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同事,像是海馬迴缺失,你講10次,他可以錯11次。
每隔幾週就像重新登入職場世界一般,把過去所有提醒、錯誤、規則通通忘光。
你總是在心中吶喊:「怎麼同一件事又來一次?」、「不是上周才講過解決流程跟方案嗎?」不禁讓你懷疑這傢伙的記憶體是不是揮發性的。
這類人,記憶短、態度懶,你說他壞,他也沒有;
你說他懶,他也還是有動起來, 可他就是讓你——心很累。
他「看起來」都在配合、都有在做, 但每一步,都建立在最表面的理解上,可卻從不真正想弄懂事情的全貌。
混亂的起源
你告訴過他該怎麼判斷,但如同金魚般的記憶,下周再次上演。
曾經有一次,A案由他負責,當主管詢問何人處理時,他直接點名:「那案件是B承辦的。」而當B被主管詢問時整個一頭霧水,一路釐清、追查下去,發現文件在他那、資料是他處理、流程也是他啟動的。
主管眼看迫在眉睫,要你收拾殘局,於是你不得不中斷自己的工作項目,去了解事情原貌狀況、釐清、梳理,最後將問題收攏並整理重點向主管回報。
然後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不知道。然後傻笑,像甚麼事情都沒發生過。
你或許會好奇,這類人為何還能安然地待在職場 ?
因為他們不爭功、不吵鬧,也不會犯下需要被開除的重大錯誤
主管會認為「這種人再教教就好,反正有人會補上」 。
主管的考量:
- 「人力不夠,有人做就好。」
- 「能力是差了點,其他人多幫忙一下。」
- 「這些都是小事,不影響大局。」
- 「掌握整體才是重點,個人問題不用管。」
錯誤一次,是疏忽;錯誤變成常態,是組織默許。
當大家都知道他有問題,卻沒人處理,當「有人幫他補上」成為習慣, 這種模糊責任的文化,就會變成一種共犯結構。
真正被消耗的,是那群願意處理爛攤子、願意多做一點的同事。
是那些心累到懷疑人生的人。
但他帶來的混亂、誤導、責任推卸, 最後都成了別人的隱形工時與情緒勞務。
長期下來消耗整個團隊的信任與效率。
最讓人無力的從來不是一個錯誤不斷的人,而是那群選擇視而不見的制度與長官。
金魚型同事也知道即便這樣,組織也能讓它過關。
如果你正在替這樣的人收尾、補洞、調和、說明——
請不要再繼續下去,收起你的能量、劃清界線,保護好自己。
有時候,最該問的不是「要不要再幫一次」,
而是: 這樣的環境,真的還值得你留下來嗎?