠奪的我們應得的。然而殖民地視角難以知道的是,連銅像都拿去出征、窮途末路的日本帝國,要留下大量黃金是何等困難。
1985年,台灣因《優生保健法》上路,而開啟「墮胎合法化」的大門。與此同時,「墮胎會產生嬰靈」的傳說散布開來。即便沒有佛典證實「嬰靈」的存在,學者也表示「嬰靈」實際上抄襲自日本「水子」之說,但新興的靈異傳說依然成了許多人心中的陰影。追溯嬰靈之所以讓人害怕的原因,和當時「墮胎合法化」引起的焦慮有關。在那個距今四十年的保守氛圍裡,依然有許多人相信,墮胎是罪惡之事。或許是從這份罪惡感中誕生了嬰靈:既然如今沒有法律來定罪,那就交由控制人心的「嬰靈」傳說接管。在社會的性別觀念往前推進之時,嬰靈傳說成了另一股反向箝制的力量。
1980年代報媒出現大幅「超渡嬰靈」廣告,和當時「墮胎合法化」引起的焦慮有關;1987年6月2日《聯合報》採訪報導指出:「利用人性挑動不安,實在難謂為正道。」
▋丐童、幽靈船與殭屍上岸
1990年,中廣一名聽眾在廣播裡分享了她「朋友的朋友」的故事:小孩失蹤,父母束手無策求神問卜,卻在行天宮外發現自己被斷腿割舌的小孩。這則傳說引爆了家長的恐慌,國小校門被接送車輛擠得水洩不通。新聞局細究真相,卻發現「朋友的朋友」背後,是流傳了至少十八人以上的謠言。謠言不真,行天宮外沒人見過符合描述的丐童。但傳說戳中為人父母的深刻焦慮:就在丐童謠言爆發的前幾年,許多國小學童被綁架,甚至慘遭撕票。丐童傳說是綁架、撕票恐懼的變形:在現實與傳說中,父母珍視寶愛的孩童,都淪為陌生人摧殘、盈利的工具。
1995年,台中衛爾康西餐廳發生死亡人數六十四人的大火,成為台灣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一建築物火災事故。在那之後,「幽靈船」傳說盤據人心:據說幽靈船集滿百名才會開走,如今已載走了六十四名死者,還差三十六名……這則傳說是恐怖的預言,認定了悲劇不會到此為止,未來還有眾多犧牲者。恐怖預言之所以有人相信,除了大型火災後的人心惶惶外,也有現實原因:彼時消防法規尚未完善,執行也不徹底,建築物火災頻傳。細察起火原因,都是尚未「盡人事」,並非出於天意。但是說再多公共場所的防災隱憂,也不如「幽靈船盤旋」的警告來得直接,儘管兩者實際上是同一回事。
1990年代,台灣許多地方都有「殭屍上岸」的傳聞。彰化傳說殭屍跳到八卦山,台中傳說百貨公司裡展示用的殭屍咬死了人,屏東的小學生帶佛珠上學,住宿生在門上貼符。宜蘭民眾打電話到警察局,說自己兒女所在的文化中心有殭屍出沒,希望警察前去解救。警察回應,這只是荒謬的無稽之談,但民眾並不相信,護子心切地隻身前往文化中心。那是殭屍在香港電影裡跳來跳去的年代,在這些煞有其事的流言蜚語中,穿著清朝服飾的殭屍從電視跳到現實,從中國游到台灣,化身捕風捉影的「目擊報告」。
▋想像並非憑空成型
想像並非憑空成型。每個時代都有那時代的焦慮與恐懼。無形的恐懼難以捉摸,幻化成有情節的都市傳說,走得更遠。因此都市傳說沸沸揚揚起起落落的歷史,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情緒的歷史。當那份情緒成為過去,都市傳說也不再嚇人。曾經,許多大學都有「殉情女子死後變成女鬼」的傳說,但這類傳說如今已失去它曾經的「淒美」情調,因為「殉情」的情感已近乎絕種。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能透過這些傳說,嗅到某種過時的浪漫……都市傳說彷彿壓縮過的檔案,儘管說來都是一則簡短故事,但細細讀取它,會發現虛構的傳說背後,卻乘載了無比重要的社會記憶。
https://udn.com/news/story/7272/8548929
【台灣味:都市傳說】曲辰/現代焦慮的變貌:台日都市傳說比較
2025-02-16 00:00 曲辰
▋轉嫁焦慮,以更具體的恐慌取代
日本民俗學家飯倉義之在探討二十一世紀「都市傳說」的發展時指出,電視與電影的推波助瀾,使許多原本歸類為「怪談/鬼故事」的內容,直接以「都市傳說」之名為人所知。都市傳說本就源於口傳文學,並在現代傳播環境生成,因此這樣的演變並不意外。然而,飯倉提醒,這容易讓人過度關注都市傳說的「戲劇效果」,卻忽略其背後的結構與成因,削弱對其社會文化背景的理解。
明治時期,日本積極展開現代化,其中正包括電力系統的設置。十九世紀後半的電線並不像現在一樣是用塑膠皮包裹,而是架好金屬線後再由工人塗上煤焦油好作為絕緣體。那漆黑、帶著光澤、散發著強烈氣味的濃稠液體看在當時日本人的眼中,猶如血液一樣,因此盛傳電線上塗著的是處女的血。這造成了群眾的恐慌,年輕女性們紛紛學已婚婦女將牙齒塗黑、剃掉眉毛,就是怕被當成電線的材料。
