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都在規劃新產品嗎?那些沒看到的產品營運日常|EP7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產品經理的工作不只規劃新功能、開展 Roadmap,其實有滿多時間需要處理營運工作,像是小功能優化、bug 修復和資料維護等 ,這些看似微小,但常常是確保產品穩定性和用戶體驗的基礎。

raw-image

一、產品營運的定義與範疇

⠀⠀

這裡指的產品營運是「規劃新功能之外的日常運行和維護相關任務」,包括幾個方面:

  • 功能優化:對現有功能進行微調,以提升用戶體驗或避免非預期的操作,例如「增加欄位的錯誤提示、優化表單的填寫流程、增加操作時的阻擋條件」。
  • Bug 釐清:修復功能邏輯錯誤,以確保產品穩定性,例如「修復特定付款方式造成的訂單錯誤、修復商品上架的欄位阻擋邏輯」。
  • 修改資料:更新產品的資料,以確保時效性,例如「更新使用者的時區、大量更新商品頁的銷售起訖日期」。

這些看似簡單,但都是產品日常維運的基礎,產品經理需要確保這些任務都能在每週都能被及時處理,減少第一線人員收到客訴。

⠀⠀


⠀⠀

二、產品營運與產品規劃的差異

⠀⠀

上述提到的產品營運,其實在產品規劃中也會碰到,那為什麼要特別區分產品營運呢?以下再描述一下差異:

  1. 時間急迫
    在產品規劃中,若專案延遲,產品經理通常可以與利害關係人協調、延後上線時間,但產品營運若遇到的是 Bug,通常不會是單一個案,而是固定比例的人都會遇到,像是 0.01% 的人在某個情境會交易失敗,就會讓消費者和客戶對系統產生不信任甚至留一星負評,因此這個情境都需要緊急 Hotfix 處理。
  2. 客訴成本
    某些功能雖然不算是 Bug,但因為在使用者操作上容易造成誤會,因此可能讓客服人員每天都會有 10 個詢問,這種雖然非實質造成公司損失,但耗費的客服成本也相當巨大,因此這類型也會被列入緊急項目,在主要專案過程的插件處理。

⠀⠀

雖然上面提到的情境都偏向緊急事項,但產品經理在處理維運任務時,難免也會遇到一些挑戰,像是:

  1. 緊急程度的判斷
    有時產品經理收到一個 bug,但第一時間可能不確定是極少數使用者的問題還是多數狀況,因此需要當下先自行還原情境,根據使用者操作路徑確認是否有異常。
  2. 影響程度的判斷
    收到 Bug 後,若跟交易有關,有時候還要處理賠付問題,以電商平台為例,若消費者在一段時間都無法下單,可能需要賠償給該客戶,為了減少賠付金額,因此也需要盡快修復線上狀況。
  3. 資源分配的協調
    在滿檔的開發團隊中,有時所有工程師都手上有專案或任務在做,產品經理需要當下決定哪個任務要優先執行、哪個可以先暫緩,確保工程師可以根據你的判斷進行工作調整。
  4. 部門協作的溝通
    有些功能因為是多平台都遇到的 Bug,例如 web、ios app、android app都需要一起調整,這時產品經理需要協調各組工程師,確保大家可以一起修復的某個情境。

⠀⠀


⠀⠀

三、產品營運的工作心得

⠀⠀

通常 PM 都會想要接觸產品策略規劃、產品數據分析,而產品營運比較偏行政營運類的則比較少人願意接觸,但實際上產品營運卻也是產品重要的角色,特別是 Jr.PM 若剛進公司,可以透過處理維運單快速掌握產品現況!

