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內向,只是被這世界傷過太多次〉一位15歲青少年對「性格分類」的挑戰與思考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作者|健岳(15歲)


🌧️ 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很愛講話?

你曾經是不是這樣的孩子:

在教室裡搶著舉手回答問題、在家裡不停問「為什麼」、跟朋友分享喜歡的東西,說個沒完沒了。你不是怕說話,你只是還沒有學會害怕。

但後來,你變了。

也許是那一次你說錯話,全班笑你。

也許是那一回你太興奮,卻被大人制止:「安靜一點。」

也許你只是在做自己,卻被說「太吵」、「很怪」。

你開始不敢說太多話。

你變得小心、沉默、不太主動。

你以為這叫「內向」,以為這是你的個性。

但我想說——

也許,你不是「天生內向」,你只是被這個世界,訓練成了沉默。

---

🔍 我們誤會了「性格」

現在到處都是在分人:「你是內向的,我是外向的」「你是I型,我是E型」。好像我們天生就是這樣,好像這些標籤比你自己還了解你。

但我觀察人、觀察自己,慢慢推論出一個想法:

「內向」與「外向」不是兩種人,而是人被世界對待的方式,決定了他敢不敢表達自己。

當你覺得安全,你就會自然地說話、開心、接近別人。

當你覺得不被接納,你就會關起心門,選擇沉默。

所以我認為:

「外向」是人最初的本性,

「內向」則是人在受傷後的反應,是自我保護。

---

💣 性本惡的世界,逼人沉默

我相信人性是自私的。不是每個人都惡意,但多數人不理解不同、排斥獨特,喜歡掌控你變得像他們。

當你說出真實的自己,不是被鼓勵,而是被批評、被排擠、被當作「太多」。

所以我們學會收起情緒、藏起想法、不再說出真正的自己。

不是不想說,而是說了沒人懂、甚至會受傷。

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說自己是「內向的」。

但其實,我們只是從「自由」變成了「壓抑」。

---

🧠 我提出一個人格變化模型(你可以想像成一條路):

👶 第一階段:自然外向(初始狀態)

→ 嬰兒狀態,敢哭敢笑,沒有壓抑。

🥀 第二階段:受傷(被否定、被羞辱)

→ 說錯話被笑、被拒絕、被冷落。

🧱 第三階段:建立防禦(沉默、自我壓抑)

→ 不想再被笑、被否定,於是收起自我。

😀 第四階段:進入安全環境

→ 遇到願意傾聽的人、沒有人打斷你、你開始想說話。

🌱 第五階段:自我復甦

→ 你重新外向起來,但這次是「成熟的外向」——你不再怕表達。

這不是兩種性格,是一種流動的狀態。

你的沉默,是有原因的。

你的復甦,也能發生。

---

🔄 所以,別再問:「你是內向還是外向?」

你應該問自己:

「我現在有沒有一個讓我可以安心說話的環境?」

「我壓抑了多久?我曾經是怎麼樣的?」

「我的沉默,是不是一種傷口?」

你不是不能說話,你只是還沒被理解。

你不是不想發光,你只是太常被嘲笑。

---

🌈 結語|我才15歲,但我敢質疑整個分類世界

我知道我還年輕,我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

但我想用這篇文章說一句話:

「內向不是你天生的樣子,而是你學會保護自己的方式。」

「外向不是開朗活潑,而是你敢做回自己的狀態。」

如果你願意重新相信自己、重新相信世界——

你會發現你一直都在,只是你把自己藏了起來。

---

📎 作者簡介

健岳,15歲,正在思考人性、人格、與社會如何塑造我們的沉默。

本文由作者原創構思,並由 ChatGPT 協助整理語句與邏輯結構。觀點與模型均為作者自發推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徐健岳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當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和以往不同的行為,他是怎麼了嗎? 青少年的「憂鬱」常被誤認為「叛逆」的表現,而這兩者應如何分辨? 身為老師,該如何陪伴敏感多愁的憂鬱青少年? 快報名參加特別為教師規劃的課程,引導孩子走出情緒迷宮。 -課程特色及內容- ★專業師資提供協助青少年培養心理韌性之技巧。 ★
Thumbnail
當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和以往不同的行為,他是怎麼了嗎? 青少年的「憂鬱」常被誤認為「叛逆」的表現,而這兩者應如何分辨? 身為老師,該如何陪伴敏感多愁的憂鬱青少年? 快報名參加特別為教師規劃的課程,引導孩子走出情緒迷宮。 -課程特色及內容- ★專業師資提供協助青少年培養心理韌性之技巧。 ★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腦中有停不下的質問好想知道「這真的是現在年輕人的樣子嗎?」。不知道是不是國情差異,還是我目前所處的環境所認識的年輕人們因為在同一個學習體制內,普遍被篩出共同的人格特質,以至於我離真實有一段距離,在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中,主要在談論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們獨有的「好孩子症候群」
Thumbnail
有記憶以來,我一直都屬於冷靜、理性的小孩,然而人總有多重面向,有堅強、穩定的一面,就會有脆弱、無助的一面。了解自己,也理解別人,能讓我們看待事情更平靜。
Thumbnail
有記憶以來,我一直都屬於冷靜、理性的小孩,然而人總有多重面向,有堅強、穩定的一面,就會有脆弱、無助的一面。了解自己,也理解別人,能讓我們看待事情更平靜。
Thumbnail
以下內容皆以本人想法提出,也歡迎格友們友善討論
Thumbnail
以下內容皆以本人想法提出,也歡迎格友們友善討論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Thumbnail
這是我探索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生活系列的第三篇,繼續分享給各位: 🟡 寶劍侍者(學習、思考、表達、溝通) 在高中以前都算是資優生,在眾人眼中是個自動自發的乖乖牌,爸媽也會灌輸我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讀書(導致在金錢、生活或其他方面都是小白),我也表現不錯。前面提到,我很需要外在的認同,因為
Thumbnail
這是我探索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生活系列的第三篇,繼續分享給各位: 🟡 寶劍侍者(學習、思考、表達、溝通) 在高中以前都算是資優生,在眾人眼中是個自動自發的乖乖牌,爸媽也會灌輸我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讀書(導致在金錢、生活或其他方面都是小白),我也表現不錯。前面提到,我很需要外在的認同,因為
Thumbnail
這系列是我撰寫「一年脈輪共學計畫」太陽輪-遊戲課題的作業示範(同學的導讀)時的產出,我藉著作者在這一篇章的提示-運用四元素的侍者牌去回顧童年生活,同時檢視、查看內在小孩的狀態,洋洋灑灑寫了超過回顧五千字的長文,思路變得清晰,更了解自己之外,也獲得大大療癒(甚至開始真正寬恕並感恩原本很厭惡的大學時
Thumbnail
這系列是我撰寫「一年脈輪共學計畫」太陽輪-遊戲課題的作業示範(同學的導讀)時的產出,我藉著作者在這一篇章的提示-運用四元素的侍者牌去回顧童年生活,同時檢視、查看內在小孩的狀態,洋洋灑灑寫了超過回顧五千字的長文,思路變得清晰,更了解自己之外,也獲得大大療癒(甚至開始真正寬恕並感恩原本很厭惡的大學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