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g McKeown 是出版《少,但是更好》的暢銷作家,此書在Amazon達2萬多則好評,他首創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概念,教人們如何選擇做正確的事,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落實「精挑.簡化.準確執行」。
《努力,但不費力》是Greg 後續的著作,這本書的誕生是因為前本書的大成功,徹底打亂以往的生活節奏,不禁讓這位專準主義大師停下來思考,當重要的事情已經精簡到不能再更省略,我們應該如何更輕鬆簡單的達成。這本書特別適合過度努力、難以放鬆的完美主義者。
書中寫到「《少,但是更好》是關於做對的事;《努力,但不費力》要談的則是,用對的方法來做對的事。」個人認為許多道理都算老生常談,整理在一起卻很有幫助,我認為本書的精神是在健康為基礎的狀態下,我們可以努力地不費力,保持長久的努力。
不費力的狀態
「假如無謂的瑣事都變得很難處理,
重要的大事反而很容易面對,
生活會是什麼模樣?」
翻轉思維
人們習慣把事情分成「重要而困難」、「簡單而瑣碎」這種綁在一起的錯誤假設,似乎重要的事情一定很艱難、棘手,必須付出大量辛勞才會苦盡甘來,但回想起種種經驗和案例,我們曾遭遇的失敗通常不是因為不夠努力,反而是因為太過努力,想太多、做太多而導致目標難以達成。
身心俱疲、充滿壓力和負擔的狀況下,人們容易在心中把事情複雜化,或是堅持某個方式而非另闢蹊徑,使得我們難以開始、總是在準備、延宕和紙上談兵。我們首先必須學習翻轉之前的假設,反其道而行問自己:「會不會這其實可以很簡單?」。
作者所強調的「不費力的狀態」其實是:在身體獲得充分的休息、情緒和精神穩定的狀態下,我們能活在當下,全神貫注於重要的事情上,自然而然就能完成最重要的任務。如果你現在已經筋疲力盡,不妨翻轉思維,先做好自我照顧,並嘗試掌握最關鍵的要素,用最單純的方式處理。
享受過程
建立新習慣的行動當下,可能是枯燥無聊或嚴肅的,獎賞往往要完成後才能獲得,大幅減少我們執行的動力。為了縮短行動與滿足感之間的時間差,將「重要的事」結合「喜歡的事」一起做,就能讓過程像遊戲一樣有趣,變成輕鬆又充滿期待的體驗。
作者特別提到,比習慣更加強大的是「儀式感」,儀式感為所做的事情增添神奇的魔法,它不需要被任何人理解,只需對自己有意義即可,有了自己的儀式感,我們不再只是了卻一樁麻煩事,而是心存感激地持續去做,並能從中獲得喜悅和安定。
心態輕盈
書中寫到:「你心中有沒有這樣的事物,沒付房租卻一直霸佔空間?」,也許腦海中很多不合時宜的事物早該離開,你卻緊抓不放。可能是價值觀、原則、目標、願望,或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難以釋懷,尤其,應該盤點那些「曾經認為有益,現在已毫無幫助」的信念和想法,丟棄那些不再需要的包袱。
作者提出一個減少抱怨的妙招:「每次一次抱怨後,一定要再說由衷感恩的話」,這個練習可以讓我們轉念,看見表面好像理所當然,實際上卻令人感激的事物。此外,面對無法控制的事物,提問:「我僱用這份怨恨來幫我做什麼事?」怨恨讓我們誤以為擁有控制權,實際上卻是被怨恨支配,陷入不斷批評、責難他人和厭惡自己的負面循環。
作者還提到「休息」和「覺察」的重要性。想要有好的狀態,休息不是偷懶,而是一種必要的訓練,例如:充足、深度睡眠、午休和稍作暫停,定期處於什麼也不做的放鬆狀態,有助於我們在重要任務上表現更好。覺察則是讓我們高度專注於當下發生的一切、屏除雜念,練習用心的「在場」,就能有更清楚的視角看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不費力的行動
「過了某個臨界點,
投入更大努力並不會帶來更好的績效,
反而會使人表現變差。」
界定完成
很多時候無法實現計畫、達成目標,原因在於不曾仔細思考什麼狀態才算「完成」。「完成」在心中的想像越模糊、沒有明確的終點線,會使進度一再地拖延、微調、修改,付出過多努力而遲遲無法交卷。我們必須留意「報酬遞減」的法則,清楚知道過了某個節點,更多的投入只可能導致品質下降。
