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讀了一本書,叫《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讓我更有感覺心理學對於我們思辨,或者說是思考上潛藏的影響。
據說,理性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問題,但是如果沒有感性的話,我們沒辦法做決定(想想那些愛到卡慘死的朋友們)。所以在我們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會如何去解讀,其實也都是和心理學分不開的。
把你的薪水偷走的竟然是「心理學」?來捍衛你的錢包吧!這本書提到批判思考中的一些障礙,例如說捷思、刻板印象、光環效應或是知識的詛咒等等。此外,本書也提到很多常見的謬誤,讓我們在接收資訊的時候,更能找到邏輯中的謬誤進而去思考對方說的話,是否真的可行。
如何應用心理學管好自己的錢包? 《秒懂行為經濟學》讀書筆記
在這個網路資訊大爆炸的時空,我們該怎麼找出「好資訊」?怎麼找出資訊中邏輯有問題的地方?
思辨能力,將是你馴服惡龍的利劍。
書中將批判思考範圍兩種:
- 弱義:捍衛自身觀點,無意尋找真相。
- 強義:評估所見論點和信念,可能增強自身信念或是被說服。
弱義的批判思考網路上無所不在,也有人停留在此而自得意滿。但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強義批判思考,盡可能地找到真相。
作者鼓勵大家做一個「淘金讀者」,針對得到的資料提出自己的見解後,再做出總結。如此,我們就能訓練自己成為強義的思辨者。
定義問題
要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永遠是找到問題。
如果在討論過程中,雙方沒有對齊目標,那就會產生誤會和歧異。找出描述中有不同詮釋空間的詞語。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找到語義不明之處。
- 站在反對方思考:你會用哪些漏洞來反駁這個論述?
- 找出關鍵詞:這些論述是什麼意思?有沒有客觀的評估標準?這些論述是否具體?例如「小朋友表現很好」是指對同學友善還是成績很好?
- 說給你身邊的人聽:他們會提出哪些疑問?
價值觀偏好
同一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可能有不同看法,同樣有批判思考的人也不見得會有相近的論述。
這是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偏好。
就好像有貓派狗派、火鍋加芋泥派和不加芋泥派一樣。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喜好不同。
回到上述「定義問題」。當你忽略掉某件事情的定義,或是特別強調某個面向時,顯現了你將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從中可以窺見你的價值觀偏好。
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檢視他人價值觀
- 他們找的理由:當有人說,核電延役是為了讓人民有更親民的電價時,表示他們的價值觀是「利民便民」;如果有人說,多樣化發電可以降低風險並增加產量時,可能重視穩定性或風險規避;若他表示,核電機組老舊,研議會有風險,那他重視的就是安全問題。
- 他們對某件事情下的結論
為什麼我們討厭那些「與我不同」的東西?
認知偏誤:同溫層都好棒棒,其他意見都是被洗腦的異類?
找出常見謬誤
- 滑坡謬誤:認為某件事的濫觴,將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錯誤
- 人身攻擊謬誤:沒有就事論事,將事情的討論轉移到對方身上。當你表示今年的數學考試特別難,全校只有三個人及格,長輩卻說是你自己笨又不用功才考不好。(前半段是本人親身經驗)這題也可以請教身邊損友,他們最擅長指出我們的缺點。
- 敘事謬誤:誤以為自己掌握全貌,事實上只抓到局部事實。各位小時候都讀過《七隻瞎老鼠》這本繪本吧?大象到底是像一把扇子還是一條繩子呢?
- 追尋完美解方謬誤:因為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就認為方法不好
- 訴諸群眾謬誤:利用民意來操弄主流思想,這就是民粹的武器。網友說新聞應該也算是訴諸群眾謬誤的產物吧!?
- 訴諸可疑權威:有請莊子,他可是箇中翹楚:原來錯誤資訊來源不是現代產物!?來看看莊子是怎麼說服人的吧!
還有個笑話可以說明——班上在票選班花,每個人都花枝招展展示自己的美貌,只有一位其貌不揚的同學說:「如果我當選班花,以後大家都可以說自己比班花還美!」於是這位同學順利當選。 - 訴諸情緒:以訴諸情緒的方式,好讓人忘記檢視理性的條件
- 稻草人謬誤:扭曲對手觀點,使攻擊觀點不存在
- 二選一謬誤、假困境謬誤:很多時候並不是只有兩種選擇,但將問題化約成黑白
- 以命名來解釋的謬誤:給問題冠上一頂帽子,並認為自己找到原因,但其實只是去脈絡化
- 計劃謬誤:低估現實、過於樂觀或悲觀
- 轉移注意力:例如,我們在討論女性在職場和家庭兩頭燒時,就會有人義憤填膺地說「怎麼不想想爸爸為家庭付出多少努力!」脫離討論焦點,以迴避我們企圖喚醒家庭分工的重視,反而重複地強調男性為家庭的貢獻。
- 迴避問題謬論:以不同說法重複結論、並無舉出有力例證。
- 輕率概括謬誤:以個人經驗做依據。倖存者偏差大概也可歸於此類。儘管高市早苗有望成為日本第一位女性首相,但也不能表示日本女性權利抬頭。高市本人的「一直工作說」,可一窺他在這個陽性領域上需要比別人加倍的努力,才換來如今的成績。同時,也別忘了高市本人可是反對女天皇的呢!
- 推論謬誤:這種謬誤聽者需要一定的邏輯思考和判斷才能察覺,但還是可以列舉一些導致謬誤的成因。
- 混淆因果謬誤
- 忽視共同成因謬誤
- 因果關係過度簡化
- 後此謬誤
- 基本歸因謬誤
- 調查的偏差
- 調查者是否帶有偏見和預設立場
- 受調查的人回答理性和理想上的答案,但實際上他並不這麼做:有時候為了符合他人期望或是維持形象,就會給出不同的回答。另一種情況是,我們可能並沒有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或偏好,導致回答出現偏誤。例如,書法家于右任曾經被兒子問到睡覺時,鬍子是放在被子裡還是被子外,導致當晚失眠。
- 受訪者解讀:我學弟曾經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大學生讀新詩的習慣。對我們文學系學生來說,我們認知的新詩是吳晟老師、向陽老師或是夏宇老師等人的著作,但對於一般人來說,網紅作家寫的短文、飲冰室茶集上的短詩也都是新詩的一種。調查者和受訪者認知有落差的情況下,調查結果就會出現偏差。
- 內建偏差:有偏差的提問和敘事脈絡
- 科學方法:可公開檢驗的資料
還有哪些直覺偏誤會影響你的判斷?一起來排除障礙,鍛鍊精明的腦袋!
你查覺到自己的直覺偏誤了嗎?《真確Factfullness》讀書筆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