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會的簡報】
晨會剛結束,Jack語氣不耐地說:「這不就那套老掉牙的趨勢嗎?講這幹嘛。」
Lynn卻眉飛色舞地說:「我前幾天也看到這份報告,覺得很有啟發耶,尤其那段關於Z世代行為的分析,超精準!」一樣的簡報,兩種反應,像活在兩個世界。
你坐在電腦前,心裡閃過一個問號:
為什麼他看到的是「沒意義的重複」,她卻看到「有價值的洞察」?
也許問題不在內容,而在我們每天選擇的資訊,早就為我們「挑好了世界的樣子」。

資訊繭房不是一座牆,而是一條溫水煮青蛙的通道。你走得越習慣,視野就越小,聲音就越單一。最可怕的不是封閉,而是你根本沒發現:
你早已只活在被挑選過的版本裡。
🧭 C.L.O.S.E.:資訊繭房的五個無聲陷阱
C|Comfort|舒適感驅動
我們總會不自覺點開那些「看得順、聽得懂、不惹麻煩」的內容。
輕鬆的知識、有趣的說法、跟自己觀點一致的影片——那種被理解、被肯定的感覺很迷人。
久了,你開始覺得「資訊吸收變輕鬆」了,實際上是你只留下了那些讓你覺得舒服的東西。
✅ 舒服的資訊,不一定是對的資訊。
你以為是知識精煉,其實是觀點被柔化。
L|Lens|主觀視角
我們每個人都戴著一副心理眼鏡,看世界的方式,深受成長背景、教育、工作經驗影響。
這副「認知鏡片」幫我們迅速判斷資訊的可信度、重要性與價值。
但問題是,這副眼鏡從來不是全景鏡頭,而是放大我們熟悉的角落。
✅ 你不是看錯,而是看不全。
每個「我覺得這才合理」的背後,都藏著你沒看見的另一套故事。
O|Overlook|忽視不同
有時候,我們不是刻意排斥不同觀點,而是太習慣跳過它。
比如在滑手機時,看到一篇標題跟自己價值觀不符的文章,手指一滑,沒進去看。久了,就不再出現在你的版面上。
這種「選擇性略過」,看似節省時間,實際上是一點一滴讓多元消聲的起點。
✅ 不是反對,而是漠視,才最容易關上理解的大門。
S|Safe|安全選項
在社群裡說話,有時就像踩地雷。為了避免誤會或衝突,我們越來越傾向發表安全、不具爭議的立場,甚至乾脆不說話。
在資訊選擇上,我們也變得小心翼翼:只追蹤認同的帳號、只分享無害的話題、只留言在熟人貼文下。
選擇安全,無可厚非;但若一切都以安全為首,你就難以接觸真實與挑戰。
✅ 資訊繭房最柔軟的一層,就是你以為「沒必要說、不值得看」的那一層。
E|Echo|回音室效應
你越常點什麼,演算法就越常推什麼,直到有一天你發現:
「怎麼我的社群裡,大家都在講一樣的話?」
這種被重複強化的資訊環境,會讓人產生一種虛假的共識感,彷彿「全世界都這樣想」。
但事實是,你只是活在一間四面反射自己聲音的房間裡。
✅ 聽見回音不是錯,但若你只聽見回音,那就危險了。
🧠 結語|世界不是不見了,是你不再往外看了
資訊繭房不是陰謀,也不是系統強加的枷鎖,而是一連串看似合理、甚至友善的選擇所堆疊起來的。
你以為自己很開放,其實只是很習慣聽自己想聽的話,看自己想看的角度。
而真正的選擇權,不是「看什麼」,而是你願不願意去看那些你本來不會點進去的東西。
你越 C.L.O.S.E.,就越遠離完整的世界。
唯有跨出一點點舒適、偏好、安全,你才能重新看見世界的寬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