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奢侈,是想喘口氣。問題是,每次喘一下,腦袋就開始跑退休模擬器。
重點摘要:
- 有錢不是問題,敢不敢花才是中年人的 bug
- 財務模型有做,但公式跑出來的未來讓人心虛
- 花錢不是錯,但要怎麼花得沒那麼怕?
- 分享我用來試平衡的幾個小方法(預算、分類、記錄情緒)
滑回去看,原來是那場週末按摩、兩次外食,加上一筆深夜的「我真的需要這雙鞋」購物車清單。
那時只是想讓自己喘口氣,現在卻開始懷疑:是不是每次放過自己一點,老年生活就會離安全區再遠一格?

晚上的帳單、開著的 Excel、喝到一半的咖啡。 不是在理財,是在安撫那個對未來感到不安的自己。
我不是完全沒準備,帳上也有些存款,試過買幾檔保守的商品,也建立過一份退休預估模型。
但說真的,每次打開那個 Excel 檔案,看著那堆公式跑出來的未來餘額,心裡還是沒什麼安全感。變數太多,假設太假。
有時候,花一筆讓自己舒服的錢,像是在跟未來的風險喊話:
「我知道你在那,但我今天真的需要活一下。」
存錢不是問題,是我不知道存到什麼程度才安心
不是沒想過控制。也試過設定預算,還曾立志「非必要不花錢」,但這種方式有點像對自己實施精神禁食。
撐個幾週、幾個月,某天心情一崩,消費反撲,比之前還多。
那些「我值得」的瞬間,其實是我在對日常過度壓抑的一種反彈。
說到底,不是我不想存錢,是我不知道存到哪一刻才叫「夠了」。
也不是我不想享受生活,是我怕這一享,就會為未來的自己埋下風險的種子。

她不是亂花錢,只是在一段疲憊之後,想證明自己還能決定一點什麼。
我試過的方式,不是為了變有錢,是讓自己沒那麼慌
這幾年我試著找一些平衡的方法,像是:
- 設一筆「不需理由」的小預算:每月給自己 3,000 元,不記帳、不檢討,用完就停。這筆錢不是用來當聰明消費者,而是維持我情緒氧氣的費用。
- 分類建立「可接受花費區」:例如我對按摩、書、咖啡比較不會感到罪惡,就從這三類先放行,其他消費則加上一段「延遲 24 小時」的緩衝。
- 記錄花錢當下的感受:我不是為了分析花費,而是想知道我當下到底是在買東西,還是在處理某種疲憊或不安。這個紀錄其實讓我看懂了自己不少情緒預警訊號。
這些方法不會讓我變成理財達人,但能讓我在存錢跟活著之間,不至於太快偏離軌道。
改變的是提問方式,不是帳戶餘額
有陣子我很嚴格地把「老了怎麼辦」當成中心命題去過生活。
結果是:每天像在準備人生檢查表,沒有犯錯空間,也沒什麼呼吸的縫隙。
這樣活著,其實也跟「被養不起」沒什麼兩樣。

買的當下是為了放鬆,帳單來的時候開始反思。 不是後悔,是那種熟悉的中年腦內會議—— 「這樣下去,老了會怎樣?」
我後來試著換個提問方式:
「如果今天是我最不貧窮的一天,我可以允許自己過得稍微像樣一點嗎?」
有點自我辯護的味道,但這讓我比較能喘口氣。
我不打算把所有日子都押在 65 歲那天之後——有些日子現在不過,以後也不會自動出現。
我還沒找到真正讓自己安心的方法,但目前在試這幾個方向:
- 給自己一點可以不解釋的預算空間
- 把花錢當下的情緒寫下來,不只是記帳
- 接受某些消費不是錯誤,只是生活的調節閥
這些做法沒有神奇成效,但至少我不再一邊花錢、一邊責怪自己。
如果你最近也在想,「到底能不能安心花一點錢」這件事,
代表你還在努力留住某種生活感。
那很好。
我們不是要變成會花錢的機器,只是想確認:我們還沒放棄活得像個人。

夜深了,筆電亮著,不是為了解決什麼,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卡在原地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