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四、五十歲這一代,可以說是陪父母終老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同時也是牙科醫生的李偉文,為我們的訪問做了很好的開場白,面對高齡化甚或即將到來的高齡社會,以及不婚不生少子化的影響,未來老人與成年子女同住的機會也已經微乎其微,「與其讓孩子擔心,不如找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住在一起,互相照應,不是很好嗎?」李偉文認為從許多數據或是時代變遷的狀況,就可以預知「已經發生的未來」,既然可以推測五年、十年後的台灣現象,何不從現在有能力、有時間的時候及早準備?將自己準備好,也等於是為下一代、為社會國家做好準備。
李偉文自認為是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預作完善的計畫,數年前,李偉文就開始規劃退休生活,在他的退計畫中,朋友就有如骨幹,共同生活的經驗就有如血肉,層層疊疊交織,成為密不可分的濃厚情誼。「以前的人沒有所謂的退休問題,因為從退休到過世的時間不長,但是現在因為醫療進步,從退休到過世平均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退休後的人生規劃與生活安排,是極為重要的事情,而且退休後除了健康、養老金、還要有一群老朋友。」有共同生活經驗的老友住在一起,可以產生很多火花、激發許多想法、共同從事有益社會的活動,但是要揪集大家住在一起會不會很困難?「我思考過後就發現不難啊!大家集資蓋間老人公寓不就可以了嗎!」因此,李偉文與一群好友們開始籌備住在一起的具體行動方案。
慎選地點 符合老後便利居
平時,李偉文與好友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辦一些戶外活動,足跡幾乎踏遍了台灣各鄉鎮,因為他們的概念是要像蝸牛一樣慢慢地走,深入台灣的各個地方,他們稱之為「蝸行台灣」。有一次旅行到台南,大夥兒都覺得這是一個宜居之地,於是台南成了這群老友們日後做為「蝸居」的不二選擇。
「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且人的身體變化是很快的,所以我們的居住要考量其便利性、是否有文化活動、自然環境、醫療照顧等因素;選擇台南的原因,正是因為它有醫療資源、有小吃、有街坊鄰居與巷弄可以聊聊逛逛,也有很多文化活動,而且台南的氣候很好,一年約有三百天是好天氣。」聚集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他們集資在台南買了一塊土地,開始著手設計共同的家。
「蝸居」相較於ㄧ般的公寓有何不同呢? 「我們目前規劃為五個樓層,每層有三戶,三戶中間就是一個公共空間,而且這三戶不會有共同的隔間牆,所以不會彼此干擾。公共空間可以做為這一層住戶休息聊天的地方,一樓則是整層都是公共區域,包括廚房以及共食餐停,以後就可以採用共餐的方式。如此,每一戶的室內空間就不必太大。」李偉文也建議,好友共居,戶數多寡要適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約七、八戶以上,十二、三戶以下是最好的。因為人若是太少,其中一兩戶有摩擦,就較難處理,住戶多一些,有意見分歧時,旁人還可以居中協調;但人數若太多,意見又會紛雜,空間的配置也要另行規劃,所以我認為八至十二戶是最理想的。」李偉文與朋友們用理性的方式,為「蝸居」做了周全的準備。
另外,李偉文也指出,有些長年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夢想退休後的生活,是在山林買一塊地,可以自己蒔花種菜親近大自然,也認為這樣有些不切實際,「因為你在五、六十歲還有體力耕種,但是到了七、八十歲一定沒有體力了,而且,鄉下的交通與醫療不足,生活便利性也不夠,況且住得太遠,久了朋友也不會來了。」李偉文笑著為離群索居的生活下了註解。
朋友相交 重在相知又相惜
偶爾相見的朋友,如果成為朝夕相處的家人,要如何才能長保和睦相處的情誼?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李偉文不脫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告訴我們選擇朋友的條件:「如果是很多好朋友形成的網狀組織,就不容易斷裂,也就是我的好朋友的好朋友,同樣也會成為我的好友,如此一來,大家的關係就會非常穩定,而且朋友們在一起,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或是可以幫助成長的事,否則就有可能淪為酒肉朋友,或是變成以利益為導向的關係。」
也因為李偉文在年輕的時就有這樣的認知,所以從中學就開始辦社團,後來創辦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在共同理念的活動中,與許多朋友培養出來密不可分的革命情感,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有車笠之盟、金石之交一同與他為伴。
高齡社會 公益、老友不可少
「當然一個團體也不能只有老朋友,老幹也要有新枝,但是加入新朋友必須慎重,要有相同的理念與價值觀,才能夠與大家融合,」所謂「千金買房,萬金買鄰」,好朋友就該選擇理念契合的人,更何況是未來還要比鄰而居的人呢!
李偉文認為人生應該區分為很多不一樣的階段,「就算五、六十歲從全職工作退休後,也必須找出可以專注投入的事;從這段時間到需要被照顧的年齡,約有十幾、二十年,我們的『蝸居』就很適合這段期間。」
終其一生,我們還是要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為自己留下一些足跡,所以李偉文指出:「一群好朋友聚在一起,不論是夢想的實現或是對社會的貢獻,機會一定相對提高,所以要及早去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創造一個場域,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推動退休規畫的核心精神。」
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希望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從這一點往回推敲應具備的要件與規劃,如此才能讓自己了無遺憾。許多理想是辦得到的,就從現在開始做準備,您也可以建構適合自己老後的愜意生活。
……………2017.7月. 熟年誌
我們四、五十歲這一代,可以說是陪父母終老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同時也是牙科醫生的李偉文,為我們的訪問做了很好的開場白,面對高齡化甚或即將到來的高齡社會,以及不婚不生少子化的影響,未來老人與成年子女同住的機會也已經微乎其微,「與其讓孩子擔心,不如找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住在一起,互相照應,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