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元旦以來,連續49個月人口數呈現「生不如死」的狀態。事實上,台灣正面臨少子化、老齡化、人口流失三大問題,這不僅影響勞動市場,也將對社會福利、經濟發展與國家競爭力帶來深遠衝擊。透過國際案例與不同角度的分析,我將從多個層面探討人口困境的可能解決方案。
2025年1月的出生人數僅9,495人,年粗出生率降至4.78‰,與死亡人數(15,018人)形成明顯落差。連續49個月的負成長,顯示台灣的生育率持續低迷,原因包括:
◇經濟壓力:高房價、低薪資、育兒成本高,讓年輕人不敢生。
◇社會價值觀改變:晚婚、不婚、不生族群增加,「丁克」(DINK,雙薪無子女)文化興起。
◇女性職涯考量:職場環境對育嬰政策的支持不足,使女性生育意願降低。
借鏡國外案例
◇法國:透過「現金補助 + 托育補助 + 彈性工時」三管齊下,讓生育率回升至1.8(台灣目前約1.0)。
◇瑞典:提供長達480天的帶薪育嬰假,且父母雙方可彈性分配,提高生育率。
台灣的可能解方
◇提高育兒補助:加碼「生育獎勵金」,如第二胎補助5萬元,第三胎以上補助10萬元。
◇擴大公共托育資源:增加公立托嬰中心,減少家長育兒負擔。
◇企業友善職場:推動「彈性工時 + 遠距工作」,減少女性因生育被迫退出職場。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19.27%,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20%),帶來以下問題:
◇醫療與長照支出飆升:政府的長照預算將持續增加。
◇勞動力不足:年輕勞動人口減少,產業缺工嚴重。
◇社會孤獨感上升:高齡者獨居比例增加,影響身心健康。
借鏡國外案例
◇日本「社會參與型老年政策」:推動「銀髮再就業」計畫,鼓勵65歲以上長者參與社會活動,如擔任導覽員、超市員工、共享經驗顧問等。
◇德國「多代共居模式」:鼓勵年輕人與老年人共同居住,提供租金減免,促進世代交流。
台灣的可能解方
◇促進銀髮就業:立法要求企業開放「彈性退休制度」,如退休後兼職或顧問角色。
◇社區互助機制:推動「社區照護站」,由退休人士與年輕志工共同運作,減少老年人孤獨感。
◇智慧醫療推廣:發展遠距醫療,減少長者奔波就醫的不便。
桃園、台中、新北仍吸引人口流入,但嘉義、彰化等縣市則面臨嚴重人口外流。這反映出:
◇城鄉發展不均:年輕人往都會區集中,地方產業凋零。
◇產業結構改變:農漁村地區無法提供穩定就業機會。
借鏡國外案例
◇韓國「地方創生計畫」:政府提供創業補助,吸引青年回流鄉村創業,如咖啡廳、手作坊、農業觀光等。
◇芬蘭「數位城鎮發展」:透過5G基礎建設與遠距辦公,讓年輕人可在家鄉工作。
台灣的可能解方
◇發展「數位鄉村」:投資5G與遠距工作機制,讓企業可異地辦公,減少人口外流。
◇地方創生補助:提供青年創業貸款,如農村文創、綠能產業等。
2025年1月的性別比為97.05(100名女性對97.05名男性),男性人口減少的趨勢持續,可能影響:
◇婚姻市場不平衡:部分男性難以找到配偶,影響生育率。
◇性別勞動結構改變:部分產業(如科技業)男性比例過高,女性則偏向護理、教育等行業,可能導致產業人力不均衡。
借鏡國外案例
◇丹麥:推動「男女平等育兒」,讓男性也能請長育嬰假,鼓勵夫妻共同分擔育兒壓力。
◇新加坡:針對高齡未婚人口,提供「政府配對計畫」,促進交友與婚姻機會。
台灣的可能解方
◇改善婚姻市場:政府推動「相親媒合平台」,促進單身者互動,提升結婚率。
◇推廣男女職業平衡:鼓勵女性進入科技、工程領域,男性進入護理、教育等產業,減少職場性別隔閡。
台灣的人口困境並非單一問題,而是經濟、文化、社會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解決方案需要:
◇提升生育率:透過經濟補助、托育政策、職場友善環境,讓年輕人願意生。
◇活化高齡人力:促進銀髮就業與社會參與,減少高齡依賴。
◇均衡區域發展:發展數位城鎮與地方創生,減少城鄉差距。
◇調整勞動與性別結構:改善職場性別平衡,增加勞動參與率。
借鏡國際成功案例,台灣可以透過長遠規劃,逐步改善人口結構,避免「高齡少子化 + 勞動力萎縮」的惡性循環,讓社會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