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問題不是問題:轉化困境為力量的薩提爾對話模式》是李崇義老師今年出版的著作,他曾著有《冰山對話》、《內在黑洞》,是在企業單位、機關學校推廣薩提爾溝通模式的講師。「薩提爾」是美國知名的心理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其提出的冰山理論和薩提爾模式,廣泛應用於家族治療,對後世帶來深遠影響。
本書透過李崇義老師清晰而溫暖的引導,和大量的日常情境和對話實例,許多溝通情境直指問題的本質,就像冰山下的部分被陽光照亮一樣,觸動並融化人的內心。本書適用於普遍人際應對時多一份溫柔和理解,若對薩提爾模式有興趣進一步探索,將會是很好入口。本篇將分享書中前兩章。
什麼問題不是問題
「一段深刻或高品質的對話重點在於
激發當事人產生未曾想過的念頭、未曾體驗的感受,
或是重新思考現在的觀點是否合宜。
它們總是默默浮現在一大片曠野,
來自於未知,結束在覺知。」
作者提出七個「不是問題」的狀況,許多我們和他人的互動,像是分享、抱怨、批評或尋求建議,真正的問題都不是表面上的問題。與他人進行談話,應該要掌握幾個重點:
以對話者為主體
談話對象的煩惱很常是有關第三人的煩惱,例如父母、家人、主管、朋友等,這些第三人怎麼了,以及我們之間的互動。這時第1步應該學習「停止立即做出反應」,立即反應等同跳過覺察和感受的過程,直接做出結論;雖然一問一答並無不可,但這不會實質解決問題,也沒有帶來任何轉變,無用的對話卻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裡反覆發生。
「課題分離」在此處很重要,要了解到現在討論的問題,哪些部分是第三人的?哪些部分是談話對象的?那些是我們單憑主觀立場的?我們必須尊重第三人的個人主體,學會體認這是那個第三人自身的課題,只能由他自己去處理,不過多干預。接著把焦點拉回談話對象,這才是其所能負責的部分。任何著重在改變外界事物的問題,都不會是我們面對自己時的真正課題。
與過去經驗連結
第2步則是學習「看見自己受到什麼內在衝擊」。人們一直以來受到社會環境和教育文化的制約,早已習慣在面對外在衝突或刺激時,慣性壓抑或忽略情緒,防禦、反駁、麻木、不在乎,或單憑理智應對都是一種逃避的象徵,避免觸碰情緒也造成我們對於感受和表達都相當陌生。「不要生氣」、「別想太多」、「這是小事」這些再耳熟不過的話語,讓我們自動屏蔽情緒開關。
看見、承認並接納自己正在經歷內在風暴,確實產生波動和受到震盪,是啟動改變的第一個突破。與其先回應問題,不如先停下來確認對方當下的感受,例如:受傷、委屈、自卑、焦慮、不安或被誤解。這份「不舒服」或「痛苦」很有可能是源自於我們自身的過去經驗,過往的事件觸發我們現在產生類似的感受,因此人們對於事件的反應和感受是真正問題的最大提示。
傾聽接納和同理
「高品質的對話取決於談話人的內在是否穩定,需要先連結自己的內在感受,再來練習談話技巧。」薩提爾對話模式強調內外一致的和諧,透過談話對象接納當下受到的內在衝擊,意識到這是被過去經驗制約的感受,並重新體驗、面對現在的情境,讓它成為一個自我成長的全新機會,並願意做出新的選擇。
傾聽者能採取同理的態度,觀察並照映出談話對象隱藏在冰山下的自己,並協助其確認真實的渴望,最重要的是讓對方能清楚:「現在」的我願意重新面對,這個勇於面對的我很不容易,無論這件事的結果好壞,都不會減損我的價值,我都會客觀看待自己。
對話的準備
「我們永遠無須預設立場式地想將他人帶出他眼前的黑洞,
也無須代入你自己的理想國度,
只需要做一個有力量的洞察者,照亮他人,
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力量與前行的道路即可。」
作者提出身為好的談話者所應準備的8個能力,以下將整理出個人認為特別重要的幾點。
建立安全感最首要
我們要有能力在談話時自我覺察,是否一廂情願地將自己代入「拯救者」的角色。這是許多溝通很常見的狀況,許多時候我們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知道比較多資訊,或是其他用「好意」包裝的理由,將自己的看法強行加諸在對方身上。
這時候需要靜下來思考,這段對話的目的與意義為何?我們是為了證明、表現或渴望被認同,還是真心地想與眼前的人相處?自己的內在穩定為首要,當我們感到安全,才有辦法去引導一個高品質的對話,並邀請對方一同共舞。同時也接受,無論結果是同意或拒絕,我們都應該尊重對方的選擇。