因為這個角色會很常需要跨部門合作:

  • 業務:收集客戶反饋並納入優化計劃,滿足 B 端客戶的小需求。
  • 客服:處理用戶投訴並分析常見問題,制定長期解決方案。
  • 技術:協調開發資源,確保 bug 修復和功能優化的及時性。

在收集這些維運項目的過程中,可以更知道第一線使用者都在抱怨什麼、最常操作什麼功能,但也會有一些缺點。

以大部分公司的產品團隊,PM 在晉升時難免都會看績效,而績效多半根據「你過去這一年做過多少好成績,像是中大型功能、或功能是否有提升具體數據、或是否協助客戶簽下大客戶、或是否針對產品提出新的規劃洞見」,而這些都是做產品營運比較不會碰到的(但有時也跟資歷有關,有些公司可能是 Sr.PM 才會碰到策略面)。

⠀⠀

產品營運雖然佔約工作中的 20% 左右,但卻能夠提升產品穩定性和客戶滿意度。

  • 對 B 端客戶來說,代表更可靠的系統品質。
  • 對 C 端消費者來說,代表更流暢的體驗和更少客訴。

而在 PM 本身的能力累積,也有幾個面向:

  • 決策依據:通過分析異常行為,釐清「若不修復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來進行提案,累積自己的決策思維。
  • 優先排序:根據問題的影響範圍和頻率,決定開發資源分配,「需要立即插件處理,且要今天 5 點 Hotfix 修復上線」,累積自己的優先級排序原則。
  • 團隊溝通:在不斷與工程團隊、測試人員合作過程中,這類小型的需求修復,也可以培養團隊溝通的默契。

⠀⠀


⠀⠀

四、結論

⠀⠀

產品營運幾乎是每個 PM 都會遇到的日常工作,在和不同公司的 PM 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也並不是每個 PM 都可以 100% 時間都在做「新功能規劃、策略發想」,其實都有 20-40% 的時間是維運釐清,有些維運(Task)在釐清完,也會提高到專案等級(User Story / Project)。

