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急診室:隨時可能崩潰的醫療堤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大雨傾盆,河水暴漲,我們總希望堤防能夠守住洪流,不讓災難吞噬家園。然而,當堤防的排水閘門被堵住,水位一點一滴升高,終究有潰堤的一刻。台灣的急診室,正面臨這樣的危機——病患源源不絕地湧入,醫療體系的「出口」卻被堵住,無法及時疏散。一旦這道防線崩潰,不僅醫護人員不堪重負,真正需要緊急救治的病患,恐怕也會被困在這場浩劫之中。

一、急診壅塞,不只是「門口」的問題

有人誤以為急診壅塞是因為太多人跑來掛急診,像是一條擠滿車輛的高速公路,塞車的原因是上路的車子太多。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是「入口」,而是「出口」——急診住院床位不足,病人無法轉入一般病房,導致急診室人滿為患,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車子因為前方堵塞,無法駛出交流道,結果造成全線癱瘓。

台灣急診醫學會的分析指出,這場災難的本質是 「急診住院待床壅塞」,病患進得來,卻出不去。背後的關鍵問題包括:

  • 醫院病房關閉,護理人力不足:因為護病比規範,醫院必須關閉部分病床,導致住院床位短缺,影響急診病患的轉入。
  • 醫院內部床位調度失衡:有些病房仍有空床,但因為醫院內部預約住院與急診床位分配不均,無法妥善利用資源。

這使得急診室成為「醫療堤防」的低窪地帶,所有來不及排出的洪水都擠在這裡,水位持續升高,壓力與日俱增。

二、急診室的醫護人員,成了堤防上的苦行僧

當我在過年期間給好友、急診醫師林健盛拜年時,他回了一句話:「急診室爆了,忙得頭昏腦脹……。」這不是誇張,而是他們每日的現實。

急診醫護人員就像負責防洪的工人,日夜守在堤防上,用血肉之軀對抗洶湧的水勢。但他們不是機器,長時間的高壓工作,加上過勞與人力短缺,讓他們的身心狀態逐漸崩潰。這場災難不僅是病患的煎熬,更是醫護人員的煉獄——如果再不解決,未來恐怕將迎來大規模的醫護離職潮,讓這道堤防徹底失守。

三、急診崩壞的後果:當「生命之門」變成「死亡陷阱」

想像一下,如果救護車把一位心肌梗塞患者送進急診,醫護人員卻發現沒有病床可以安置,只能讓病人留在急診走廊等待,甚至被迫在輪椅或長椅上治療。這樣的情境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每天都在各大醫院上演的現實。

當急診室超載,醫療資源就會被稀釋,原本應該即時救治的重症病人,可能因為沒有病床、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力,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最終,急診室不再是拯救生命的「生命之門」,而變成一座擠滿病患、等待奇蹟發生的「死亡陷阱」。

四、如何解開這場醫療災難?

我們不能讓這道醫療堤防潰堤,否則洪水將摧毀整個體系。解方並非單純地開設更多急診室,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出口」的問題。具體來說,可以從 短期應變長期改革 兩個層面著手:

(1)短期應變措施:緊急開通「出口」

  • 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強制要求醫院開放更多病房,彈性接收急診病患,而非單靠急診室苦撐。
  • 調控加護病房(ICU)資源:在急診壅塞時,中央應介入調整 ICU 床位,確保重症患者能優先獲得治療。
  • 增加急診醫護人力:提供獎勵機制或額外支援,避免醫護人員過勞倒下。
  • 推動分級醫療:加強基層診所的夜間與假日醫療服務,讓輕症病患不必湧入急診,減少無謂的壓力。

(2)長期改革方案:打造更有韌性的醫療體系

  • 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由政府設立應急計畫,確保突發狀況時能迅速調度資源。
  • 調整健保支付制度:提供財務誘因,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優先收治急診病患,而非讓醫療體系陷入「門診優先、急診無解」的困境。
  • 發展急診住院替代方案:例如居家急症照護、門診抗生素治療(OPAT),讓部分病患不必長期佔用住院床位。
  • 強化醫療監測機制:政府應掌握各醫院的住院床位使用率,確保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避免病房閒置卻讓急診室淪為「人滿為患的戰場」。

醫療體系,不能成為「被動的災難接受者」

台灣的急診室,就像一條岌岌可危的堤防,醫護人員已經在洪水中苦撐多年,但如果不從體制上進行變革,這場災難只會一再上演,最終的受害者將是每一個需要醫療照護的人——包括你我。

