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常與無我
「色、受、想、諸行、識」是無常,凡是無常的,它就是苦的;凡是苦的,它就是「無我」,它就不是我的,它不是我,它不是我的「我」。
色:具備實體的所有物質
受:身體感官接觸外在物質得到的感受
想:內心因感官的感受而產生的各種想法諸行:內心的想法變成動機促成身體的行動
識:分別外在事物優劣好壞的心思
無常:無法永恆存在且會持續變化
無我: 無常的一切,不屬於我、不是我的,也不受我掌控
佛說:色、受、想、諸行、識都是持續變化的,總有改變甚至消逝的一天。任何事物只要是無常的,那必定會帶來痛苦。凡是會帶來痛苦的,就必須用無我的概念來看待。面對這些會持續變化的一切事物,我們不該抱持著「這是我的、它們屬於我」這樣的想法。即便面對我們自己的身體,也不該執著於「這個身體是我的、我要永遠保有這個身體」。
2. 解脫輪迴
已解脫時,即有所謂解脫的智慧。而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該作已做,不再有輪迴」。
首先讓我們再度搬出教育部國語辭典:
解脫:解除、擺脫。
解脫一般作為動詞使用,用於表達結束某種不適的狀態。佛教中的解脫,指的是脫離在不同生命型態中不斷輪迴受苦。
釋迦牟尼佛想找到終結生命中一切苦難的方式,於是歸納各種痛苦並試圖找到其產生原因。最終釋迦牟尼佛發現結束一切苦難的並非「去做某件事」,而是體悟某種智慧。這裡說的智慧並不是高等微積分、量子力學之類的學術知識,而是對於自己內心意念與慾望的透徹了解。釋迦牟尼佛將這樣的智慧稱為「解脫智」,佛教所說的開悟便是擁有解脫智之後會達到的境界。
當我們再回頭看這段釋迦牟尼佛的話語時,便能了解為什麼第一句會說: 當解脫一切生命苦難時,便是擁有了解脫的智慧。接下來釋迦牟尼佛提綱挈領的點出解脫的智慧到底是知道些什麼事。
生已盡: 這裡指的並非這輩子的生命結束了,而是終結漫長的輪迴循環,不再被迫輪迴進入下一個生命形式中遭受苦難。
梵行已立: 梵行指的是遵守戒律、練習禪定、學習佛教智慧等完整佛教修行方式。梵行已立的意思是,這些該學會、該執行的修行方式都已經執行完畢。
該做已做: 該做的善行已經做完、該學的佛教智慧已經學會、該做的修行已經完成
這段話描述了解脫輪迴苦難需要完成的事項,並詳細敘述了這個狀態帶來的效果。
當已經解脫輪迴的循環苦難時,便是擁有了解脫的智慧。而這個時候會意識到,自己不會再被迫輪迴進入下輩子,釋迦摩尼佛教導的所有修行已經學會,該做的一切都已經做完了,輪迴的循環已到此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