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誤會,從一個皺眉開始
簡報做到一半,主管突然皺了皺眉。
你頓了一下,聲音變小,心跳忽然加快,腦中開始冒出無數小劇場——「我是不是講太快了?他剛剛是不是不滿意?是不是我報錯數據了?」
你開始手忙腳亂,投影片操作出錯、語句也變得斷斷續續。
整場報告下來,你心裡始終懸著那個眉頭,彷彿整個簡報只剩下那一瞬間的挫敗感。
會議結束後,你忍不住問坐旁邊的同事:「你覺得剛剛主管是不是對我不太滿意?」
同事搖搖頭:「他剛剛手機震動了,在看訊息吧,我沒覺得他有反應什麼欸。」
你一時愣住了。
原來,那不是批評,不是不滿,甚至根本不是關於你。
但你心裡早就默默剪了一段情節,把這場簡報變成一部「自我否定」的心理劇。

🎞 我們的大腦,其實每天都在偷偷「剪片」
你以為你在觀察現場,其實你在觀看自己「內心編輯過的版本」。
就像導演一樣,我們不自覺地進行五種「主觀剪輯」,從中建構出符合自己情緒與信念的世界。
這五種編輯行為,構成了我們每天不斷啟動的心理編輯系統——
E.D.I.T.S.
🎬 E.D.I.T.S.:你怎麼剪接,就怎麼感受世界
✂️ E — Emphasis(特寫)
🔍 你放大哪裡,焦點就在哪裡。
就像鏡頭特寫主管那一皺眉,你的腦袋開始重播那一幕十幾次,
但別人看到的,可能是你表達流暢、架構清晰的一場報告。
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放大符合預設的訊號,
如果你心裡已經擔心自己表現不好,那個皺眉就會變成「鐵證」。
🧠 我們放大的,不一定是事實,而是我們內心最在意的碎片。
當你放大失敗,就很難看見亮點;反之亦然。
✂️ D — Delete(刪減)
✂️ 你看到的,只是事件的一小段。
像快轉影片略過中段,只留下結尾的印象。
你可能還記得客戶說你報告「不夠深入」,卻忘了他也說「整體結構很清楚」。
你只記得主管沒回訊息,卻沒注意他剛好一整天都在外出差。
🧠 我們經常刪掉那些「不符合情緒主旋律」的資訊。
主觀不是不完整,是選擇性不完整。
✂️ I — Insert(插入)
🎙 內心自動加旁白,補滿沒說出口的空白。
你聽到對方沉默,就默默補一句:「他是不是覺得我很差?」
你看到主管筆記沒寫,就推測:「他應該覺得我講的都沒價值吧?」
事實是,他可能只是沒睡飽、正在思考,或正好肚子痛。
🧠 我們補的不是事實,而是恐懼、期待或過去的記憶。
大腦會用「舊經驗」來解讀「新場景」。
✂️ T — Theme(情緒配樂)
🎼 心情是你的主觀看世界的背景音樂。
一樣的對話,心情好的時候,你覺得是關心;
心情煩躁時,卻覺得是在挑剔。
當你已經疲憊了一整天,任何一句建議都像批評。
情緒就像配樂,一套上去,整部片的氣氛就變了。
🧠 你看到的情境,經常是被心情染過色的版本。
感受不等於事實,但我們常常用感受下判斷。
✂️ S — Shade(濾鏡)
🎨 立場就是你對世界套的濾鏡。
當你對某個同事已有偏見,他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你過度解讀;
當你不相信自己,別人即使鼓勵你,你也會懷疑那是否是敷衍。
🧠 主觀不是沒有原因,而是習慣先入為主。
看不清別人之前,我們常常先看不清自己。
🔍 主觀不是錯,但無意識會讓你走偏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剪輯習慣」,
但如果你從不察覺,就會以為那就是全部的真相。
你會以為主管總是在挑你毛病,
你會以為同事都不欣賞你,
你會以為自己真的不夠好——
只是因為你從頭到尾都只剪進了那些片段。
✅ 結語|停止自動剪輯,重新觀看真實素材
你怎麼剪,就怎麼看世界。
所以當你覺得「哪裡怪怪的」,先別急著下結論,
問問自己:
- 我是不是只看到我害怕看到的那一塊?(Emphasis)
- 有沒有忽略什麼正面訊號?(Delete)
- 是不是我自己加了太多想像?(Insert)
- 這感受,是事實還是情緒配樂的效果?(Theme)
- 我的濾鏡,是不是早就把整場染色了?(Shade)
你不是要變得「完全客觀」,而是要學會看懂自己的主觀。
因為——
只有看清自己怎麼剪接,你才有機會重新導演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