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幾天都沒順順上廁所,肚子脹脹的,整個人都不舒服……」
「每天都有蹲馬桶,但都只有一點點、解不乾淨,這樣算便秘嗎?」
便秘這件事,很多人會想「應該是吃太少青菜吧」,但其實對熟齡族來說,便秘的成因比你想的更複雜。
今天這篇,我們就來一起釐清:
- 什麼才叫做便秘?(不是三天沒上而已)
- 為什麼年紀越大越容易便秘?
- 到底是飲食問題、活動量低,還是腸子真的「變老了」?

🚽 什麼情況才算「真的便秘」?
根據臨床定義,符合以下情況超過三個月,就可能是慢性便秘:
- 一週排便少於 3 次
- 排便過程需要出力
- 解出來的糞便又硬又乾
- 總覺得解不乾淨
- 需要用手按壓肚子或肛門才能幫助排便
📌 小提醒:不是「沒有排便」才算便秘,「有排但不順、不完整」也算。
🧠 為什麼熟齡族比較容易便秘?
你知道嗎?其實腸道也會老化。年紀大了,腸道蠕動會變慢,再加上這些因素:
- 飲食纖維不足(青菜吃太少)
- 喝水不夠(怕頻尿而少喝)
- 活動量低(久坐少動)
- 長期服藥(鎮靜劑、鐵劑、降壓藥)
- 神經退化問題(如帕金森氏症)
- 肛門肌肉鬆弛或功能減弱
這些原因常常交織在一起,讓熟齡族排便「不順」,越積越難排,最後變成慢性便秘。
📊 常見便秘原因整理表

💬 小故事:阿成叔的「解不出來日記」
阿成叔(70歲)有天開玩笑說:「我現在每天最大的運動就是蹲廁所。」
原本他都以為自己只是水喝太少,但後來發現就算每天喝兩杯湯、三杯水,還是要蹲好久、肚子超脹。
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長期久坐+抗憂鬱藥副作用導致腸道蠕動變慢,改了藥、加上每天快走+益生菌補充,狀況明顯改善!
🧪 快速互動測試:你有便秘警訊嗎?

✅ 勾 2 項以上 → 建議調整飲食+增加活動量
✅ 若狀況持續超過三個月 → 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檢查
🛠️ 幫助排便的 5 個日常調整
✅ 飲食篇:
- 每天攝取 25~30 克纖維(深綠蔬菜、燕麥、地瓜、奇異果)
- 多吃含水食物(冬瓜、蘆筍、木耳)
- 每天 1500~2000 c.c. 水分
- 避免加工品、油炸食物、濃茶咖啡(可能讓腸道更乾)
✅ 習慣與運動:
- 建立固定排便時間(早上最理想)
- 每天至少快走 20~30 分鐘
- 避免長時間坐著不動,定時起來走動
- 若便意來了別忍,拖久了反而更難排
✅ 輔助方式:
- 按摩腹部(順時針輕揉肚臍周圍)
- 適量補充益生菌、益生元(幫助腸道蠕動)
- 必要時短期使用輕瀉劑,但避免長期依賴
👨⚕️ 哪些情況要特別警覺、及早就醫?
- 排便習慣改變(如變細、變硬、顏色異常)
- 解便時有血絲或滴血
- 合併體重減輕、疲倦、腹痛
- 有家族腸癌病史
- 60 歲以上首次出現嚴重便秘
📌 這些可能是腸癌、狹窄、或其他器質性疾病的徵兆,請務必做腸鏡檢查。
🧾 小結:今天的三個重點提醒
- 便秘不只是不排便,排不乾淨、需出力也算,特別是持續性的便秘要注意。
- 熟齡族便秘多因腸道老化、活動減少、藥物副作用,可透過飲食與運動改善。
- 若便秘合併出血、腹痛、體重下降,請及早就醫排除嚴重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