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認定的現實,不是問題」一開頭看到這句話真的太有感了,尤其是認定我們所看到的,我們都會很自動的去判別「我是對的,因為我看見了事實」,但是真的如此嗎?這只是每個人的大腦加工出來的主觀。然而大家都會依照自己大腦判斷後,再建構自己的主觀!而不是被動的去接受!
既然「觀點」能夠慢慢地依照各式各樣的訊息來形成自己的信念,那自然也能分解。薩提爾的對話就是在「分解」對方是如何塑造這些看法。
這讓我想到書中提到英國詩人的一句名言:「心決定自己在何處,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這不就是淨空法師說的「境隨心轉」嗎?
如果要說得更深層的禪意,就如同六祖慧能法師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類是有認知性的動物,才能夠長時間的存活在這地球上,所以當面臨困境時都會想盡辧法去解決「如何處理眼前的困境?」當然我們的大腦能夠去依照以往的經驗去判斷應該如何解決,所以在這個綜合評估過,去做出以往的「決定」,但是這個「決定」是確實能解決問題嗎?其實不管是不是正確的,我們都急於去求「答案」,至於「答案」是不是真正的「答案」郤不見得!
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真的是問題嗎?我們一直把很多過往的經驗拿出來做綜合判別,所以讓我們自己也被這樣子的框架給困定,所以產生了「偏誤」的現象。在書中提到的「自我提升偏誤」,其實我自己也有產生這樣子的「偏誤心理」,因為自己都會覺得在這段言論的過程中自己並沒有任何失誤並且是有理據,所以希望得到認同。但是就如同書中提到的「這世界從來都不是道理正確的一方會得到最多人的支持,而是能夠連結內在渴望的人在牽動著我們的驅動力。」所以傾聽並且同理對方才是我們真的需要去做的。
那要如何去做到傾聽並且同理呢?當然要取得對方信任感!那要如何取得對方信任呢?要保持的一種「我是可以改變的」信念,就像「水」這個物質一樣,保持著「可變性」讓對方感受到你是像水一樣包圍著他是有安全感,才會有好的對話基礎。在談話過程中能夠洞察到自己內心的價值及潛能,也正同如「冰山理論」水面上的冰水跟水面下的冰山是不一樣的!當然對話的目的不是想著去解決對方的問題,而是透過探索過程中去接近他,幫助他在對話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正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