同樣地,讓對方感到安全和自在,我們也需要去對等、開放的溝通。應避免質問、批判、責難、命令或威脅,這些會破壞心理界限、造成防衛。也應避免用分析、說教、邏輯辯論,這些會造成嚴肅、壓力的氛圍。最不被注意到的誤區則是,用轉移話題、打岔、安撫或給忠告等看似善意的方式應對,其實是在擱置對方真正的問題。
高品質對話的方法
傾聽時:
- 坐正身體、微往前傾、眼神注視對方,保持專注力,並適時回應。
- 將對方講話的內容,用自己的理解,簡單扼要地重複敘述,以利「核對」。
- 反映對方所表達的情緒,並將對方的感受和認知的事實結合在一起。
- 統整所有資訊,作簡短的摘要並回饋對方。
提問時:
- 打開好奇,提供帶有正向暗示的提問,幫助對方找到自我負責的力量。
- 給予對方回應的後路,讓對話順暢、和諧地持續表達。
- 確認過程是否出現如前述缺乏安全感的言行。
運用關鍵字和時間軸:
對方通常會講述大量龐雜的訊息,我們必須從故事中擷取對談話有幫助的「關鍵字」,再從關鍵字裡發展出對「當事人」重要的議題,並在議題裡找出差異化,及對當事人的影響。
人的提問常常是流於表面,希望外在的行為、表現和反應能符合內心的期待,但深深往下探索,便可看到人類最底層共同在意的都是無形的價值,像是愛、關懷、接納、認同、尊重和歸屬感。
對話的過程最強調當事人的內在「感受」和「體驗」,當事人在表達自身感受時,不應隨意打斷對方,應盡量讓其充分表達。當事人若只是慣性地不停說話,只會讓意識停留在表面層次,無法靠近內在情緒,此時反而要適時打斷,讓片刻的沉默和停頓留給感受空間。
因此,可以運用「時間軸」,嘗試重建經驗現場,讓當事人回顧重要經驗,標示出那些感受和體驗。確認當事人在過往是否有相關的經驗,和現在的困境是否類似。是否因過去的經歷而影響未來的決定,我們如何協助他調整劇本,改寫成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版本。
然而,這些部分要特別小心,若對方明顯出現不知所措、焦慮不安,無法承受或回應時,應停止下一步的對話,接納彼此現在的狀態,以避免不安全的感受對其造成二度傷害。
透過反差擴大感受:
個人很喜歡這個的提問方式。作者會藉由在對話中設定兩種看似相反的圖像場景,例如:什麼事「做/不做」、怎麼樣算「好/不好」、想要的是「和大家一樣/與眾不同」,讓當事人能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並發現其他可能。人們容易在很多事情陷入兩極化、非黑即白的偏執,認為某件經驗困擾著自己,我沒有做到某事就是不夠好的,這樣的思考很容易將自我扁平化。
我們常會無條件接受他人或自己給自己的負面標籤,並深信不移這是真的,不停自我批判,卻忽略了每個人內在本身同時擁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像善良、毅力、認真、勇敢、果敢等等,這些特質也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內在歷程裡。
「反差」思維的最大功效是,看見更豐富、更立體的自己。這個受「問題」所苦,不停思考和困擾的自己,在用第三人的客觀視角,你會如何看待?在某些面向上,「他」是否其實是值得尊敬的?「他」是否值得被愛和接納?一旦能看到自己的力量,一路承擔的不易,就會體驗到何自己是有能力去選擇和改變的。
這些問題就不會是問題,而是我們是否仍想朝目標前進,哪些方法可以協助我們前行。
OMIYA對話路徑
綜上,作者提出五個對話路徑的步驟,順序顛倒也沒關係,只要在對話過程來回確認使用即可。
- 設定目標:確認對話的方向,及對話者真正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目的包含兩種,一種是連結當事人自身的真正渴望,另一種是當事人能夠回應自己,並勇於承擔自己能負責的功課。
- 討論方法:建立可行的圖像,讓當事人發現不同的做法與選項,模擬可行方案。在過程中練習平穩的一致性表達:「在乎情境、表達自我、關照他人」。
- 強化意圖:了解抗拒的阻力,並擴大改變的動力。這部分主要是強化當事人改變的意圖,並確認改變後若遇到挫敗,是否能接納這樣的狀況。
- 連結渴望:靠近真實的自我,了解冰山下的渴望。接納遭受衝擊所升起的當下感受,讓允許這些感受的自然地存有,並了解當我重新與困境連結時,再次湧現這些感受也沒關係,我能欣賞和寬恕自己。
- 自我覺察:透過呼吸、放慢速度,隨時覺知和觀察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