當醫療資源變得稀缺時,我們不能只是被動接受災難,而應該主動尋求改變。如果我們仍然讓急診室獨自承受這場「醫療洪災」,那麼總有一天,這道堤防將不堪重負,全面潰堤,而我們所熟知的醫療體系,也將被無情的洪水吞噬。

avatar-img
2會員
25內容數
整形整心的醫學人文;拯救胎兒的仁心仁術;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公益與公義;從八字命理談人生;破譯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傳承後世的家族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邱文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及醫師協會「週五校友線上講座」, 21日中午邀請謝瀛華執行院長線上分享「兩岸醫療舆台心經驗」,特別說明東莞台心醫院積極打造帀兩岸「無縫醫療模式」有成,讓台商與中國病患在兩岸之間獲得更連貫且優質的醫療服務。這場線上分享會,計有北醫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協會李友專理事長及師生、醫護人員
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普通的新加坡上班族,每個月從薪水中撥出一小部分捐給公益金(The Community Chest),支持身障者、失業者和年長者的生活改善。他並不富有,但他相信,哪怕是一點點付出,也能讓社會更溫暖。然而,這筆捐款並不只是來自他個人,因為政府正透過一項計劃——「公益配對基金」(Mat
黃國昌15日當上民眾黨黨主席,感覺像是坐上了一輛「高速列車」,但這列車的方向盤還沒調好,車廂裡還有一堆人在吵架,甚至車輪有些鬆。他上任之後,馬上面對七大燒燙燙的問題,每一個都像是關鍵的「政治大魔王」,稍有不慎就可能火燒連環船,燒到民眾黨自身難保。 第一把火:「2年條款」是保命符還是絆腳石? 民眾
川普再稱台灣搶走晶片生意:「若不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根據《孫子兵法》的智慧,台灣面對川普政府可能的半導體政策,有上、中、下策,涵蓋不同層次的戰略選擇,以保全產業競爭力,同時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上策(全勝之計):技術為盾,聯盟為劍,強化台灣不可取代性 核心思想:孫子曰:「不戰而
TVBS 報導,近年護理人員的離職潮,再再凸顯台灣醫療體系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根據近期統計光是今(2025)年初,更有324人離開,顯示即便在年終獎金發放期間,仍有大量護理人員選擇離開職場。 台灣護理人員的離職問題由來已久,主要原因包括薪資待遇不佳、工作壓力過大、人力配置不足、晉升機會有限,以及
自2021年元旦以來,連續49個月人口數呈現「生不如死」的狀態。事實上,台灣正面臨少子化、老齡化、人口流失三大問題,這不僅影響勞動市場,也將對社會福利、經濟發展與國家競爭力帶來深遠衝擊。透過國際案例與不同角度的分析,我將從多個層面探討人口困境的可能解決方案。 1. 少子化:生不如死的困境 202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及醫師協會「週五校友線上講座」, 21日中午邀請謝瀛華執行院長線上分享「兩岸醫療舆台心經驗」,特別說明東莞台心醫院積極打造帀兩岸「無縫醫療模式」有成,讓台商與中國病患在兩岸之間獲得更連貫且優質的醫療服務。這場線上分享會,計有北醫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協會李友專理事長及師生、醫護人員
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普通的新加坡上班族,每個月從薪水中撥出一小部分捐給公益金(The Community Chest),支持身障者、失業者和年長者的生活改善。他並不富有,但他相信,哪怕是一點點付出,也能讓社會更溫暖。然而,這筆捐款並不只是來自他個人,因為政府正透過一項計劃——「公益配對基金」(Mat
黃國昌15日當上民眾黨黨主席,感覺像是坐上了一輛「高速列車」,但這列車的方向盤還沒調好,車廂裡還有一堆人在吵架,甚至車輪有些鬆。他上任之後,馬上面對七大燒燙燙的問題,每一個都像是關鍵的「政治大魔王」,稍有不慎就可能火燒連環船,燒到民眾黨自身難保。 第一把火:「2年條款」是保命符還是絆腳石? 民眾
川普再稱台灣搶走晶片生意:「若不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根據《孫子兵法》的智慧,台灣面對川普政府可能的半導體政策,有上、中、下策,涵蓋不同層次的戰略選擇,以保全產業競爭力,同時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上策(全勝之計):技術為盾,聯盟為劍,強化台灣不可取代性 核心思想:孫子曰:「不戰而
