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深藏的女性厭惡|上野千鶴子《厭女》精華摘要心得

剖析深藏的女性厭惡|上野千鶴子《厭女》精華摘要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何謂「厭女」?簡單一句話:厭女就是男人輕視女人、女人輕視自己。

如果可以,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夠失去它的價值。

作為一本2015年在台灣出版的書籍,10年後的今天,我們是否已轉變為不厭女的社會?但是2025的現在,創意私房的偷拍、麥當勞性侵事件、代孕等爭議仍未休止,證明我們仍是一個厭女的社會。慶幸的是,檯面下的隱忍成了檯面上的爭論,雖然緩慢,但這個社會已經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厭女」:「男性的女性蔑視及女性的自我厭惡」
raw-image
社會的厭女

還好我不是女人!真希望下輩子當個男人!女人就是太強勢才會被外遇!會顧孩子的爸爸真是好男人!

如果你曾不經意地冒出以上類似的念頭,不要懷疑,這就是厭女。

厭女無所不在,不管是男性或女性,不管多有性別意識,厭女意識就像透明無味的空氣,悄無聲息的包圍著我們,即使是最有意識的女權主義者,也難以倖免。

羞辱女人的髒話詞彙,永遠多於男人。

女性交往經驗豐富是破麻蕩婦、男人百人斬是風流。女性被騙感情是戀愛腦5678單親媽媽、男人被騙感情是純愛戰士,女人利用外表手腕得到資源,是綠茶。男性利用外表手腕,是管理大師。女人被性侵是她主動勾引、不懂自我保護,男人被性侵天理難容。

即使相同的行為,也很難用罵女的詞彙一一對應到男人身上,因為這是專為女人而設的厭女專區,連女人自己都在使用而不自知。

女性之間的厭女
raw-image

為什麼被性侵或被外遇的女性公開痛苦時,常看到女性也跟著落井下石,罵女性受害者要自我檢討。而當男性遭遇困難時,卻鮮少有男性跟著起風?

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個女人,倘若得不到異性的愛,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這點賤」

女性間的批評鬥爭,常被歸咎於女人本性善妒,女人為男人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

女人真的天性善妒嗎?男人就不曾有過嫉妒他人的心嗎?

嫉妒就是野心,但這個社會讚美有野心的男人,卻排擠有野心的女人。

當資源被男性把持,反抗父權體制等於反抗整個社會。跟反抗男性相比,批鬥女性更為簡單,於是某些女人就轉向批鬥其他女性,來討好男性取得更多資源,最常看到的就是父權女與雌競。

父權女,活在男性標準下的女強人。她們支持父權,認同男性比女性優越。把自己視為「特別的女性」,否定自己的女性特質,將自己塑造成跟男性一樣剛強、冷靜理智,甚至嘲笑貶低其他女性,來建立自我優越感。但生理構造的差異,很難靠著努力就能改變,就像黑人想當白人一樣,再努力終究是個局外人。

雌競,是女人間透過競爭,勝出者能得到更多男性資源,《甄環傳》的勾心鬥角、婆婆與媳婦、原配與小三的競爭也是。在這場女人的戰爭裡,作為中心點的男人往往表現得像個局外人,男性透過隱形自己,讓女性競爭白熱化,能獲得最大化的好處。

男人的厭女─性別標籤「聖母妓女情節」
raw-image

「聖母妓女情節」是男人內心會自動把女性分類為「聖母」跟「妓女」。

美國賽菊寇的《男人之間》裡,詳細的闡述了父權結構。

父權是由男人主體互動及女性客體所組成的結構,但男人是由女人生下的,如何將「母親」的角色視為客體,是父權要解決的議題。於是貼標籤成了最容易的辦法。

女人貼上純潔神聖的標籤,就是負責生育的聖女。女人貼上骯髒性慾的標籤,是用來發洩性需求的妓女、而引不起男人性慾的女性(醜、胖、停經、失去乳房子宮者)算不上女人,只是被忽略或鄙視的一群。而像未婚媽媽或生下孩子的妓女,跳脫了男人性管轄的範圍,也被歸類在鄙視的一群。