這個橋接了前現代與現代的謠言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了都市傳說如何作為一種解釋機器,一方面將民眾還不熟悉的煤焦油與血連結在一起,表現出對新事物的恐懼;一方面則為血賦予了「處女」屬性,得以規訓女性的行為與身體。
類似的結構即便到世紀之交的台灣也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紀初期,坊間傳說肯德基採用的雞經過基因改造,不但沒有頭,而且會有六隻腿四隻翅膀,甚至有人因此拒絕去用餐。這一樣可以看到人們因為現代速食行業的勃興與高速生產而萌生的疑問:「那些腿跟翅膀之外的東西到哪去了?」並將這個疑問與我們對時興的生物複製、改造技術的恐懼連結在一起,進而內在規訓不去吃「有問題」的速食。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發現都市傳說的某種內在文化意義,它以一種素樸的常民敘事方式將我們對於生存與現代生活的不適應具象化,儘管在道德上失之單薄,卻可以成功地轉嫁民眾的焦慮,以一種更為具體的恐慌取代。
▋文化內在邏輯不同,發展出各異的傳說
用同樣的觀點,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類似的都市傳說背景下,台灣跟日本的文化內在邏輯的不同,最終發展出的都市傳說亦有所差異。
例如同樣是圍繞著「隧道」而生的都市傳說,台灣的辛亥隧道是以「鬼」為驚嚇主體,故事往往是計程車司機載到一個女子,到目的地後女子說要進門拿錢,良久未出,司機忍不住前去敲門,結果出來另外一個人說那個乘客早已死去。根據謝宜安的調查,這樣的情節其實是知名都市傳說「消失的搭車客」(The Vanishing Hitchhiker)的變形,而該故事的原型可追溯至1930年代美國汽車普及的時期,當時人們對陌生人搭乘自家車輛的恐懼,正是源於對汽車這一新興交通工具的陌生感。而在台灣,這種陌生感並非來自於汽車,而是來自辛亥隧道周圍的環境──該隧道四周被第二殯儀館與福州山墳場包圍,在台北繁華的都市區塊中突兀地矗立著一片恐懼地景。於是,計程車成了這種恐懼的當代媒介,轉譯了對該地區陰森氛圍的想像。
在日本,「隧道」則往往與禁制的空間產生聯繫。位於福岡的犬鳴隧道,原本是北九州與福岡市的重要交通要道,後來因新隧道落成而遭廢棄,隨之衍生出犬鳴村傳說──據說,若突破政府封鎖進入舊犬鳴隧道,便能抵達一座不存在於日本地圖上的神祕村落。關於這座村莊的故事版本繁多,幾乎匯集了日本典型的廢棄山村恐怖敘事,使其成為網路上談及都市傳說的經典題材。我們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窺見日本村落共同體機制的餘緒,以及傳統山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失能與消亡。犬鳴村的憑空虛構,或許正是這種社會變遷下的產物──我們既畏懼山村,卻又清楚知道那是一個被我們拋棄的地方,它承載了人們的複雜情緒,並成為這類消逝地景的象徵性存在。
▋地緣政治影響都市傳說的發展方向
除了文化的內在機制外,有時候地緣政治也會影響都市傳說的發展方向,就好比「涼菸令人陽痿」這個謠言,便與美國菸商的市場策略相互交織。由於菸商長期將涼菸產品主要推向有色人種社區,導致非裔美國人吸食涼菸的比例高達九成。因此,有一種陰謀論認為,涼菸實際上是白人針對黑人族群的生物干預手段,旨在削弱甚至逐步消滅非裔族群。
類似的情況也曾發生在1980年代的日本。由於行銷策略與民族性等因素影響,日本的涼菸銷售比例在全球名列前茅。同一時期,日本經濟高速成長,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這使得經濟不景氣的美國開始興起「日本攻擊論」(Japan bashing),認定日本即將成為最大的敵人。在這樣的氛圍下,涼菸的流行再度變成美國刻意操控,以影響日本人生育率的手段。相較於此,在缺乏類似背景的台灣,當我們透過將涼菸等同於「娘」、「女人抽的」這樣的偏見做出性別區隔,那陽痿的威脅便無法連結上男性了。
都市傳說不僅反映當代社會的焦慮,映照出台日文化內在邏輯的差異,更能凸顯現代文化的互動不止於國境。這些故事雖有相似的恐懼動機,卻在各自的文化脈絡中演化出不同的敘事模式。都市傳說當然是帶著現代面貌的「故事」,但也是社會對變遷與未知的回應,展現出時代與地域交織下的焦慮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