除了計畫的完成狀態必須被好好定義以外,也要列舉今日完成清單。「今日完成清單」不是列舉可以做到的代辦事項,也不是希望能完成的願望清單,這兩種都會使我們落入清單無限延長的陷阱。我們要列的是真正有意義的事物,們心自問:「哪些事情如果我今天完成了,會感到滿足?」,「那些事情如果我今天沒有做,會感到於心不安?」。
簡化步驟
界定完成後,首先要做的是啟動「最小可行」的第一步,開始非常重要,我們不需要華麗繁複的大動作,而是從顯而易見的小行動做起,例如:不需要一口氣打掃完整個房間,而是現在立刻把身邊的紙屑丟進垃圾桶。
專注於第一步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很具體實際,按下開關足以讓整體行動逐漸增強。反向舉例:開啟社群媒體只花不到幾秒鐘,卻足足沉溺在其中數個小時。當我們認知到抓住關鍵第一步的重要性,不僅更容易「起而行」,並且「不小心」持續,也更可以讓我們避免將專注力分散到不重要的瑣事上。
作者提出很有趣的觀點:「不管步驟多簡單,都不會比沒有步驟簡單」。除了著眼於開始,同時也重視完成,把所有複雜的計劃和念頭拆解,問自己:「要完成這項作業,『最少』需要哪些步驟?」。這並非敷衍了事或只求及格,而是要判斷和釐清這些步驟當中有哪些是不必要、可被排除的,將它們清空以後,才能將所有精力集中在重要且必要的步驟上。
穩定推進
作者強調「慢即穩,穩即快」,執行計畫的過程重視每天定期、穩定地推進,而不是爆發式的大起大落。人們時常在狀態好的時候追求衝刺、硬撐到底,累的時候則完全停滯,內心拉扯地想要超前進度卻感到無力,這種間歇性的努力只會導致身心俱疲、意志力耗盡。
在執行任何任務時所做的努力,必須是讓身體和心理在隔天就能完全恢復的程度內。我們可以將進度設定適當的上限及下限,也就是「最少做到A,最多做到B」。下限足夠高到保持熱情與積極,最低限度是突然有事情攪局仍然能達成;上限則是足以讓計畫有突破與進展,但不至於導致壓力與疲乏。
這個過程很容易會產生自我懷疑,推進的目的不是不能犯錯,而是要用最低成本的方式不停試錯並從中學習,從不完美的產出一點一滴持續累積,並好好保護內心的聲音,不去嚴厲地批判自己,如此每一步都是進步。
無論你現在的作品和實力是如何,都應該肯定並讚許自己的「現身」、欣賞自己所做出的每一個嘗試,你已經不是場邊那個指手畫腳的觀眾,而是實際參加人生比賽的了不起的選手。
不費力的成果
「當下的英文『now』,
辭源來自拉丁文片語『novus homo』,
意思是『全新的人』或『封爵新貴』,
其中的精神很清楚:
每個新的當下,都是重新做人、重新選擇的機會。
試想,我們的生命軌跡可以在一念之間轉變,
就在我們決定把主控權握在手中的瞬間。」
作者所指「不費力的成果」是我們要在生活的各方面留下剩餘結果,也就是複利效應,盡可能將讓行動不是只有一次性的成效,而是能隨著時間有顯著的增倍成長,或是掌握事務的共通性和原則,善用幫助自己有效率的進步的工具,讓整個努力的過程更順暢。
我認為有2個觀點特別重要,像是作者提到自動化和高科技可以省下時間和精力,我們在重要的事務上用心設計自動化,讓一切不假思索地進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必須留意,避免讓不重要或有害的事務自動化,而應該增加它們的麻煩和費力程度。
再來,我們可以檢視自己對瑣事的包容度是否太高,有許多看似不值一提的雜事,我們卻太過習慣而使它一直存在,經年累月荼毒我身心健康。我們可以注意有沒有什麼長期感到煩人的小事,思考自己已經困擾多久,以及現在行動只有花多少時間就能打破循環。
最後,作者提到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困難和挫折,我們永遠有力量去選擇要走艱難的路還是簡單的路。我們可以糾結於缺乏的部分和控制外在事物,並用嚴肅緊繃的方式試圖解決,但我們也可以全然接納,用愛和喜悅與生命共舞,走向更輕盈的生活,這一切都是操之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