另外,儘管男同性戀身心與一般男性無異,男權仍然把男同貼上「女性化」標籤來做出差異,避免異性戀男人淪為客體的下場。

於是,女人的心靈與身體被割裂為「聖母」跟「妓女」。聖母被簡化為子宮的需求,而妓女被簡化為性器的存在。身為被推上神壇的神聖母親,女性的自我被擺在孩子後面,很難大聲疾呼個人的需求。而享受性的女人則失去被尊重的資格,永遠戴著羞恥的面紗,人盡可夫。在這標準下,女性只能戰戰兢兢,隨時處於自我檢視的狀態。

因為母親的角色是聖潔的,與性的汙穢感有所衝突,「聖母妓女情節」導致某些丈夫在妻子成為母親後,就對妻子失去性趣。在埃絲特‧沛瑞爾的《情欲徒刑》裡詳細描述了出軌男性的這一點。另外,男性對女性過於純潔的幻想,讓他們難以接受被性侵的無辜女人,因被性侵而失去結婚機會的《黛絲姑娘》是經典的例子。「聖母妓女情節」某個程度上也是男性無法擺脫的一種迷思與困境。

raw-image
男性困境

男性困境除了聖母妓女情節及常見的求偶焦慮外,還有證明男子氣概的需要性。在失去男性成年禮及戰爭的社會,男性為了證明自己是支配的主體,男性聚會經常以猥褻女性的言論作為共同話題,來證明彼此的主體性。

某些孱弱膽怯的男性,在無法成為支配的主體時,會藉由欺負更弱小者,得到支配的快感。強姦犯與兒童性侵犯,藉由欺負體力不如自己的女性或兒童,獲得成就感,再將責任推卸給被害者,是被害者的主動引誘,讓他們不由自主。例如1958年小說蘿莉塔,男主角聲稱12歲的女孩勾引了他,來撇清自己身為成年男性應承擔的責任,直到最近的黃子佼事件,都能證明這種男性扭曲的心態一直都在。

除了欺負弱小以外,也有用暴力或酒精支配自己身體,來證明男子氣概的男性。例如刀槍不入大衛‧哥金斯,從小被家暴過著艱困的生活,長大後加入軍隊證明自己的力量後,之後常常在準備不足的情況,參加許多極限挑戰,讓身體處於瀕臨死亡的邊緣,藉此展現自己的英雄氣概及無所不能。

厭女的下一代

厭女結構下,父親對母親的輕蔑會在家庭裡面散播,並透過兒女傳承。兒子長大之後,會不自覺地複製父親的行為,輕蔑母親來證明自己的父權地位。女兒則面臨兩難。若女兒認同父親,就變成所謂的父權女,需透過父親的認同來獲取資源。若認同母親,則將自己放在被支配的地位,會逐漸自我厭惡。

與此同時,母親可能會嫉妒女兒從丈夫那裡獲得比自己更多的資源,或者會希望女兒能夠取代兒子的地位,來照顧自己。日本少子化趨勢下,當教育成本難以回收時,父母生育女兒的理由,竟然是女兒教育成本較低,而且女兒比較願意照顧年老的父母。當然如果是日本皇室或有錢人,在能回收成本的情形下,男性子嗣才是第一優先。

以1997年的東電OL殺人事件為例事件。事件主角畢業於優秀的應慶大學,並在東京電力公司擔任幹部,年薪高達1000萬日元。她卻在下班後到風化區,以便宜的價格賣春而被某人殺害,讓社會百思不得其解。

這位女性與父親感情良好,是個認同父親的女兒,在父親去世後,進入父親待過的公司任職。她工作積極認真加班,表現優秀,但始終沒有辦法達到其他男人的高位,在強烈的性別歧視下,同期入職的女性都因結婚而離職,最後幹部裡只剩她一個女性,在被公司冷凍而調職兩次後,她出現精神異常,開始賣春。而母親儘管知道未婚的女兒在賣春,也默不作聲。