TVBS 報導,近年護理人員的離職潮,再再凸顯台灣醫療體系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根據近期統計光是今(2025)年初,更有324人離開,顯示即便在年終獎金發放期間,仍有大量護理人員選擇離開職場。 台灣護理人員的離職問題由來已久,主要原因包括薪資待遇不佳、工作壓力過大、人力配置不足、晉升機會有限,以及
自2021年元旦以來,連續49個月人口數呈現「生不如死」的狀態。事實上,台灣正面臨少子化、老齡化、人口流失三大問題,這不僅影響勞動市場,也將對社會福利、經濟發展與國家競爭力帶來深遠衝擊。透過國際案例與不同角度的分析,我將從多個層面探討人口困境的可能解決方案。 1. 少子化:生不如死的困境 202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關於急診給民眾一個概念就是我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急診找到答案,這算是我的續集論壇風雲,所以我文章不時在提醒這件事情,急診並不是萬能,尤其在偏鄉的醫療急診,簡單說只要不是醫學中心,其實很多患者的狀況我們常常無法處理,甚至要轉院等情況就會發生。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很多民眾都以為急診是無所不能的一個單位,只要掛號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結過殊不知急診甚麼都不能處理,就會讓有期待值得民眾與事後失望值的患者,不是不滿離去,就是事後再投訴醫院,上個月看到北部的醫院被投訴,就是沒值班醫師情況,這種問題在每家醫院都不時存在著。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醫院過夜無法深眠,我很害怕,很害怕媽媽突然怎麼了。一雨滴落,海就騷動。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除了敘述到每個不同族群的生態、年齡相對應的疾病、醫療處置及臨床評估檢查,住院、轉院、緊急急救等等,急診就是一個字:急,緊急處理及立即處置,而很多的故事,在急診就會層出不窮。
Thumbnail
在急診的制度裡面,只要有掛診的,基本上急診幾乎都無法推辭,尤其是救護車送來的患者更是五花八門,有車禍的、有身體不適的、有與人群據毆打的...........等等。
Thumbnail
昨天急診的實戰日記,昨天因病房整個大滿床,導致急診留觀病人淹滿了整個急診留觀區、走道區、連椅子都不夠,只好有些病患站著等候,這真的是醫療資源越來越嚴苛的生態一直輪迴。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關於急診給民眾一個概念就是我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急診找到答案,這算是我的續集論壇風雲,所以我文章不時在提醒這件事情,急診並不是萬能,尤其在偏鄉的醫療急診,簡單說只要不是醫學中心,其實很多患者的狀況我們常常無法處理,甚至要轉院等情況就會發生。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很多民眾都以為急診是無所不能的一個單位,只要掛號就可以處理很多事情,結過殊不知急診甚麼都不能處理,就會讓有期待值得民眾與事後失望值的患者,不是不滿離去,就是事後再投訴醫院,上個月看到北部的醫院被投訴,就是沒值班醫師情況,這種問題在每家醫院都不時存在著。
Thumbnail
新冠疫情趨緩後,醫院出現護理荒,許多醫院面臨關病床危機。為鼓勵護理人員投入醫院臨床工作,衛福部推出護理獎勵新制。沒想到卻讓地區醫院集體炸鍋,甚至可能引發倒閉危機!為什麼會如此?  台灣的地區醫院,最近出現這樣的怪現狀:空蕩蕩的病房,房內堆滿醫療器材,病床甚至成為衛生紙堆疊處,病房淪為雜物儲藏室。一
Thumbnail
醫院過夜無法深眠,我很害怕,很害怕媽媽突然怎麼了。一雨滴落,海就騷動。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除了敘述到每個不同族群的生態、年齡相對應的疾病、醫療處置及臨床評估檢查,住院、轉院、緊急急救等等,急診就是一個字:急,緊急處理及立即處置,而很多的故事,在急診就會層出不窮。
Thumbnail
在急診的制度裡面,只要有掛診的,基本上急診幾乎都無法推辭,尤其是救護車送來的患者更是五花八門,有車禍的、有身體不適的、有與人群據毆打的...........等等。
Thumbnail
昨天急診的實戰日記,昨天因病房整個大滿床,導致急診留觀病人淹滿了整個急診留觀區、走道區、連椅子都不夠,只好有些病患站著等候,這真的是醫療資源越來越嚴苛的生態一直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