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那種總是讓人安心的夥伴。穩定、細心、不多話。
你們合作過幾次,她交付從沒出錯,反應也很快。
你以為,她是不需要被關照的人,總是能自己處理好一切。
你看見她微笑點頭,靜靜收起簡報。
會後你拍拍她的肩,說:「辛苦了,這不全是你的問題。」
她頓了一下,淡淡地說:「沒事啦,我早就習慣了,反正提了也沒人真正在聽。」
語氣平靜,像是陳述一件天氣預報的事。
但那一刻,你心裡一震—— 原來,她不是沒意見,而是曾經說過,卻沒人接住。 她不是不在意,而是早在一次次無聲的失望後,學會了沉默。

我們總以為職場要理性,少一點情緒、少一點「太多的期待」。
但你會發現,真正讓一個人慢慢疏遠的,
往往不是工作壓力,而是那段在乎沒被理解的歷程。
那些收起來的話語、擦掉的筆記、藏進笑容裡的委屈,
其實都來自一開始的「我以為這很重要」。
接下來,我想邀請你,一起理解這段心理歷程背後的四個轉折。
如果我們能多一點理解,或許就能少一點擦肩而過。
⭐ 期待,是因為你在乎
沒有人會對「不重要的事」產生期待。
當你開始期待某個人回應你、某件事有進展, 那其實代表——
你已經投注了一部分的自己進去。
你可能不說,但你在心裡默默希望:
「這次他們會不會看到我的努力?」 「也許這次我說了,會被聽見?」
期待不是脆弱,而是一種在乎的證明。
它代表你沒有放棄對關係或成果的相信。
💗 在乎,就會更投入
一旦你真的在意,就很難「只做表面」。
你會自動多看一遍細節、多寫一點備案、多留一點時間跟進。
你會不自覺問:「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這些投入,不是KPI要求的,而是來自一種內心的責任感與情感連結。
你不是為了表現,而是希望這件事能成為「值得的事」。
在乎,不是為了被稱讚,而是因為你想讓它變好。
🌧️ 投入多了,難免會受挫
當你付出時間、力氣與關心,卻換來冷處理、否定、或沉默,
那股落差會打得你措手不及。
你可能不會馬上說出口,但你開始懷疑:
「是不是我太多想?」 「是不是…其實沒人在意?」
那種感覺像是提著一整籃熱騰騰的點心走進房間,結果沒人轉頭看你。你不會生氣,但你會失望。
受挫,是因為你原本真的很期待這會有回音。
🩹 受挫多了,難免心受傷
當失望累積到一定程度,你會開始退一步,再退一步。
你學會少問一點、少做一點、少期待一點。
表面看起來你變得更成熟、更冷靜,
但只有你知道——那只是保護自己不再受傷的方式。 你不是真的不在乎,只是再被忽略一次,真的會太痛。
受傷的不是任務沒完成,而是「我的真心,沒被理解」。
🌱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期待,還是會在乎?
因為人本能地渴望連結。
期待,是我們對關係的邀請; 在乎,是我們願意靠近的表示。
是的,這會讓我們更容易受傷。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因為一次回應而感動、一次理解而靠近。
傷心和靠近,從來就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兩面的冒險。
你會痛,是因為你有心。你會期待,是因為你還相信。
✨ 結語|請溫柔地對待那些你曾經在乎過的事
如果你曾因為期待落空而心冷,請記得,那代表你曾經很真誠;
如果你曾因投入而受傷,請記得,那代表你有能力深愛、深信。
願你在下次靠近的時候,不必逼自己全然冷靜;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不只是聽見事情,也能聽見「在乎」的人。
期待,會讓人靠近,也會讓人心碎;
但正是這份在乎,讓我們真正有機會懂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