事業成功的女人,如果是大齡未婚或離婚,常常會變成輿論攻擊的對象。東電OL在兩頭落空的情形下,賣春可能是她對這個社會的報復。她的故事激起了日本社會一股漣漪,電影《罪之戀》及桐野夏生的《異常》都取材於這個悲劇。一個女性透過傷害自己的身體來報復無法對抗的社會,反過來說,或許可悲的社會體制才是這起悲劇的真凶。

raw-image
如何擺脫厭女

人如果不了解自身的歷史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就只能盲目的隨波逐流,重蹈覆轍。

爭取女權的歷史是一部充滿抗爭和進步的血淚史,挑戰那些看似無害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並不容易,從19世紀取得投票權、20世紀的工作權、1979年聯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再到2017年的metoo運動。

女性一直透過不斷的努力,一點點的找回專屬女性的自信。女性領導人的形象也從柴契爾夫人的鐵娘子轉化為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爾登的柔性領導,證明女性特質一樣能成為一位好領導人。一般的女性則透過法律保障的工作權,得以獲得經濟自主,逐漸擺脫雌競的枷鎖,婚育脫鉤更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雖然我們仍然活在厭女的社會,有許多值得去探討抗爭的議題,但前人的努力,告訴我們堅持就能前進。衷心期望未來的某一天,社會能將厭女視為落伍而陳舊的觀念,讓性別不再是一種限制,而是更多的可能性。


avatar-img
淺咖啡的沙龍
65會員
51內容數
天生愛看故事的人。 如果追劇看小說是浪費時間,那就讓這些浪費的時間活出它的意義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淺咖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一個熱愛美食的人,總認為生活在台灣過於幸福。巷口早餐店的菜單玲瑯滿目,不管是中式的油條燒餅、蛋餅蘿蔔糕,西式的吐司可頌、漢堡奶茶都隨處可得。所以,只看了《百年早餐史》一眼,就義無反顧地把它帶回家,也在情理之中。
情色 —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作者巴代伊用獨特的哲學觀為情色辯護,19世紀的作品在性開放的現代社會,依然別有新意。透過這個瘋子及看似瘋狂荒誕的作品,我們試著跳脫文明的制約,看見檯面下蠢蠢欲動的隱晦人性。
|正義的第三張臉:美德 (共善主義) 一位有腦性麻痺的高中生啦啦隊員,人氣極旺的她,只能坐在輪椅上替球員加油,到期末卻被踢出啦啦隊。理由是她無法作出跟其他隊友一樣的高難度體操動作。請問是否合理? 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 作者的社群主義 |正義到底是什麼? 正義的這把尺
身為一個熱愛美食的人,總認為生活在台灣過於幸福。巷口早餐店的菜單玲瑯滿目,不管是中式的油條燒餅、蛋餅蘿蔔糕,西式的吐司可頌、漢堡奶茶都隨處可得。所以,只看了《百年早餐史》一眼,就義無反顧地把它帶回家,也在情理之中。
情色 —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作者巴代伊用獨特的哲學觀為情色辯護,19世紀的作品在性開放的現代社會,依然別有新意。透過這個瘋子及看似瘋狂荒誕的作品,我們試著跳脫文明的制約,看見檯面下蠢蠢欲動的隱晦人性。
|正義的第三張臉:美德 (共善主義) 一位有腦性麻痺的高中生啦啦隊員,人氣極旺的她,只能坐在輪椅上替球員加油,到期末卻被踢出啦啦隊。理由是她無法作出跟其他隊友一樣的高難度體操動作。請問是否合理? 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 作者的社群主義 |正義到底是什麼? 正義的這把尺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所失去的,本就不屬於你 你正經歷的,皆在淬煉未來的自己 別急,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允許自己慢慢來。 ▉為什麼我們總是這麼著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習慣了即時滿足。 一封訊息沒有立即回覆,就開始焦慮; 努力了幾個月看不到成果,就覺得自己白費力氣; 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快成功,便懷疑自己的
你所失去的,本就不屬於你 你正經歷的,皆在淬煉未來的自己 別急,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允許自己慢慢來。 ▉為什麼我們總是這麼著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習慣了即時滿足。 一封訊息沒有立即回覆,就開始焦慮; 努力了幾個月看不到成果,就覺得自己白費力氣; 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快成功,便懷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