另外在我之前的工作經驗,Jr.PM 幾乎一開始都會碰到產品維運,先從處理日常釐清單開始了解產品全貌,可以更快速了解使用者怎麼操作功能、也可以知道系統通常有哪些漏洞或限制(這些有時從產品教學文件看不出來)。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PM 對技術概念的理解深度可能會影響需求落地精準度 與開發時程可控性,若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術用語,不僅能幫助 PM 更好地理解技術限制與實作可能性,更能提升與工程師的溝通效率。
產品經理如何和工程師順暢溝通協作?幾乎是每個 PM 都會遇到的問題,有效溝通不僅能加速開發進度,更能確保產品品質和團隊士氣,這篇想記錄過往我觀察到的特定溝通方式,讓我在工作中比過往更順暢,從建立共同語言到打造互信關係。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PDM)在不是工程師、設計師的直屬主管,但在敏捷開發團隊中卻扮演關鍵領導角色,這篇想記錄之前聽到的 PM 講座心得,講師分享產品經理如何展現領導特質和溝通技巧,在沒有傳統管理職權的情況下,如何帶領團隊實現產品願景與目標。
產品經理在評估 AI 解決方案時,除了關注表層的功能應用,也需要提出底層技術架構對產品實際效能的關鍵影響,像是 AI 生成商品敘述、AI 客服聊天機器人、AI 店員等,在各種 AI 應用的場景,都需要讓 B 端企業願意為 AI 解決方案付費,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產品商業模式。
隨著 AI Agent 逐漸發展,人資日常工作的履歷審核和面試篩選也會藉由 AI 來加速作業,但 AI Agent 要如何設計才能讓人資更有效的進行招募,這篇想以產品經理角度切入產品規劃、流程設計,初步說明 AI Agent 的潛在應用。
在準備產品經理面試時,產品數據指標的 Case Study 一直是訓練產品思維的方式之一,像是遇到「用戶活躍數下降、訂閱數下降、月營收下降」等,身為產品經理會如何提出對策,這篇會藉由「當音樂平台的訂閱數下降,該如何拆解現況和提出策略」。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PM 對技術概念的理解深度可能會影響需求落地精準度 與開發時程可控性,若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術用語,不僅能幫助 PM 更好地理解技術限制與實作可能性,更能提升與工程師的溝通效率。
產品經理如何和工程師順暢溝通協作?幾乎是每個 PM 都會遇到的問題,有效溝通不僅能加速開發進度,更能確保產品品質和團隊士氣,這篇想記錄過往我觀察到的特定溝通方式,讓我在工作中比過往更順暢,從建立共同語言到打造互信關係。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PDM)在不是工程師、設計師的直屬主管,但在敏捷開發團隊中卻扮演關鍵領導角色,這篇想記錄之前聽到的 PM 講座心得,講師分享產品經理如何展現領導特質和溝通技巧,在沒有傳統管理職權的情況下,如何帶領團隊實現產品願景與目標。
產品經理在評估 AI 解決方案時,除了關注表層的功能應用,也需要提出底層技術架構對產品實際效能的關鍵影響,像是 AI 生成商品敘述、AI 客服聊天機器人、AI 店員等,在各種 AI 應用的場景,都需要讓 B 端企業願意為 AI 解決方案付費,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產品商業模式。
隨著 AI Agent 逐漸發展,人資日常工作的履歷審核和面試篩選也會藉由 AI 來加速作業,但 AI Agent 要如何設計才能讓人資更有效的進行招募,這篇想以產品經理角度切入產品規劃、流程設計,初步說明 AI Agent 的潛在應用。
在準備產品經理面試時,產品數據指標的 Case Study 一直是訓練產品思維的方式之一,像是遇到「用戶活躍數下降、訂閱數下降、月營收下降」等,身為產品經理會如何提出對策,這篇會藉由「當音樂平台的訂閱數下降,該如何拆解現況和提出策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寫作對產品經理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自我審視,還有助於邏輯思維和溝通技巧的培養。此外,透過寫作,產品經理可以與全球頂級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保持競爭力。
Thumbnail
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能決定產品走向嗎?產品路線圖怎麼制定?這篇想整理我在不同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也分享不同公司的產品決策方式。
Thumbnail
在敏捷開發過程中,每兩週都會有一場回顧會議(retro),PO、UX、RD、QA 會針對該 Sprint 進行檢討和反思,這篇想記錄以產品經理(PO)的角度常被提到的檢討點,一方面是幫助自己成長,另一面是更濃縮自己的產品想法。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對產品經理、產品企劃、產品策略、產品規劃有興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其實流程不是不能改,只是考量要長遠、考慮周到。財會工作就是搜集、整理、統計、分析資料,不是只「記帳」而已,任何流程的建立都是為了能便於分析,快速找到問題。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是連自己也輕看自己的工作了。
Thumbnail
產品經理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備清晰的思維和溝通能力,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力和專案管理的能力。這篇文章分享了產品經理的工作職掌以及所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考,自己真正的目標,以及可採取的行動。
作為一位產品經理(PM),了解並優化公司的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以下是五個步驟,幫助你系統性地改善流程、加速產品處理時程,提高公司的效率。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這裡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以幫助產品經理有效地管理每天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Thumbnail
寫作對產品經理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促進自我審視,還有助於邏輯思維和溝通技巧的培養。此外,透過寫作,產品經理可以與全球頂級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保持競爭力。
Thumbnail
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能決定產品走向嗎?產品路線圖怎麼制定?這篇想整理我在不同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也分享不同公司的產品決策方式。
Thumbnail
在敏捷開發過程中,每兩週都會有一場回顧會議(retro),PO、UX、RD、QA 會針對該 Sprint 進行檢討和反思,這篇想記錄以產品經理(PO)的角度常被提到的檢討點,一方面是幫助自己成長,另一面是更濃縮自己的產品想法。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對產品經理、產品企劃、產品策略、產品規劃有興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產品經理做每個產品決策時,都不斷會被客戶、客戶經理、產品主管詢問各種為什麼,像是為什麼這樣設計?出發點是什麼?影響是什麼?因此這篇想記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產品問答,包含影響我哪些產品思維和框架。
Thumbnail
其實流程不是不能改,只是考量要長遠、考慮周到。財會工作就是搜集、整理、統計、分析資料,不是只「記帳」而已,任何流程的建立都是為了能便於分析,快速找到問題。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是連自己也輕看自己的工作了。
Thumbnail
產品經理在企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備清晰的思維和溝通能力,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力和專案管理的能力。這篇文章分享了產品經理的工作職掌以及所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思考,自己真正的目標,以及可採取的行動。
作為一位產品經理(PM),了解並優化公司的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以下是五個步驟,幫助你系統性地改善流程、加速產品處理時程,提高公司的效率。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這裡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以幫助產品經理有效地管理每天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