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科技奇蹟背後,若只能寫下一個名字,那應該是李國鼎。
如果我們從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李國鼎——這位被譽為「台灣科技之父」的關鍵人物,或許能更理解,一個人如何用政策、信念與堅持,為一個島嶼勾勒出未來的輪廓。
一、從經濟規劃師的角度:效率理性背後的「務實主義者」
李國鼎最為人所知的身分,是經建會主委。他在1960年代主導的「十大建設」計畫,讓台灣從農業社會快速進入工業時代,並透過產業升級與出口導向政策,奠定今日經濟奇蹟的基礎。
但與其說他是理想主義者,不如說他是務實的結構設計師:
- 他不是提出宏觀口號,而是細部建構政策路徑;
- 他強調「小步快走」,相信制度工程勝過單一突破;
- 他會與官僚溝通、也能與企業打交道,是少數能在政府與市場間來回斡旋的「雙語官僚」。
正如他自己所說:「理想需要經過推演與設計,才不會淪為幻影。」
在這個角色上,李國鼎代表的是計算精準卻深知人性的經濟現代化推手。
二、從科技政策先知的角度:資訊時代的「伏兵部署者」
在1980年代,大多數官員仍忙著蓋工廠、招商引資時,李國鼎已經在推動「發展IC產業」的政策。他是最早主張台灣要進入知識經濟、發展科技島的幕後推手之一。
他促成了:
- 工研院與美國RCA的技術合作,誕生了台灣第一顆晶片;
- 成立國科會、支持中研院與資策會建立跨國人才網絡;
- 輔導張忠謀返台,成立台積電。
這不是運氣,而是來自他對全球趨勢的觀察與對人才制度設計的敏銳直覺。
他知道台灣沒資源、沒能源,只能靠「腦袋」;而腦袋不是自然長出來的,要靠政策引導與人才孵化。
因此,台灣成為科技重鎮,李國鼎是最早畫圖的人。
三、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一位「儒家科技官僚」
李國鼎不只是工程背景出身的理工官員,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他信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秩序,卻用現代科技與制度工程來實踐之。
他對文化產業、教育制度的重視,體現在:
- 對中研院、清華、交大的持續扶持;
- 主張「以科技精神治理國政」;
- 鼓勵文理交融,並推動國科會資助人文社會研究。
他不是科技至上者,而是一位希望用科技來提升人文精神的務實儒者。
這種文化性格,使他與同期許多威權官員不同,他更接近一位「有民主素養的技術官僚」。
四、從國家戰略家的角度:制度建構的超前部署者
李國鼎的一生,不只是一連串政策的堆疊,更是一場關於**「國家怎麼設計未來」的實驗**。
他參與建構:
- 國科會(科技治理機構)
- 工研院(國家技術孵化中心)
- 資策會(資訊化推進基地)
- 新竹科學園區(產學研共構體系)
這些不是個別的專案,而是他試圖建構出一個可以讓「人才留下、創新發生」的結構型國家平台。
他的願景不在今天,而在20年後的台灣。因此,當我們在2020年代談「半導體護國神山」時,其實是在收割李國鼎在1980年代種下的制度種子。
歷史定位:理性中的先知,制度中的鬥士
在今天,當我們站在台灣科技奇蹟的現場回望時,李國鼎不只是被動的見證者,而是主動的設計者與守門人。
他從不標榜改革者,但每一次改革背後,都有他的影子。
他從不當英雄,但每一座產業地標背後,幾乎都與他有關。
歷史不會忘記他,因為我們如今生活的制度架構,就是他留下的實驗成果。
如果要給李國鼎一句歷史評價,我會這樣寫:
他是一位用政策編程,為島嶼寫下未來腳本的文雅技術官僚。
他沒有激情演說,只有默默推動;他沒有耀眼頭銜,卻站在每一個重要時刻的起點。 台灣的理性治理史裡,他,是必要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